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華
意境、意思、意義:品德課活動創(chuàng)設三要義
文│王曉華
有人說,“活動是生活的基本特征”;還有人說,“活動是生命的表征”?!缎W品德課程標準》也說:“本課程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游戲或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xiàn)。”這些說法的關鍵詞都是“活動”,那如何使品德教學中的活動更具生命力呢?筆者覺得品德教學中的活動創(chuàng)設要關注三個“意”,即有意境、有意思和有意義。
“一切景語皆情語”,文學作品中的意境是指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用言語闡明的意蘊和境界。品德教學活動的意境,就是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氛圍,使活動在真實的環(huán)境或虛擬的“真實環(huán)境”中展開,從而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在充滿探究與創(chuàng)造樂趣的童年生活中,為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
在《怎樣到達目的地》一課中,當學生對各種常見的交通工具的特點了解之后,筆者就創(chuàng)設了“喜羊羊”遇到難題,需要大家?guī)兔Φ那榫郴顒印?/p>
喜羊羊:聽了同學們對各種交通工具的詳細介紹,我感覺每一種交通工具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我呀,現(xiàn)在有三件事要去做,大家?guī)臀页龀鲋饕?,看看我該選哪一種交通工具最合適。
大家往這兒瞧。喜羊羊的事兒全在這里,請每一小組選擇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哪位熱心的小朋友愿意第一個來幫幫忙?
1.無錫市邀請我到新體育場去做一個表演,我該怎么從這里過去?
2.家住青島的天鵝妮妮的房子被燒毀了,我想為她送去足夠的木材。
3.我想到美國去請一位英文老師回來教大家英語。
(學生在小組討論后,逐一交流,在交流中讓學生明白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根據(jù)交通工具的特點和實踐情況做出最適宜的選擇。)
同學們?yōu)榱讼惭蜓?,可真是動足了腦筋,聽聽他怎么說。
喜羊羊:真是感謝大家的幫忙,看來我們要根據(jù)路程的遠近、事情的緩急、運輸貨物的特點等方面,去選擇交通工具,做到合理、高效。
本活動通過“喜羊羊”這個喜聞樂見的卡通人物,把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提出來,一方面考查學生對本課所認識的交通工具的認知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
又如,《不說話的朋友》一課,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生活中常見的公用設施以后,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創(chuàng)設了把公用設施請進新建小區(qū)的活動,然后說說安排的理由。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不少不說話的朋友。接下來,老師要交給大家一個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請“朋友”進小區(qū)。你們看,這個小區(qū)中的樓房已經(jīng)建好了,還缺點什么呢?需要請進哪些公用設施,才能讓這個小區(qū)變得適合居住呢?
師:老師已經(jīng)給大家準備好了這張小區(qū)圖,還給了大家一個信封,信封里有一些公用設施的圖片,還有一些白紙片。你們小組合作,把需要的圖片貼到小區(qū)相應的位置。如果你們覺得還需要請進一些別的公用設施,可以畫在老師給你們準備的白紙上,畫好后,再貼上去。不會畫的寫名稱也可以。老師給大家3分鐘的時間準備,看看哪個小組最會合作,想請進的公用設施既合理又有創(chuàng)意。
(放音樂,學生討論)
這是一個獨具匠心的活動,既激發(fā)了學生積極思考,又調(diào)動了他們的已有經(jīng)驗。學生先思考生活中的小區(qū)需要的公用設施,再仔細斟酌如何在小區(qū)中安放,而且還要方便居民的生活,只有考慮周全,精心策劃,才能符合要求?;顒又?,各小組的成員開動腦筋,互相啟發(fā),比較推敲,最后有理有據(jù)說明理由,可謂井然有序而不失熱鬧,鍛煉了多方面的能力。
活動不應該是遠離學生生活的“空中樓閣”,而應是日常生活中情景的再現(xiàn),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體現(xiàn)內(nèi)容活動化,活動生活化,趣味化,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例如《家庭樹》一課,對于都是獨生子女的三年級小學生來說,要弄明白那么多親戚的稱呼,真的很頭疼,但是有趣的轉盤游戲,一下子把本課的難點化解了。
師:我們同學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但我們的爸爸、媽媽卻不一定是獨生子女,他們可能會有兄弟姐妹。這些人就是我們的親戚。
(由事先拿到稱呼卡片的同學介紹,帶著大家讀讀。)
(出示轉盤)
師:現(xiàn)在我們進入“幸福轉轉轉”欄目,先來整理一下爸爸這邊的親戚。指針代表爸爸,小組長轉動指針,轉到哪兒,請你熟練地說出稱呼,爸爸的爸爸是……—爸爸的媽媽是……
游戲開始。
師:哪個小組愿意上臺來展示一下你們的活動成果?一人轉,小組一起說出稱呼。
轉盤游戲在語文識字課中出現(xiàn)過,現(xiàn)在把它遷移到品德教學中來,未嘗不是一種創(chuàng)意。學生玩起來興趣盎然,還能在玩中熟悉親戚的稱呼,明白和自己家人的關系。特別有意思的是,活動還能發(fā)揮“小先生”的作用,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學習,自己沒有的親戚稱呼也能在有這個親戚稱呼的同學身上習得。這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從多角度、多層面引導學生去理解、認識家庭關系,并以此為基礎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
活動不同于游戲,要有明確的目的和主題,并讓學生明確目標,有效完成任務。品德教學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最終提升學生的生活。
創(chuàng)設有意境、有意思、有意義的活動,才會給學生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才會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才會提高學生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才會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與道德品質,從而使品德教學中的“活動”更具鮮活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新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