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珺
(中南民族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外國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差異與激發(fā)策略
——以中南民族大學為例
李素珺
(中南民族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以中南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招收的外國留學生為分析樣本,分析了不同國籍、不同進修形式、不同年齡的外國留學生在學習動機上的差異。結果表明,日韓學生以工具動機為主,亞洲其他國家和非洲國家學生以成果動機為主,美歐學生以文化融入動機為主;公費留學生以成果動機為主,自費留學生以文化融入動機為主,交流生以工具動機為主;20歲以下年齡段學生以成果動機為主,20-30歲年齡段學生以工具動機為主,31歲以上年齡段學生以文化融入動機為主?;谘芯拷Y果,提出了激發(fā)外國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的幾點建議。
對外漢語;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漢語短期進修班
近幾年,在世界經(jīng)濟不景氣,國際形勢風云變換的背景下,中國經(jīng)濟保持一枝獨秀,國際治理成就卓著,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中國文化開始受到國際追捧,作為中國文化載體的漢語受到外國人的青睞,漢語熱正慢慢席卷全球。愈來愈多的外國人來中國留學,出于不同的學習動機學習漢語。在諸多影響外國留學生漢語學習的主客觀因素中,學習動機是一個關鍵,它甚至主宰著漢語學習的成效。泰洛爾·貝爾曾說“關于教育,有三件事要牢記——一是動機,二是動機,三還是動機。”著名語言學家Corder也曾說過“只要有動機,任何人都能學好一門外語。”學習動機在漢語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留學生的學習動機差異,注意采用不同的途徑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1]學者對外國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對進行了研究。如徐子亮等認為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動機是:工具、升學、深造、開展研究。[2]呂必松認為職業(yè)、職業(yè)工具、學術、受教育是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主要動機。[3]馮小釘將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分為工具型動機和融合型動機。前者以利用漢語來獲取某種物質利益;后者以利用漢語來獲取某種精神享受或滿足求知欲望。[4]以往的研究還有待完善,主要不足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涉及的留學生類型比較單一,國籍以日、韓、美居多,對來自非洲等其他國家的外國留學生類型涉獵不多;二是沒有從學習動機更全面的維度去研究。經(jīng)典的6維度學習動機理論認學習動機包括文化融入動機、學習情境動機、工具動機、外在壓力動機、成果動機、教育動機。
本文基于6維度學習動機理論,以中南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2014—2015年兩年招收的外國留學生為分析樣本,分析不同國籍、不同進修形式、不同年齡的外國留學生在學習動機上的差異。
(一)分析框架
本文采用6維度學習動機的分析框架對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進行分析。6個維度學習動機指文化融入動機、學習情境動機、工具動機、外在壓力動機、成果動機、教育動機。很多外國留學生對中國文化有比較濃厚的興趣,有強烈的與中國人交流的愿望,他們非常希望通過漢語學習融入中國的社會,其漢語學習的動機便是文化融入。學習情境主要指在學習獲知過程中通過想象、手工、口述、圖形等手段使獲知達到高效,學習情境主要由課程、教師、學習集體共同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動機包含了這三個特定因素。工具動機指學習漢語是為了更好的就業(yè),如今漢語不僅是一種中國文化的語言載體,也是一種可以用于廣泛參與世界經(jīng)濟活動的技能,學好了漢語就能獲得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外在壓力動機指學習者為了獲得某種光環(huán),在父母、學校、社會的壓力下,不得不學習漢語。學好一門語言本身就是一個好的成果,如果漢語掌握得好,就可以進一步擴大交流面,更加全面的了解世界和中國社會,從而擴大視野。成果動機就是反映了外國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上要獲得成就感。教育動機指接受教育,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知識修養(yǎng)和滿足自己對漢語的學習興趣。這六個維度基本上囊括了外國留學生各個層次水平上的學習動機。
對六個維度的動機本文分設12個問題進行測量,并采取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各維度測量問題設置如下。動機維度:文化融入動機;問題設置:“我很喜歡聽中國人說中文,希望與他們用中文交流”“很喜歡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交流方式”。動機維度:學習情境動機;問題設置:“做很難的中文練習時,我感到滿意”“當我學到一個中文語法時,我感到快樂”。動機維度:工具動機;問題設置:“為了以后有好的工作”“為了以后有更高的工資”。動機維度:外在壓力動機;問題設置:“我父母想我成為一個會說中文的人”“如果我不能用中文說話,我覺得很丟人”。動機維度:成果動機;問題設置:“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很厲害的人”“學習漢語可以開闊視野”。動機維度:教育動機;問題設置:“我覺得這對我個人的修養(yǎng)有很大提高”“為了說中文時的快感”。
(二)分析樣本
