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今天,對慢生活的渴望又讓我們重新開始親近仿佛城市血脈的馬路,用腳步體味一座城市的細節(jié),勾起許多美好的回憶。
曾幾何時,大型商場的興起,讓很多商業(yè)街失去了人氣,這兩年魔都人民忽然又愛上了“蕩馬路”。
30多年前,改革開放伊始,娛樂活動不多,飯后茶余,朋友結(jié)伴上街散步、購物、游覽市容,蕩馬路蔚然成風。而30年后的今天,對慢生活的渴望又讓我們重新開始親近仿佛城市血脈的馬路,用腳步體味一座城市的細節(jié),勾起許多美好的回憶。
淮海路上的時尚風景
要說在上海逛街,以高雅浪漫著稱的百年淮海路,是眾人眼中華貴雍容的購物天堂。
很多人都知道淮海路就是解放前的霞飛路,可是你知道這并不是淮海路唯一的前世別名嗎?1900年法租界越界筑路,最初的名字并不是霞飛路,而是西江路;不久又以法租界公董局總董寶昌之名,改稱寶昌路,又稱勃呂納路。1922年3月9日,以法國將軍霞飛命名為霞飛路。1943年改泰山路。1945年則以國民黨元老林森之名,改為林森中路。所以霞飛路,只是淮海路眾多名稱中的一個,而它之所以叫淮海路,則是因為一段血與火的革命歷史記憶。1950年5月為紀念淮海戰(zhàn)役勝利,而改名為淮海路。所以,淮海路絕不僅僅是一條商業(yè)街那么簡單呢。
淮海中路567弄1-6號,從一條小巷進入,突然安靜了下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guān)舊址紀念館,一幢兩層樓磚木結(jié)構(gòu)石庫門建筑,就隱藏在原來的霞飛路漁陽里6號。
比團中央舊址顯眼多的,則是裝飾主義風格的國泰電影院。1932年1月1日,國泰大戲院正式對外營業(yè)。當天登在《申報》上廣告用語是:“富麗宏壯執(zhí)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適集現(xiàn)代科學化之大成”。就是現(xiàn)在看來依然很氣派,暗紅色的泰山磚、白色嵌縫,在它落成80多年后,還是淮海路上一座耀眼奪目的存在。
還有各種老房子,淮海中路481號永業(yè)大樓、1202號的蓋司康公寓、358弄的尚賢坊,走幾步,就會進入一個歷史情境之中,不知不覺之中,你站在老上海的歷史遺跡上,眺望著現(xiàn)在與未來,進入了一個非常奇妙的位置。
淮海路給人的第一印象,還是小資。兩旁風情萬種的法國梧桐灑下斑駁的倒影,似乎讓這條匆忙的大街也平添了許多悠閑的色彩。百盛像一塊巨大的吸鐵石,讓時尚女性為之怦然心動。陜西南路聚集的是小店,而淮海路上,愛馬仕、連卡佛、卡地亞等各大奢侈品品牌一字排開,拼的,就是氣場。
淮海路上的K11是首個把藝術(shù)·人文·自然三大核心元素融合的全球性原創(chuàng)品牌。在這里,除了親自體驗都市農(nóng)場,逛原創(chuàng)品牌之外,還可以在B2層“Zona Fresca新鮮食·集”犒勞自己。烏云冰淇凌、越南米粉、烤盤牛排套餐、厚切三文魚都是這兒的“網(wǎng)紅”美食。另外,還有一家主打就是即摘即食的極致美食體驗的極食餐廳??傆幸粯游?!
就在這繁華喧鬧之中,2013年8月,chi K11藝術(shù)空間落戶淮海路上的K11購物藝術(shù)中心B3層。3年多來,這里已經(jīng)成為一個時尚與藝術(shù)結(jié)合的樣板,吸引著眾多藝術(shù)愛好者前來觀展,也成為滬上藝術(shù)的新?lián)c。
2015年,他們搬來了重量級的藝術(shù)大師達利,引起了極大轟動。K11 Art Foundation與以西班牙國王為榮譽主席、西班牙首相為董事局成員的卡拉-達利基金會(Fundació Gala-Salvador Dalí)聯(lián)合主辦的《跨界大師·鬼才達利》超現(xiàn)實藝術(shù)大展帶來了200余件達利的重量級作品,包括國寶級畫作、設(shè)計及達利私人用品。值得一提的是,卡拉-達利基金會從不授權(quán)還原的三度空間作品,在K11 Art Foundation力爭了一年的版權(quán)后終于經(jīng)得同意授權(quán)制作并得以展出。同時,達利戲劇博物館的15號廳“風館”也以原貌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2016年的366天里,chi K11美術(shù)館舉辦了12個展覽,聯(lián)手近110 位當代藝術(shù)家,4 家國際頂尖藝術(shù)機構(gòu),與近60家時尚品牌合作,迎來30萬觀眾訪問。剛剛結(jié)束的“朋克之母”薇薇恩·韋斯特伍德的大展同樣目光獨具,巧妙地找到了時尚與藝術(shù)之間的平衡。
1941年出生的薇薇恩今年已經(jīng)76歲高齡了,可是這一點不影響她成為引領(lǐng)時尚的先鋒。我們都知道,她曾是朋克運動的顯赫人物,她的第二任丈夫就是英國大名鼎鼎的朋克樂隊“性手槍”的組建者和經(jīng)紀人,受到丈夫的啟發(fā)與指點,她使搖滾具有了典型的外表,撕口子或挖洞的T恤、拉鏈、色情口號、金屬掛鏈等,并一直影響至今。
老上海的風情
這可能是上海最具人氣的商業(yè)街,不管什么時候來,這里都是摩肩接踵人頭攢動。
1997年,香港瑞安集團提出了一個石庫門建筑改造的概念:改變原先的居住功能,賦予它新的商業(yè)經(jīng)營價值,把百年的石庫門舊城區(qū),改造成一片充滿生命力的新天地!
