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偉
生命珍貴,它蘊含著靈光,彰顯著活力;教育神圣,它催生生命個性,培育了生命的絢麗。教育的神圣和崇高就是因為教育與生命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必須關注生命成長,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發(fā)現(xiàn)并開發(fā)學生生命潛力,指導學生光大生命,提升生命價值,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教育的本質目的。作為一所學校,真正為學生創(chuàng)設人文的氛圍,讓學生的生命活力在這里煥發(fā)是每個校長應首先想到的,是每個教師應盡力做到的。
一、人性化管理學校,真正尊重每個生命
教育理念,治校方略已經(jīng)確定,就要努力實施。校長是落實科學教育理念,實施治校方略的領頭雁。為了讓雁隊有秩序高飛,加強管理才是保障。
學校就是教育人產(chǎn)生思想、產(chǎn)生人才,提升廣大師生生命價值指數(shù),體驗生命意義的地方。為實踐這樣的教育理念,我們在廣大師生中開展了許多主題活動,如:利用公共節(jié)日評判生命價值,謳歌為救人而獻出生命的人的壯舉和奮斗的歷程;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抓住教材內容進行人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學生在研討過程中,闡述各自的觀點,氣氛活躍,顯現(xiàn)生命靈氣;在建設“平安校園”過程中,教育學生珍惜生命,學會自護,如:災難逃生,安全走路等,這些活動讓學校真成了發(fā)展學生個性、放飛生命的平臺。開展“生命教育”,要教育學生學會尊重,學會關愛,學會寬容,學會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關愛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愛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獲得真正的提升。而且在開展生命教育的同時,應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學校更加重視教師對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了解和尊重,這是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一個自己都無法體會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教師不可能教出對生命熱愛的學生。
因此,教師自己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惜,才能感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也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在實施生命教育過程中,需要對相關學科的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使教師更好地適應生命教育的目標和要求。
二、用科學發(fā)展觀建設校園文化,讓學校成為放飛生命的平臺
社會發(fā)展需要科學的發(fā)展觀,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教育更要有科學發(fā)展觀來統(tǒng)領。作為一所學校,最能體現(xiàn)科學發(fā)展觀的是校園文化,為了建設科學的校園文化,我們經(jīng)過學習和論證,確定了“著眼小學,放眼人生”的辦學目標。為落實這樣的目標,我們重新規(guī)劃校園的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際關系文化。
1.在物態(tài)文化建設中:我們重新設計了校園的每個角落、每條通道、每面墻壁,讓這些教育資源成為激勵師生珍愛生命、發(fā)展生命、放飛生命的良田沃土,充分體現(xiàn)出學校方方面面的文化氛圍和底蘊。
2.在制度文化建設上:既重視顯性文化,包括師生的精神狀態(tài)、言行舉止的觀感,又重視隱性文化,包括學校充滿生命靈氣的辦學理念、思想、作風和態(tài)度。我們確定了“崇德尚智”的校風,“喚醒、激勵、體驗、共生”的教風,“自主、探究、領悟、創(chuàng)新”的學風和與之配套的校歌、校操、校標等文化載體。
3.在人際關系文化方面:變管理為服務,改變領導與教師、教師與學生的不平等關系。因為我深深認識到學校生活、學校教育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過程,尤其是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達到教育教學目標的主要形式。師生間關系越和諧融洽,教育教學效果就越好。
在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教育是以教師靈魂塑造學生靈魂,以教師人格影響學生人格,以教師的知識引導學生學習的對話、喚醒、交流、溝通、合作、創(chuàng)新的生動過程,沒有平等民主的人際關系,師生間無法交流溝通,沒有交流溝通的教育教學是沒有生命力的。
三、關注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和道德生活,是提升生命質量的重要途徑
生命之所以讓人敬畏,不僅是其個體的迥然不同而且還要有其社會屬性。社會公共道德的修養(yǎng)及養(yǎng)成也是小學階段極其重要的。小學德育也要求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運用整體性的德育內容,通過生命主體對象化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健全、健康的德性與人格的教育過程。在教育過程中達到生命體的內在知、情、意和外在行為的和諧統(tǒng)一,成為真人。
加強和改進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今后一個時期內德育的主要任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陣地在學校和家庭,社會是德育載體,為德育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資源,并檢驗和規(guī)范了學校和家庭的德育效果。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經(jīng)常溝通,達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一體化”的和諧,減少不同步,而抵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效果。
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養(yǎng)的主渠道在課堂。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殿?!敖虒W永遠具有教育性”,課堂教學內容與過程本身就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不是“滲透”,而是挖掘和展示,在挖掘和展示過程中,師生共同體驗,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枬,王彥.教育敘事:在實踐中體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