本文中南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外國留學生為調查對象,對12個問題進行問卷調查獲,從而獲得樣本數(shù)據(jù)。中南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2014—2015年共招收留學生220人,其中2015年招收124人,以短期進修為主,學制一年。分別來自于亞洲、歐美、非洲等不同國家,有自費生、交換生和孔子學院獎學金生等不同生源類型。年齡分布以20~30歲為主,45~50歲及10多歲的也有部分。
表1: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一)不同國籍學生在學習動機上的差異
根據(jù)留學生國籍情況及地域、文化特點,將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分為韓國、日本、亞洲其他國家、歐洲、非洲和美國。具體結果見表2。調查發(fā)現(xiàn),韓國和日本學生的學習動機基本相似,占第一位的動機均是工具動機,他們學習漢語的主要動機是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獲得較高的收入,這兩個國家的學生在成果動機、教育動機和文化融入動機上的位次也一致。日、韓兩國學生學習動機趨同,可能與這兩個國家發(fā)展水平相近,與中國的地理位置相近,且同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較深有關。亞洲其他國家和非洲國家學生的學習相近,占第一位的均是成果動機,這些地區(qū)國家的學生,學習漢語的主要動機是可以開闊視野,這兩個地區(qū)國家的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在外在壓力動機、工具動機、文化融入動機上的位次相同。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這兩個地區(qū)國家經(jīng)濟狀況和發(fā)展水平相近。歐洲國家和美國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有很多相似,占第一位的均是文化融入動機,這些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的主要動機是喜歡中國文化,希望用中文進行交流。他們在教育動機、成果動機和文化融入動機上的位次也相同,當然這也與歐美的發(fā)展水平及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水平有較大關聯(lián)。
表2:不同國籍學生在學習動機上的位次分布
(二)不同進修形式在學習動機上的差異
留學生有三種進修形式:公費留學生、自費留學生、交流生。不同進修形式在學習動機上的位次分布見表3。調查發(fā)現(xiàn),公費留學生學習漢語動機中占第一位的是成果動機,這類學生學習漢語主要就是為了可開闊視野。自費留學生學習漢語動機中占第一位的是文化融入動機,這類留學生可能出于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而自主選擇來中國學習漢語。交流生學習漢語動機中占第一位的是工具動機,這類學生利用交流機會學習漢語目標很明確,他們希望通過學習漢語將來能找到收入較高的工作。這三類學生在占據(jù)第二位的動機上差異很大,公費留學生選擇了工具動機,自費留學生選擇了外在壓力動機,交流生選擇了教育動機。他們在占據(jù)第三位動機上也差異顯著,公費留學生選擇了教育動機,自費留學生選擇了工具動機,交流生選擇了成果動機。自費生和交流生都將學習情境動機作為學習漢語的第四位動機,表明當前的漢語教學還不能適應外國留學生的學習要求,有待進一步改進。
表3:不同進修形式在學習動機上的位次分布
(三)不同年齡階段在學習動機上的差異
根據(jù)入學年齡,把留學生分三個年齡段:20歲以下、20~30歲、31歲及以上,不同年齡段在學習動機上的位次分布見表4。結果顯示,這三個年齡段學生在漢語學習動機中占據(jù)第一位的動機差異明顯,20歲以下學生漢語學習動機中占第一位的是成果動機,20~30歲年齡段占第一位的動機是工具動機,31歲以上年齡段占第一位的動機是文化融入動機。各年齡段在占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動機上各不相同。20歲以下、20~30歲、31歲及以上占據(jù)第二位的分別是工具動機、教育動機、外在壓力動機,占據(jù)第三位的分別是教育動機、成果動機和工具動機,占據(jù)第四位的分別是學習情境動機、文化融入動機和教育動機。
表4:不同年齡段在學習動機上的位次分布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在工具動機、文化融入動機和成果動機上有較大比例的選擇。因此,我們在漢語教學中要讓學生學好漢語這門語言作為重點,著重解決好漢語教學中的內容問題,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可適當增加中國文化方面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根據(jù)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改進授課內容
1.調整教學目標和難度。從教材上來看,每一等級的教材對學生所掌握的詞匯量、語法知識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本要求。學生在達到了基本要求后,才能夠比較順利地學習這一等級的教材內容,邁向更高一階段的目標。而短期進修班同一個等級的班上,學生漢語水平差距較大。一些學生本身的水平較低,卻又不得不學習教材上難度偏高的內容。[5]這時,如果依舊照本宣科地教學,這些學生只會望而卻步,喪失信心。特別是口語課,更是一門以學生為中心,多說多表達的課程。如果學習內容的難度過高,很容易教成閱讀課。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綜合考慮班級整體水平,適當?shù)卣{整學習目標、學習難度和教學進度,建立適合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和教學目標。
此外,在教學內容方面,短期進修班更應注重內容的實用性和趣味性,由于缺乏相應的實用教材,教師需根據(jù)現(xiàn)有教材進行內容上的調整,使其符合實用性和趣味性的標準。
2.簡化教材內容,增加文化內容。教學目標和難度確定后,教師有必要發(fā)揮能動性,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中的課文、生詞、語法、句型、話題進行相應的篩選、刪減或加工,以適應他們的學習水平和能力。重新提煉與整合后的內容應在一學期的教學計劃中體現(xiàn)出來,并同樣應給學生明確的學習要求。
