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修江
閱讀是我永不放棄的光明
文 胡修江
多年之前,曾經(jīng)為《中國教育報》寫過一篇文章,叫做《語文教師的書桌》,等到文章發(fā)表出來,題目被編輯改成了“最不能荒涼的書桌”。我想,他是意欲借此表達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對于教師,讀書是一種必須,是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二,教師書桌的“荒涼”已經(jīng)是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讓“荒涼”的書桌變得豐富厚實起來,已經(jīng)成了當務之急。
也許,我們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因為無論是作為一名教師、一位父親或母親,都能說出或不止一次地對自己的學生、子女說過這樣的話:“要好好讀書。”而且,對于有些人的不聽號令、不以為然,我們還曾痛心疾首、奔走呼號??墒?,當我們靜下心來,反觀自己的工作、生活時,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兌現(xiàn)了這句要求于別人的承諾嗎?讀書,除了課本、教參、習題、練習冊,還讀了哪些?閱讀,除了資料網(wǎng)站、娛樂八卦、生活瑣屑,還關注什么?教書,除了套用教案、重復既往、考試分數(shù),還給了學生什么?當技術性閱讀統(tǒng)領一切、當我們把目標只定位于功利的小圈子時候,其實我們已經(jīng)背離了閱讀的本意,離真正的閱讀也會越來越遠。
從閱讀中,我們尋找的應該是精神的指向,從而樹立起理想的高標。美國作家劉易斯·布茲比有本書叫《書店的燈光》,在其中,作者以詩意的筆調(diào)這樣描繪圖書和閱讀的快樂:“我一直認為,圖書承載著我們的思想和想象,使它們充實人間……”“那些書仿佛變成城市里燈光閃爍的窗口,誘惑地顯露出居住在封頁之間的百態(tài)人生。這已不僅僅是生意,這是快樂,精神和肉體的快樂……”從這個角度說,拿起桌上一本書,拿起的其實是對生命的期許,點亮窗前一盞燈,點亮的其實是精神的光芒,是對今天的一次規(guī)整,也是對既往的一次梳理,整理好行裝,好再次上路。當然,那盞燈光,一定是要從內(nèi)心亮起來的,即使是一盞油燈,即使是只有昏黃的一點,也是明亮的,反之,如果內(nèi)心是昏暗的,無論形式上的燈光多么明亮,內(nèi)心也是漆黑一團。
讀書給予我們思想,啟發(fā)我們的想象,思想遠大于技巧,想象也遠比知識更重要。所以,教師的書桌,安放的不應該僅僅是工具性的課本、教參、習題集,還應當是能啟迪思維、引領生命的思想典籍,前者的繁華只是量的寄存,后者的豐富才是質(zhì)的積淀。肖川教授認為,教師的素養(yǎng)包括三個層面:文化底蘊、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朱永新教授也在《新教育之夢》中提出: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底蘊、追求、智慧、理想、激情和詩意絕不是生長在技巧與工具的土壤上,而是繁盛于廣闊的思想和想象的空間。所以,教師要做一個有夢想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根本就在于多讀書,讀經(jīng)典之書,讀智慧之書,讀書堅持時間的長短決定著教師道路延伸的遠近,舍此,別無他途。
也許,我們有很多的理由不去讀書:瑣事太多,沒有時間;買書太貴,不愿花錢;社會太躁,沒有心情……在現(xiàn)實比書更好看的年代,誰還去靜默于那偏僻一隅,獨自陶醉?于是,漸漸地,書桌被電腦代替,摩挲、翻讀、品味被點擊、獵奇、消遣所代替,我們的人生也變得越來越“淺”。其實這是對自我的一種遺失,也是理想之光的逐漸式微。七十多年前,即使是在民族危機日漸嚴重的時候,清華大學老校長蔣南翔尚且發(fā)出這樣振聾發(fā)聵的吶喊:“華北之大,已經(jīng)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那是在戰(zhàn)爭的年代,人們?yōu)椴荒茏x書而憤怒,今天是富足的年代,人們卻被物欲的牽絆而逃避。同樣是教書育人的知識分子,于此,我們不是應該感到一點羞愧么?