新天地分為南里和北里兩個部分,南里以現(xiàn)代建筑為主,石庫門舊建筑為輔。北部地塊以保留石庫門舊建筑為主,新舊對話,交相輝映。在北部,石庫門建筑的清水磚墻,是這種建筑的特色之一。為了重現(xiàn)這些石庫門弄堂當年的形象,瑞安集團到處尋覓,終于從檔案館找到了當年由法國建筑師簽名的原有圖紙,然后按圖紙修建,整舊如舊。設(shè)計師決定保留原有的磚、原有的瓦作為建材。在老房子內(nèi)加裝了現(xiàn)代化設(shè)施,包括地底光纖電纜和空調(diào)系統(tǒng),確保房屋的功能更完善和可靠。這樣,從室外看,盡可能保留了上海石庫門的特色,但室內(nèi),這里又完全現(xiàn)代化了,似乎表里不一,但又如此妥帖地吻合在一起。
新天地的改造在建筑學界引起過不小的爭議,不過不管如何,從商業(yè)的角度來看,這里毫無疑問是個成功的范例。1999年初開工建設(shè),于2007年6月全部建成,歷時8年,現(xiàn)在,新天地已經(jīng)成為上海最重要的旅游時尚休閑之地。從它腳手架尚未完全拆落的那一刻起,各路明星、藝術(shù)家、企業(yè)家、銀行家、駐滬外交官紛至沓來,流連忘返。國際模特兒大賽、時裝表演、日本鬼太鼓座表演、著名影星的電影新聞發(fā)布會等時尚文化活動,紛紛選擇在上海新天地登場亮相。百位香港明星經(jīng)營的“東方魅力餐飲娛樂中心”,是明星文化結(jié)合餐飲的創(chuàng)意,那里是追星族經(jīng)??梢耘c心中偶像交流的場所;臺灣著名電影演員楊慧珊經(jīng)營的琉璃工房主題餐廳,使游客置身于七彩水晶宮中用餐;法國餐廳的巴黎歌舞表演和地下酒窖餐室令人神往;日本音樂餐廳夜夜搖滾樂繞梁不絕;巴西烤肉餐廳帶來了南美風情表演。
和新天地相仿,在泰康路上的田子坊,也是一片熱鬧景象。
田子坊所在的泰康路原來只是打浦橋地區(qū)的一條小街,1998年前這里還是一個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區(qū)政府實施馬路集市入室后,原本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塵的景象才得以改變。1998年12月28日,一路發(fā)文化發(fā)展公司首先進駐泰康路揭開了泰康路上海藝術(shù)街的序幕,不久后,著名畫家陳逸飛、爾冬強、王劼音、王家俊、李守白等藝術(shù)家紛紛入駐,使原來默默無聞的小街名聲大噪。爾冬強工作室每月一次的歌劇演唱會更是座無虛席。
“田子坊”其名是著名畫家黃永玉給這舊弄堂起的雅號。“田子方”是中國古代的畫家,取其諧音,巷子廢棄的倉庫,石庫門里弄的平常人家,抹上了“蘇荷”(SOHO)的色彩?!疤镒臃弧眱?nèi)的一座五層廠房已改建成都市工業(yè)樓宇。在5000平方米內(nèi)引進了10個國家與地區(qū)的藝術(shù)人群,他們在這里設(shè)立了設(shè)計室、工作室。若廠門前有10根旗桿上飄著10面不同國家的旗子,像在開一個小型的國際藝術(shù)博覽會。使得泰康路從一條弄——“田子坊”,發(fā)展到一條街——泰康路上海藝術(shù)街,享譽世界。
吃貨的上海攻略
逛街蕩馬路肚子餓了怎么辦?吃貨的世界只有六個字:買買買,吃吃吃!
