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順義
鋼鐵的電化學腐蝕在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多次出現(xiàn).教材上都是用示意圖的形式來說明反應原理,并沒有通過實驗測定反應中的電流,對于吸氧腐蝕與析氫腐蝕沒有進行詳細的比較.DIS在實驗室里日益普及,能否用DIS技術檢驗電化學腐蝕時的電流呢?在弱酸性的條件下,一定是析氫腐蝕為主嗎?下面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探究.
一、組裝簡單的原電池
如圖1,分別將鐵釘與碳棒插入一塊泡沫塑料中,上端用傳統(tǒng)的靈敏電流計將碳棒與鐵釘連接起來,下面的燒杯中可以加自來水,電流會大一點易檢測到.如果用礦泉水,電流會小一點,但是也可以檢測到.利用DIS的微電流探頭,也可以將反應中的電流檢測出來.畫出實驗數(shù)據(jù)圖,從而證明鋼鐵在發(fā)生腐蝕時的確有電流產(chǎn)生.
二、鋼鐵的電化學腐蝕實驗
蘇教版《化學反應原理》第23頁的活動與探究,是通過發(fā)生電化學腐蝕后具支試管中氣體壓強的變化來說明反應發(fā)生了.實驗裝置圖略.這個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不容易成功.而利用DIS壓強傳感器,能夠迅速地測定試管中壓強的變化.實驗裝置如圖2.
為了使反應迅速發(fā)生,我采用了江軍老師的方法.在大試管內(nèi)壁套一層濾紙,并用0.1mol/L的NaCl溶液潤濕,撒上1g鐵粉,再撒上2g炭粉,(這樣的操作和配比,實驗較快),然后利用壓強傳感器得到數(shù)據(jù)圖:棕色的曲線代表的是吸氧腐蝕時試管中壓強的變化趨勢,藍色的曲線代表的是1mol/L稀醋酸中加入同樣質(zhì)量的鐵粉時壓強的變化趨勢圖(圖略).從圖中可以看出,在稀醋酸中加入鐵粉后,試管內(nèi)的壓強稍變小,然后稍有升高.同時,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在氯化鈉溶液存在下,鋼鐵發(fā)生了吸氧腐蝕,使大試管中的壓強下降,而對比用的酸性條件下的稀醋酸溶液中壓強變化不明顯.這引起我的思考.沒做實驗之前,總覺得析氫腐蝕會產(chǎn)生氫氣,試管中的壓強應該增加.為什么壓強變化不大?是不是醋酸引起的?為了分析不同濃度的醋酸對鐵粉腐蝕速率的影響,我用不同濃度的稀醋酸進行實驗,比較醋酸的濃度對實驗中壓強的影響.我做了3個對比實驗,然后用藍色的曲線代表1mol/L稀醋酸,棕色的曲線代表3mol/L稀醋酸,藍綠色的曲線代表6mol/L稀醋酸,在同一個坐標系中得到三個曲線趨勢圖(圖略),然后引導學生對曲線進行分析.從曲線中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是,以醋酸為電解質(zhì)溶液,鋼鐵腐蝕時仍然以吸氧腐蝕為主.即使是酸性的環(huán)境,但吸氧腐蝕還是發(fā)生了.曲線變化不大的原因,可能是消耗氧氣的速率與生成氫氣的速率差不多,所以壓強的變化不大.
三、利用DIS技術對鋼鐵電化學腐蝕實驗探究的反思
1.實驗改進前后的比較.實驗1:檢驗電流.教材上沒有提供實驗裝置,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如圖1.實驗2:測定壓強.教材中的裝置如圖2,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如圖3.
2.本次DIS實驗改進的特點.①驗證了鋼鐵在腐蝕時的確有電流產(chǎn)生.②說明了鋼鐵在不同的條件下,發(fā)生了不同的電化學反應,特別是說明了,即使是在酸性條件下,吸氧腐蝕也同樣發(fā)生.③現(xiàn)象明顯,實驗成功率高.
3.鋼鐵發(fā)生吸氧腐蝕后,會造成氧氣濃度下降,應該用氧氣傳感器來測定O2濃度的變化,但我校的氧氣傳感器都有問題,不能正常工作,只好改為用壓強傳感器來測定試管中壓強的變化.
總之,每一個實驗的改進都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在學習前人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反思→改進→再實踐的過程.在實驗反思中,筆者關注的內(nèi)容有:實驗現(xiàn)象是否明顯?能不能將實驗現(xiàn)象進行數(shù)字化處理?,反思實驗效果(怎么做這個實驗?為什么做這個實驗?怎么做得更好?).對于課本中“鋼鐵的電化學腐蝕實驗”的改進,我最終確定了目前的實驗方案.我相信,以后還會有更加完善的方案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