老子有句話:“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臺灣學者傅佩榮這樣解釋:“誰能在渾濁中安靜下來,使它漸漸澄清?誰能在安定中活動起來,使它出現(xiàn)生機?”用在我們教師身上,不妨這樣理解:讀書能使人在浮躁中趨于平靜與理性,能讓人在平淡單調(diào)中煥發(fā)活力,獲取成長的動力。一讀書而兩者兼?zhèn)?,不也是一種幸福?
所以,每天,找一個寧靜的時刻,哪怕是在睡覺之前的短暫時光,拿出哪怕十幾分鐘的時間,讀一些教育經(jīng)典,讀一些人生經(jīng)典,不是為了任何可以看得見的目的,而是出于精神的需要,出于習慣的召喚,那也是一種幸福。為閱讀點亮一盞燈,那束光從窗前透射而出,定會照亮一處暗夜,驚起幾聲蟲鳴。
胡修江
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語文教研員,高教社、人教社、外研社等國規(guī)職教語文教材編者、特聘專家,《中國教育報》首屆十大讀書人物,著有《帆船的故事》《張璽傳》等。
在徐州的一個小巷,小小的門頭,匾額上幾個大字:彭城書院。沿階而上,穿廳堂,一個方方的院落,周末,有公益講座,人很多,聽者也是沿階而坐,或就站在青磚鋪就的地面上。清明時節(jié)的雨如煙似霧,敲打在幾朵撐開的花傘上,是悅耳的颯颯的輕盈。我踮起腳,從人縫里看到露天擺放的黑板,是“蘇軾與云龍山”幾個雙鉤的行楷,濛濛細雨里,我看到從宋朝的煙雨中走來的、一個不打傘的蘇軾。
據(jù)我所知,蘇軾知任徐州,有近兩年的時間,其實已經(jīng)盡嘗了百般仕宦的苦樂,與剛剛步入仕途相比,曾經(jīng)的青春豪氣也已漸漸消磨,加以心系民瘼,做事也就多了幾分謹慎與和婉。但世事偏要和這位學士開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也許是要在人生大風雨來臨之前給他做一些鋪墊和準備,春旱焦禾、秋澇相屬,著實讓剛剛到任的東坡先生費了許多工夫。好在祈雨雨至,抗洪洪退,等到不久蘇軾被改派湖州,即將赴任時,百姓念其恩,都來攀援送行,頌揚說“前年無使君,魚鱉化兒童”。聽了這話,蘇軾微微一笑,自嘲道:“窮人命分惡,所向招災兇。水來非吾過,去亦非吾功?!笨嗝说搅四睦?,那里的人也會跟著受苦,即使說大水來臨不是我的過錯,那么它的離去也并非我的功勞。走吧,人生如寄,就像這徐州城的洪水一般,不過都是一個來去匆匆的過程,何必著念于他人的毀譽呢?
但是他沒有料到,僅僅是在短短的幾個月之后,他就被讒言擊中,經(jīng)歷了生與死的考驗。從這個角度說,送給徐州百姓的那句“窮人命分惡,所向招災兇”好像就成了提前做好的心理預示,也是帶有道家無為色彩的自我解脫?!盀跖_詩案”幾乎澆滅了蘇軾所有的夢想,人生的處境也似乎到了最低谷,就是在這樣的深思與苦痛中,詩人實現(xiàn)了人生最美麗的跨越,從而跳出了“小我”的小圈子,而達到與清風明月共適的大境界。
漫步于徐州云龍湖畔的蘇堤路時,遠望云龍山的青翠,遙想徐州時候還未遭大難的蘇軾,就不由想起《放鶴亭記》里的句子,“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那么,云中鶴的姿態(tài)就是蘇軾自己的姿態(tài)了,上可達九霄,下可立泥土,而泥土也正是飛翔的憑借與歸宿。初中時候?qū)W他的《浣溪沙》,讀“簌簌衣巾落棗花”的空靈,“牛衣古柳賣黃瓜”的淳樸,感覺這是作者刻意營造的鄉(xiāng)野風情和閑適情愫,后來才知道,這是一個知州謝雨路回時候的欣喜與陶醉。“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卑盐杖松械男?,像腳下的陂田、簌簌的棗花,也就是心的宇宙;淡泊世俗中的大,縱高空的飛鴻、云中的仙鶴,也是愜意的生存。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是他寫給弟弟的詩。