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朝元
摘 要:近幾年,各地數學考題中不斷出現閱讀理解題,這類題型能較好地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解決數學問題的猜想與探索過程,要求學生正確掌握命題,對其本質做描述性的回答或進行判斷概括及遷移發(fā)展。學生在解這類題時丟分現象比較嚴重,普遍出現“題沒看清”“理解錯了”等狀況,究其原因是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太弱。在新課程改革理論的指導下,現代教育著眼于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能力,對學生的要求不僅是“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正像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的那樣:“學生來到學校,不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主要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筆者在數學教學中也積極嘗試、大膽改革,下面談一點自己的做法。
關鍵詞:數學閱讀;閱讀能力
在實施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的努力實踐的過程中,數學教師總會感慨“學生怎么就讀不懂數學?更不用談自學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全部問題都可以歸結為閱讀問題”,那么,“數學閱讀是什么”、“數學教師應該怎樣培養(yǎng)初中學生數學理解能力”,成為了我們必須研究并著力解決的問題。
一、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初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數學學習經驗和知識,對數學學習也已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喜好情感。教師在這一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首先,使學生對數學學習感興趣。方法有很多,就看教師結合具體情況怎樣使用。例如,一次數學自習課,有學生偷看《紅樓夢》,理由是數學作業(yè)已經做完。經檢查,該生的數學作業(yè)有多處錯誤。抓住這一時機,我面向全體學生講述了1980年華裔數學家陳炳藻用數學統(tǒng)計的方法首次研究文學名著《紅樓夢》,并確定該書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的作者均為曹雪芹的故事,使學生大為驚嘆“數學還能用來研究名著”,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此后,自習課上偷看書籍的現象就很少見了。其次,借助數學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數學情境創(chuàng)設可為學生的數學閱讀提供認知??奎c和積極的閱讀心向。如,閱讀前的問題設置要精辟而具體、新穎而有趣,以使學生的閱讀有目標、有指向,有的放矢,學生才愿意去做。例如,學習“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一節(jié)時,教師就可以先在黑板上一條直線分別與兩條直線相交的圖形,并標出圖形中的8個角,然后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來給這8個角進行分類并命名。這樣,學生的閱讀任務非常明確,也就愿意去做。
二、養(yǎng)成預習習慣,掌握閱讀方法
預習是學生提前對將要學習內容進行閱讀,包括閱讀教科書和有關參考資料。在預習過程中,要給學生提出明確的目標任務,先通讀全文,了解本課與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掌握教材中的識記內容,根據自己掌握知識水平的情況,試著完成課后作業(yè),檢查自己的預習效果和水平,找出自己不懂或不足的地方,然后帶著問題去聽課。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又便于教師根據學生預習情況,有目的、有重點地精講教材的有關內容,提高課堂效率。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提醒學生,在數學閱讀時,遇到困難要尋找相關資料,努力通過各種途徑解決問題,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閱讀和自學技巧。
三、通過讀寫結合培養(yǎng)閱讀能力
數學定義、定理是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最佳教材。準確的定義、邏輯的演繹、嚴密的推理,只有通過學生的閱讀才能從固定的語言物質材料中解脫出來。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把文字語言、數學符號語言、幾何語言進行相互轉化,如幾何定理的內容是文字語言,學生不僅要熟記文字內容,也要熟練畫出相應的圖形,寫出對應的幾何語言;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范圍要理解熟記,這直接影響著公式的正確運用;把一些用言語形式表述的概念轉化成用直觀的圖形表述的形式。如在學習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師可帶領學生反復閱讀這些公理。如邊角邊公理:有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學生邊讀邊理解某些關鍵詞,如“夾角”“對應”,將幾何問題轉換成幾何圖形,更直觀地理解公理。通過反復看圖形,看公理,理解“夾角”“對應”含義,將這個公理同化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最后達到真正理解公理的學習目標。
四、通過解應用題、閱讀理解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近幾年,中考出現了大量閱讀理解題、實際應用問題,而且教科書上的“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tǒng)計與概率”中也有大量的生動有趣的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閱讀理解和應用題,這些問題和內容,都很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應用題的教學,在閱讀的開始階段,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情況編寫好提綱挈領,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進行閱讀。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應用題的難易程度,進行閱讀示范,帶領學生逐字句逐段進行閱讀,指出一些關鍵詞和關鍵數量關系,用日常語言、圖表語言、列式理清各關鍵詞和關鍵數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掌握數學閱讀的要領。
五、在交流中培養(yǎng)閱讀能力
愛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交流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巨大的作用,它的作用高于聽、做,學生的交流往往是源于自己對語言符號(文字、數學符號、術語、公式、圖表等)的閱讀和理解,不僅如此,合作及交流可以從不同學生的表達中獲取思想和方法,促進學生對數學問題思想、方法、概念的理解,交流中學生可以實現讀、寫、聽、評、講的結合,提升自己的數學閱讀能力。
總之,閱讀是思考、是理解、是收獲,數學閱讀能力是一種最基本的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其養(yǎng)成“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克服急躁和功利心理,循循善誘、循序漸進,通過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讀寫結合等多種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進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