在話題教學方面,應淺顯化、生活化、實用化。本課程教材有涉及生活實踐的話題,也有不少涉及社會文化方面的話題。在社會文化方面,有些話題遠離生活,且詞匯量較大,對學生思維深度方面也要求較高,不易激發(fā)討論熱情。針對這個問題,教師應根據(jù)班級實際情況,對教材中的話題做適當改進,讓他們有話可說。以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發(fā)展?jié)h語》系列教材中的中級口語 II為例,在學習“啃老族”一課,目標話題是討論“啃老族存在的利與弊”,這對語言表達能力和內容的組織能力要求較高,根據(jù)班級情況,可以改為“你愿意做啃老族嗎?為什么?或“你身邊有沒有啃老族?你有什么看法?”再比如,學習《月亮代表我的心》這一課時,目標話題是討論“音樂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可改為“談談你喜歡在哪些情況下聽音樂?為什么?舉個例子?!边@樣下來,學生們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提高了許多,而對于部分水平較高的學生,則提出更高要求,如注意表達流暢度、內容豐富度和邏輯性等。
3.靈活調整教學策略。教學目標和難度、授課內容調整后,就需要在教學中相應地調整教學策略,把握合適的教學進度。以中級班為例,在學期初,一些學生由于剛來中國,大多不敢開口,或開口不流暢,基本漢語表達都有些困難,教學的主要目標應設定為讓這一部分學生“打開話匣子,建立興趣和自信心”,在此階段,對學生的表達基本不做要求,以小組開放式自由暢談為主,還會增加一些小游戲以及大家感興趣的話題討論環(huán)節(jié),如討論“年輕人愛自拍好不好”、“應該怎樣給女朋友送禮物”等。在學期中,隨著學習的推進和中國生活的融入,學生們漢語水平有了一定提升,能比較流暢地表達漢語句子了,這時可要求學生復述小段課文,話題討論仍以小組討論為主,教師適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自己討論的內容, 并成段表達。到學期末,學生們基本能對課文相關話題做獨立表達了,這時訓練就以成段表達為主,話題偏向社會性,并提高表達上的要求,如準確性、豐富性、流暢性等。
針對班上部分漢語水平較高的學生,要發(fā)揮在班上的學習領頭作用,給他們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在小組活動中,任命他們?yōu)榻M長,進行最后的總結發(fā)言,并對每位成員的發(fā)言進行評價打分。又如在進行課文復述時,要求水平偏低的學生復述小段,而偏高的學生復述整篇課文。總之,對于一個班級里不同水平的學生,在教學中應采取不同的策略, 促進學生漢語學習水平整體提高。
(二)加強師生情感交流,培養(yǎng)留學生學習興趣
1.展示教師個人形象,增強教學吸引力。教師可通過展示自身魅力,來培養(yǎng)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興趣。比如:口語表達上準確簡潔,陰陽頓挫、言之有情,以聽覺美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幽默風趣、知識淵博,向學生展示感染力;著裝上整齊簡潔、色彩搭配合理,優(yōu)雅大方,溫馨微笑,以視覺美來增強教師的影響力和親和力。
2.關心學生生活,注重師生的情感交流。來華學習的留學生們,大多離開父母,孤身一人,語言上也有障礙,再加上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他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困難。如果在學習方面也遇到挫折,那么他們繼續(xù)學習漢語的信心和熱情就會受到一定影響,不利于漢語教學,也不利于漢語在全世界的進一步普及推廣。因此,作為教師,需要在情感上對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多的關注和鼓勵。教師應多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們交流,一方面可以了解他們對于學習的想法和感受,并及時對教學做出相應的調整,另一方面,也與學生拉近了距離,讓學生感覺受到關注,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學習。
3.重視班風建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相對于其他漢語學歷生的班級管理模式,進修班的管理雖然不夠成熟,但同樣有其優(yōu)勢所在。因口語班實行小班教學,班級成員不多,大家彼此熟悉,又采用的是“班主任制”,實際上更適合建立一個有凝聚力的小群體,從而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促進大家的共同進步。因此,在這樣的班級中,班主任和教師需要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精力在與學生的相處溝通上,通過交流和引導,增強班集體凝聚力,通過班風建設,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比如組織班級演講比賽,唱歌比賽,組織班上學生去自己家里包餃子、包粽子,給學生們排練漢語話劇小品,帶學生去各地進行文化體驗,或是指導幫助學生參加校內外各種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1]王志剛,倪傳斌,王際平,姜孟.外國留學生漢語學習目的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4,(3).
[2]徐子亮.漢語作為外語學習的學習主體差異[M].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377-379.
[3]呂必松.語言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5.
[4]馮小釘.短期留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2):23-25.
[5]孫毅.淺談留學生漢語短期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7,(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