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寬海
專題讀寫
專題讀寫,是以專題的形式打通讀寫,從而實現(xiàn)讀寫互融共生的一種教學方式。我們提出這個話題,旨在共同研討,為當下割裂式、碎片化的作文教學找到一條突圍之路。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在這方面已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正在積極開展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重點自籌課題“中學語文區(qū)域課程的開發(fā)與建設”的研究,將“專題讀寫”作為課題研究的重要抓手,積累了一些實踐性經驗。本期欄目入選稿件,兼顧理論思考與實際操作層面。
本期主持:徐 飛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最有效的一種方式是讀寫結合。對此,一線教師已做過很多有價值的探索,主要有如下三種:第一,教完一篇文章之后,或縮寫,或補寫,或擴寫,或就所教文章引申發(fā)揮;第二,根據(jù)特定的要求精選一些文章,讓學生閱讀,并摘抄和寫感悟;第三,讀整本書,讓學生寫讀書筆記或短評,但如何讓讀寫一體化教學更加有效,依然有探索空間。
一、提升讀寫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提升讀寫教學的有效性?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一則佛教公案:
有一天,老和尚給了小和尚十文錢,讓他去買豆子。小和尚挎著有縫隙的籃子出發(fā)了,直到黃昏才回來,籃子里只有少得可憐的幾粒豆子。小和尚沮喪地說:“我怕籃子有縫隙,不敢買太多,就只花了一半的錢買了一點兒,一路小心護著。誰知道這豆子個兒太小,還是漏得沒幾粒了。”
老和尚笑著說:“沒關系,明天我再給你十文錢,加上今天沒花完的,全部買豆子帶回來,吃不完的我們可以磨豆腐?!毙『蜕杏X得很奇怪。
第二天,小和尚買了滿滿當當一籃子的豆子。他開始還戰(zhàn)戰(zhàn)兢兢,可是很快就發(fā)現(xiàn),裝滿籃子的豆子互相擠著,反而形成一種張力,沒有再掉出來。
這個故事看似簡單,其實寓意很深刻:單個豆子就像孤零零的知識,而我們的長時記憶就像充滿縫隙的籃子。稀稀拉拉幾粒豆子落在籃子里,相互沒有聯(lián)系,不管怎么小心呵護,都會很快漏干凈。這不就是在講語文教師教作文的現(xiàn)狀嗎?我們小心翼翼地精講一篇篇課文,或追求科學的教學設計,或打磨精細的課堂細節(jié),或尋找精深的文本解讀,期待學生能在教學中汲取養(yǎng)料,但語文學科的“高消耗,低產出”似乎已成頑疾,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我認為問題主要出在文選式的教材上。雖說教材選文做到了篇篇經典,但畢竟容量太小,正如小和尚籃子里“稀稀拉拉”的幾粒豆子,教師即便百般呵護它們,也難逃很快被遺忘的命運??磥?,我們得有老和尚的智慧——以專題的形式加大教材的知識、能力、思想和思維的容量,正如籃子里擠得滿滿當當?shù)亩棺樱瑪?shù)量多了,豆子之間就能形成“張力”,最終會成為一個整體。一旦成了整體,“結構”結實了,就不易漏掉了。
這讓我想起一種“見林又見樹”的教育理念。何為“見林又見樹”?臺灣作家陳之華這樣表述:讓學生既要著重于樹的細節(jié)認知與學習,還要透過一株株高聳樹木,望見整座豐碩美麗的森林的風貌。由此聯(lián)想到我們的語文教學,教師總是不厭其煩地對著“一棵棵樹”的細節(jié)知識進行反復演練,而忽視對整個“森林”的了解。長期如此,不僅會磨掉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無法促成學生優(yōu)美語言和品質精神的生成。
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促進學生語言和精神的共同生長,教師最好就一個話題選擇大知識量、大思維量、大思想量的文章或者書籍對學生的大腦進行閱讀與寫作的“集中轟炸”,我們稱之為“專題式讀寫教學”。
二、發(fā)掘確定專題
那么,如何發(fā)掘和確定專題呢?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參照教材的體例確定專題。蘇教版教材是按照主題來編排的,主題豐富多樣,只是所選文章數(shù)量太少,且知識、思想容量都太單薄,無法達到“集中轟炸”的效果。參照教材體例確定專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教材的基礎上添加優(yōu)質資源,另一種是把教材進行重新編排,整合優(yōu)質資源。比如,“月是故鄉(xiāng)明”專題,教材編寫者只選擇了五篇文章——《想北平》《我心歸去》《肖邦故園》《前方》《今生今世的證據(jù)》。我覺得可以就“家園”這個主題再增添一些名家篇目,如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熊培云的《一個村莊里的中國》等。再如,把蘇教版教材中的《品質》《斷魂槍》《說書人》《鑒賞家》等文章重新整合一下,就可以形成一個新的專題,即因對美好傳統(tǒng)的留戀而唱出的挽歌式主題,或者說“最后一個”敘事模式專題。在此基礎上,可添加路翎的《英雄的舞蹈》、汪曾祺的《戴車匠》、白先勇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或師陀的小說集《果園城記》。添加這些文章或書籍,目的就是為彌補教材容量不足的問題,為學生的發(fā)展整合出“強大的文本場”。
