楊朝明
一個人的修養(yǎng)與境界往往體現(xiàn)在他基本的行為之中,或者說人的言行也體現(xiàn)著人的修養(yǎng)與境界,因此,提升自己應(yīng)從基本的言行開始。怎樣言語?如何說話?這樣的問題其實并不簡單。在這方面,孔子有一句話很重要,就是見于《易·系辭》的“易其心而后語”,它說的是要有話好好說,說的是自覺修身的大問題。
什么是“易其心而后語”?關(guān)于這句話,人們的理解并不相同。有人說“易”的意思是交換,是換位,認(rèn)為這里說的是“換位思考”。還有人說“易”就是交易,認(rèn)為是說交心,人與人之間相處應(yīng)該交易其心,因為在與人交流與交往中,大多數(shù)人可能都交不出心來。這樣解釋似乎也能講通,但恐怕未必符合孔子的本意。
實際上,這里的“易”應(yīng)該是和悅、和藹、平易的意思,也就是和悅恬淡、和悅其心。在孔子的語境里,與“易其心而后語”并列的,還有“安其心而后動”“定其交而后求”,因此“易”與“安”“定”意思大體一致??鬃咏又f:“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易”“安”“定”都是“修”的目標(biāo)或結(jié)果。《大學(xué)》所說可以作為印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薄耙住贝笾屡c這里的“靜”相似,有平靜、安定的意思。
可見,“易其心而后語”屬于孔子儒學(xué)修養(yǎng)論的范疇。一個人安身立命,要有最起碼的修養(yǎng),要有做人的根本,這個問題解決好了,才有具體行動和干事的可能。如果連基本的立足點都沒有,連最基本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好,怎么可能做成大事呢?這就像飛機(jī)上安全須知告訴我們的,想要保護(hù)孩子,首先自己安全。沒有個人的安全,怎么幫助他人?與人交往也是如此,你需要別人的幫助卻從來不愿付出,只是強(qiáng)調(diào)權(quán)利卻從來不盡義務(wù)。作為社會的人,不能過于自我,不能自私,這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法則。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通過言語進(jìn)行的,自己說話是否到位,是否得體,是否恰當(dāng),關(guān)涉極大。心平氣和的時候,往往說得更準(zhǔn),做得更好??鬃诱f:“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比擞芯又?,就沒有什么可以爭長論短的。如果一定有“爭”的話,一定要論高低的話,那就應(yīng)該是比賽射箭。因為射箭要比較的,是看誰更能心平氣和、平心靜氣。人們都知道,射箭來不得半點的激動和不平靜,否則就很難射中靶心。“易其心而后語”與射箭的道理一樣,只有心平氣和,說話才不過頭,才能說得到位,說得恰當(dāng)。
平易其心而“語”,乃是為了心正?!墩f文解字》曰:“語,論也?!薄罢Z”的意思是辯論是非、與人答問辯難、陳述、表達(dá)自己的觀點。在這樣的情況下,尤其需要心正?!罢本褪侵姓?,就是不“過”,也不能“不及”。要做到這一點,特別需要心平氣和?!吨杏埂氛f得好:“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薄耙灼湫摹本褪恰罢湫摹保挠袘嵟?、心有恐懼、心有喜好、心有憂慮都很難端正,因此要盡量避免在這樣的情況下發(fā)表自己的論點,否則就很難做到平和中正,很難不偏不倚,往往會辭不達(dá)意或表述不到位,還可能出現(xiàn)誤解、留下遺憾。
其實,平易其心并不容易。古人云:“人見利而不見其害,必貪;魚見食而不見其鉤,必亡?!比艘娖淅?,往往忍不住清苦,耐不住寂寞,保不住名節(jié),守不住淡泊。《大學(xué)》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說的都是心思沒有放對地方。人修養(yǎng)高了,做人坦蕩,遇事超然,心情恬淡,榮辱不驚,才能保持平靜平和的態(tài)度。有了境界,才會安頓自己的心靈,才會明如鏡、清如風(fēng)、淡如水,才能看透事物本質(zhì),不至于神不守舍。
人的修養(yǎng)如此,社會管理也是這樣。孔子說:“懼以語,則民不應(yīng)也?!睘檎呷绻钥謬樛{等手段逼迫百姓,百姓就不會在內(nèi)心與你相應(yīng)。作為管理者,要想政令暢通,也同樣需要“易其心而后語”,先讓自己平靜下來,之后再發(fā)號施令。
總之,“易其心而后語”包含深刻的哲理。人們要努力做到“易其心”“正其心”,無論什么事,都要按照修身原則,細(xì)細(xì)斟酌,好好思量,權(quán)衡利害。這是修身之道,也是管理之道。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平靜下來,才能聽到內(nèi)心的聲音。
(編輯/常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