這是本性中的灑脫、也是人世輾轉(zhuǎn)后的無奈。從蘇軾的經(jīng)歷中上,我們似乎可以領悟到,當一個人和一種不期然的苦難人生無意間相遇,當命運被拉伸延長以致漸近異化,只要靈魂不死,最后得到的肯定是大自由。所以他說,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所以,幾年之后的黃州,他在夜半醉后回家,能夠在“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的境況下“倚杖聽江聲”;所以,在酒后的長嘯中,在摔倒在黃泥坂的濁淖中時,也能享受“草為茵而塊為枕兮,穆華堂之清宴”的舒適快樂。所以,他在下雨時也不打傘:“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p>
不打傘,詩人就這樣站在可能隨時而至的風雨里,被淋濕的是裸露的流浪,被潤澤的卻是孤獨的靈魂。帶著這份裸露的孤獨,蘇軾在多次毫無預料的流放中被迫遠行,一路走來,南北東西,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途路艱辛,但又在一次次的生命留駐中、在毫無經(jīng)意的揮灑間留下意味深長的一筆。于是,他所流連的山水,他曾詠嘆的物事,都慢慢凝成了文化的篇章,余緒綿延千年。
前幾天,離開城市住到山里的二舅給我一盆菖蒲草,說,好歹你也算是個讀書人,自古及今,讀書人的桌子上總少不了這樣一盆草,清雅、沉靜、淡定,只是不知道它能不能適應城市的空氣,好好活下去。我一向不知道還有這樣的一種草,當然更不知道讀書人的桌子上擺什么東西還有那么多的講究,就很是慚愧,說自己也就是偶爾看點書,算不上真正的讀書人。就像平常許多不知道的東西往往求助于網(wǎng)絡一樣,心想,讀書人和菖蒲草的關聯(lián),“百度”應該“知道”吧。果然,查到很多有關的東西,其中一條就是,古代的讀書人喜歡夜晚讀書,古人讀書靠燃燭或者點油燈照明,就像宋代晏幾道詞中所說的“今宵剩把銀釭照”里面提到的“銀釭”照明一樣,自然就會有燃不盡的蠟或油,形成煙,對人身體是不好的,而恰恰這種草能夠吸食油煙,放在桌上是為了身體的健康。而由此我又想到,為什么讀書人大都喜歡黑夜,喜歡紅袖添香的夜讀,喜歡三更的燈火,喜歡雪夜擁爐呢?
于是想到散文作家張宗子的一個說法:“空杯”?!翱毡笔且粋€比喻,張宗子以此作為自己散文集的名字。他說:“空杯是一個姿態(tài),一個張開雙臂,準備承受的姿態(tài)?!逼鋵?,“空”原是道家的東西,依照道家的觀點,杯子無所用途,有用的是杯子中間的“空”,有“空”,才能裝進水,才能允許氣流上下左右的回旋,才能使得茶葉有翻騰起伏的機會,“空”是無用之用。
讀書人挑燈夜吟,應該也是倒空“杯子”的需要吧。
無論如何,白天是充滿了聲音、色彩、欲望、求索、奔忙和躁動的時間,人們在刺眼的陽光里盡其所能的往人生的“杯子”里裝進或者被迫塞進駁雜凌亂的東西,這些東西無序的排列著,給人一種擁擠不堪的感覺。這個時候的精神就沒有了立足之地,物質(zhì)性的欲求占據(jù)了主流,而真正啟發(fā)我們思維并給與我們真理的卻是頭頂?shù)男强?,星空屬于黑夜,屬于寂靜無聲,屬于消失了聲音、色彩、欲望、求索、奔忙和躁動的深深的夜。這個時候拿起一本書,不是為了把某些東西裝進杯子里,而是希望借助讀書把白天毫無選擇地塞進的東西一點一點的整理、清除、挑選,為的是倒空杯子、騰出空間,留給明天的生活。由此觀之,我們讀書的目的原來不在于能夠從書中獲得一點什么,而主要是能借此抖掉身上的一點累贅,把多余的東西過濾掉,就像杰出的雕刻家雕刻一件作品,他的主要工作不是塑造美,而是把沒用的、丑陋的東西毫不留情的鑿下去,美就會石落而出的。一個人,從年輕時的狂熱到成熟后的從容,這本身就是不斷倒空“杯子”、去除多余的過程。張宗子也說,“在年輕的閱讀中,和我們的天性和處境相契合的書,如同少男少女的夢中的愛人,盡管也是只是出自各自幻想,卻仍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在未來的許多年,一個人的成長和成熟,其實就是轉(zhuǎn)化和脫離那些影響,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焙苡械览?。