二是根據(jù)人格培育目標來選定主題。為未來的社會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是我們教育的總目標,對照現(xiàn)代公民素養(yǎng)的要求,我曾經歸納出“敬畏自然與生命”“規(guī)則與法律”“文明與素養(yǎng)”“責任與擔當”“權力與權利”“創(chuàng)新與個性”“獨立與尊嚴”等十八個專題。需要注意的是,不論什么專題,必須做到大容量。如余黨緒編輯出版的《現(xiàn)代雜文思想批判》中的“獨立人格”專題只有十篇文章,我覺得他的專題文章還是太單薄。因此,除這十篇文章外,還可添加如下書籍:奧威爾的小說《1984》《動物農場》(任選一部)、波茨曼的《娛樂至死》、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任選一部)、戲劇有易卜生的《國民公敵》《玩偶之家》(任選一篇)。
三是把整本書作為專題。整本書閱讀已成為我們語文教學活動的共識,如何開展整本書的閱讀,關鍵在于教師要認真研究整本書,把整本書切割成各種專題,具體操作在此不做說明。
當然,還可以根據(jù)書籍與文章的體裁、藝術手法、結構特點等角度去確定專題。
三、實現(xiàn)高質量的有效轉化
特級教師吳泓認為,“學習語文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從‘就言得意到‘據(jù)意擇言的完整過程?!边@表明,言與意的相互轉化,是相當復雜的認知與心理過程,不是走馬觀光讀一讀,讀后隨意寫幾句評點就可完事的??梢?,所謂的“讀寫有效性”,就是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所得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實現(xiàn)語言和精神的有效轉化,實現(xiàn)“以言傳言”。這個過程,離不開學生對所讀文章的審美體悟,審美判斷和審美內化。如果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沒有一種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的喜悅感、成就感,語言和精神的共同生長就無法實現(xiàn)。
如何才能實現(xiàn)高質量的語言和精神有效轉化呢?我覺得,比較可靠的辦法是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有了問題的刺激,往往能激發(fā)閱讀的欲求,這樣在閱讀時,他們就會時刻思考如何借鑒別人的思想來解決自己的問題,若再輔之以同伴之間的交流,理解就會更深刻。
在開展“獨立人格”的專題讀寫實踐時,我主要安排了四個階段,力求讀深、寫好。
第一階段,初步了解專題,先閱讀方剛的《麻雀》、邵燕祥的《鼓掌的歷史》、王開嶺的《梁漱溟:一只自由主義的牛虻》、勒龐《無名氏的暴行》(節(jié)選自《烏合之眾》)、陳魯民《人總得有一點鋒芒》五篇文章,而后按閱讀要求進行整理。具體做法如下:
1.畫出每篇文章的中心觀點和脈絡句。
2.弄清作者為支持自己的觀點,提供了哪些依據(jù)。
3.摘抄關鍵句,并撰寫“讀文體悟”。
4.結合這五篇文章回答如下問題:(1)你認為獨立人格的內涵是什么?它與標新立異有什么不同?(2)你認為一個人或社會喪失獨立品格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3)你認為一個人喪失獨立人格的危害有哪些?(4)你認為一個人或社會要有獨立品格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每個問題回答字數(shù)不少于200字)
第二階段,帶著第一階段的問題,繼續(xù)深入閱讀本專題的文章或書籍。我指定學生去閱讀魯迅的《傷逝》《娜拉出走之后》,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國民公敵》,摘錄并撰寫讀書筆記(每篇讀書筆記不少于1000字),然后課堂交流。
第三階段,出示本專題的作文題,撰寫作文提綱。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1.馬克思說:“偉人之所以看起來偉大,只是因為我們在跪著,站起來吧!”
2.鄭板橋愛徐青藤(明代畫家徐渭)的畫和詩,自稱為:“徐青藤門下走狗鄭燮”。
這一階段的目的是,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教學生寫作。撰寫提綱之前,先指導學生審題,避免偏題。然后指導學生“結構賦形”,即學生采用什么樣的結構去寫文章,可用名家的范文做引導,如蘇軾的《教戰(zhàn)守策》、魯迅的《捧與挖》、韓愈的《原毀》等。最后指導學生列提綱。
第四階段,根據(jù)所列提綱,撰寫文章,評點并修改文章,打造成品。
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花如此多的時間去做專題讀寫,是不是太仰望星空了,高考怎么辦?其實,每年的高考作文題,都對應著一個專題。比如,2016年江蘇作文題對應了“創(chuàng)新與個性”的專題,上海作文題對應了“如何評價別人與認識自我”的專題等。如此看來,把專題讀寫教好,讓學生的語言和精神都得到發(fā)展,學生不僅能在高考中取勝,而且還會對他們的人格發(fā)展,乃至以后的人生起到深遠的影響。
(江蘇省蘇州大學附屬中學;2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