上海海納百川,好吃的東西也多了去了。什么生煎、小籠、大閘蟹、刀魚汁面,提起來就是口水嘀嗒。
云南南路美食一條街在滬上享有盛譽,這里原以小吃排檔為主,供應(yīng)烤串、餛飩等數(shù)十種風味小吃。云南南路71號,就是大名鼎鼎的上海正宗生煎:大壺春。皮是發(fā)酵過的,油少餡多,雖然湯汁不是很多,但是帶點甜味的生煎讓人怎么吃都不夠,實在是太美味了。在云南南路美食街上另一個招牌就是小紹興的白斬雞,現(xiàn)殺現(xiàn)賣,三黃雞色澤鮮黃,鮮嫩無比,一碗雞粥,那是絕配。阿姨奶茶、阿寶炸豬排是后起之秀,洪長興、五芳齋、德大西菜社則是百年老字號,新老搭配,云南南路的“鮮得來”那真的叫鮮得來,排骨炸得很到位,一大塊肉幾乎都沒有骨頭,年糕也特別軟糯勁道,裹滿醬汁后咸鮮適口,還帶點微微的甜??梢栽贊颤c辣醬油,會增添酸甜的風味,一塊吃完,絕對的滿足感。
淮海路上,不僅有國際名牌,也有吃貨的好去處。老大昌的冰糕、長春食品商店的大紅腸、上海熟菜“四大金剛”榜首的光明邨、哈爾濱食品廠的杏仁排、全國土特產(chǎn)食品商場的蝦籽帶魚,這些承載著上海人童年美味的老字號,在淮海中路的集結(jié)“變臉”后卷土重來。不變的情懷依舊存在。甜食者的天堂。哈爾濱食品廠的“杏仁排”絕對是拳頭產(chǎn)品,杏仁片很香,底部很酥,一口咬下去,嗯,還是童年的味道。
福州路上,現(xiàn)在正走紅的,就是網(wǎng)紅的杏花樓青團,排上四五個小時是家常便飯。另一家網(wǎng)紅也在福州路上,就是在來福士廣場一樓的喜茶,天曉得為什么這么紅,喝杯奶茶排一個下午的隊,是為了喝奶茶而排隊,還是為了排隊而喝奶茶?這是個哈姆雷特似的問題。
去福州路淘打折書
講到福州路,福州路現(xiàn)在是上海的文化一條街,不僅有書城,還有藝術(shù)書店、外文書店、上海古籍書店、大眾書局等多家大型書店,要淘書,來這準沒錯。
福州路成為文化一條街淵源有自。在解放前,這里是中國出版業(yè)和報業(yè)的發(fā)源地。創(chuàng)辦于1912年的中華書局在上海文化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至1949年解放為止,中華書局共出版圖書5700余種,期刊將近40種,現(xiàn)在,它是上海科技圖書公司暨上海計算機廣場,還有大名鼎鼎的開明書店(在臺灣還開著),解放前可了不得,說起來,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可都是開明書店初版的杰作。還有,《申報》《晶報》和《萬象》,老上海的報紙期刊在福州路上留下多少耐人尋味的文章?
要買外文書也不一定非去福州路上的外文書店不可,外文書店量大、類全,但是價格也實打?qū)?,美元進價乘上匯率,一部英文書動輒百元大鈔以上。讀書人,囊中羞澀也是常有之事,怎么辦?打折書店就是個淘廉價寶貝的好地方。
上海古籍書店的三樓,常年打折?,F(xiàn)在是明碼標價,在書屁股上面貼上標簽,幾元幾角一口價,算下來,基本上三至六折左右。劃算歸劃算,但想想還是這家書店最初開張的時候最讓讀書人心動。那時候,書屁股上打上的不是價格,而是時間,比如“2005年10月6日”,五折起價,每過十天書價就跌10%,跌到一折為止。記得那時候,10余本書不過40多元錢而已,如此廉價近似于搶,所以掃貨完之后,往往沒事就偷著樂。
逸夫舞臺邊上的今聲書店開辦的時間稍短一些,但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地理位置更為優(yōu)越,從人民廣場地鐵站出來,往福州路上走幾步,就到了。門面不大,但一挑門簾,就豁然開朗。社科、人文、建筑、藝術(shù)……各種需求,總能在這里碰到幾本心儀之書。價格,也基本上是3-6折,北京三聯(lián)、中華書局這樣的名牌出版社,價格自然要略微地高一些,也能夠接受。
如果您覺得這折扣打得還不過癮,福州路上還有論斤賣的圖書小店,大幅標語:八元一斤。引得貪圖便宜的小市民人頭攢動,其實好書不多,而且早被翻得有如菜市場,雖然在此有所收獲的可能性不大,但重在一種體驗,淘書之樂,在于淘,大海撈針,撈不到,也無所失,撈到了,眾里尋他千百度,那書卻在燈火闌珊處,其中的喜悅,只有置身其中,方能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