我們讀書的目的原來不在于能夠從書中獲得一點什么,而主要是能借此抖掉身上的一點累贅,把多余的東西過濾掉
經(jīng)常逛書店,所以就有這樣的體會。一天沒有離開課堂,或者沒有離開辦公室,(我總認為多人聯(lián)合的辦公室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放大器,它能把本屬于每一個人的事情放大成所有人共有的事情,在毫無遮攔又無可奈何的“傾聽”中,每一個人都在不自覺的參與著其他人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我整個身體好像都要膨脹、爆炸了一樣,一進書店,一接近那些高大的排滿了整整齊齊的圖書的一排接一排的貨架,自己靈魂中的某一部分就好像突然有了一種被抽空的感覺,拿起一本書,隨便的翻翻看看,或者突然看到一本自己搜覓已久的東西,原先的那種種工作帶來的不適與疲憊馬上煙消云散,這也許也是“空”了“杯”,又把自己心儀的東西“倒”進“杯”的結(jié)果。我寫文章,送給編輯,也發(fā)帖上博客,有時候扎著堆寫,有時候卻又長時間“失蹤”,很久也不見一篇文章出來,其實就是沒寫。有朋友問,我就說,寫多了,就滿了,或者空了,需要休整一下,倒一些出來或者填一些進去,不然,也就徹底“死掉了”。
張宗子是讀書人,讀書人最講究使用文字,談讀書,其實也就是說人生,“空杯”就是借以言說人生的道具:因為空,才得以盛進萬物,也因為盛進萬物,使得“空”成了“實”。依照我們凡夫俗子的觀點,“實”是最能給一個人帶來幸福感的東西:有積蓄就不怕人生遭遇不測,有準備就不懼命運邂逅坎坷,有權勢就不會擔憂太多的欺壓。但是,也正是因為“實”,那個杯子就再也無法填充進更多的新的東西,人們就容易沉溺于原有的充實,雖然生物意義的生命還在不斷地生長、成熟、衰老,而精神的生命卻就此止住了腳步,只有肉體感覺,是談不上所謂的幸福的。于是,從另一個方面看,“實”又無法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所以,才有了“空是完成,空是期待,空是兩次充盈之間的短暫休息”的說法,那個杯子,也許靜靜地躺在那里,但“一頭連著往事的回味,一頭連著未來的希望”。正如人生是一個過程一樣,幸福也就蕩漾在一個個過程里,而不是單純的附著于某一個固定的目的上,這個過程就體現(xiàn)在這個杯子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中:盛進、倒出、再盛、再倒,直到你的手再也不能抬起的那一刻。
“空杯”之“空”,是相對的說法,因為任何絕對的“空”無疑都是一個悲劇。我們出生的時候,生命的杯子空空蕩蕩,我們由此在懵懂中嚎啕大哭,從未盛上東西的杯子使人覺察不到生的樂趣,哭聲召喚著一個期許的未來;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杯子也是空空蕩蕩,但永遠也不會再有機會盛上任何的東西了,雖然我們失去了哭泣的能力,但總有一些愛你的并且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們會哭的,他們面對著你這只已經(jīng)毫無意義的杯子,淚眼婆娑,與其說是對逝者的哀悼,不如說是對生命的悲憫,其實關照他人就是探視自己。
在《梵高生活》中,豐子愷說,藝術家有兩種類型:有些是純粹的“藝術家”或“技術家”,鑒賞其作品即可,不必曉得其人格與生活;有些是在藝術與技術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人”的因素,必須理解他的“性格與生活”,不能離了“人生”看“作品”。這讓我突然想起了海子。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天,數(shù)次在課堂上與海子“相遇”,聽老師的課并且點評研討,是我主要的工作內(nèi)容。也許在不經(jīng)意之間,多位老師都選擇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歌。青島的春天很長,很美,海是恒久的海,春天卻為城市涂抹出不同的容顏,以至于水色也隨之不斷變換。這樣的城市,這樣的詩篇,在這樣的季節(jié)相遇,也許是一種身體與心靈的契合,自然的選擇。
于是,我在課堂上也就聽到各色的朗誦,看到各樣的表情,他們都無所不用其極地調(diào)動自我的潛力,演繹出各樣關于“幸福”的理解。印象最深的,是有老師截取了中央電視臺一群名嘴——陳鐸、周濤、白巖松等的朗誦視頻,每個人都維持著職業(yè)的微笑,每個人都沉醉在“幸?!钡臏剀袄铮瑴蚀_、透明。但當朗誦完畢,我的腦海浮現(xiàn)出海子淳樸、寧靜的面容時,就感覺朗誦中的“幸福”只是浮光掠影的幸福,那些沉醉也都是蜻蜓點水的沉醉。因為在朗誦還沒開始的時候,方向就錯了,海子的詩歌,幸福只是表象,孤獨才是根本,因為他的幸福在“明天”,他選擇了“面朝大?!?,背對的則是整個塵世,那是一種多么曠遠、廣袤的孤獨!
海子是一個詩人,詩人也有詩人的特質(zhì),一種是用筆書寫,是浮在生活表層的薄霧輕愁;一種是用感情書寫,是融進生命深層的靈魂悸動。純熟的筆墨可以脫離母體而單獨存在,生命的書寫則只能和母體一起輕舞躍動,無疑,海子屬于后者。在這一點上,海子與梵高有許多類似之處,豐子愷說:“梵高的作品,都是其狂熱的全生涯中的苦惱、憂愁、憤激、銘感、歡喜、活悅的發(fā)現(xiàn),都是熱血染成的‘人生記錄’。海子呢,朱大可曾經(jīng)認為的,死亡成了他‘從詩歌藝術向行動藝術的急速飛躍’。經(jīng)過精心的天才策劃,他在自殺中完成了其最純粹的生命言說和最后的偉大詩篇,或者說,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謠和死亡絕唱?!?/p>
真正偉大的作品背后都有一個“人”的存在,所以,我們閱讀海子的詩歌,欣賞梵高的繪畫,不能僅僅停留在是文字或色彩所呈現(xiàn)的客觀世界中,而應更關注作品背后“人”的存在。更多的時候,人本身的意義也許比作品的意義還要偉大、豐富。記得剛?cè)氪髮W的時候,從偏僻封閉的鄉(xiāng)村走出來,除了小人書、小學到高中的課本,還沒有時間和機會真正讀上幾本真正的書,一開學,就遭遇了詩人的死亡——顧城之死。那個時候,我一篇顧城的詩歌也沒有讀過,但從那本叫做《英兒》的小說中,我認識了這位“不論走到哪,都戴著一個煙囪形的帽子,有時還是牛仔布做的,使人想到那是一節(jié)褲腿”的顧城,以后,無數(shù)次吟誦他那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每一次,這個身影都會閃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也頓時覺得曾經(jīng)的小學與中學時代,那么多的課文都是摸著黑的閱讀,只有作品,沒有“人”,枯干、晦澀、毫無生機。
還是豐子愷形容梵高的那句話:“生活是作品的說明文。”只有作品而看不到“人”的生活,作品只能是簡單的描摹,而非靈魂的承載,真正逼近人的心靈的作品,必然融合進生命的“苦惱、憂愁、憤激、銘感、歡喜、活悅的發(fā)現(xiàn)”,是熱血染成的“人生記錄”。我們所做的,就是深入這記錄中,真誠感受,默默品讀,然后豐富自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