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丁穎
【摘要】流通過程中流入與流出生產系統(tǒng)的貨幣,是剩余價值的貨幣資本形態(tài),其隨著經濟形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最終形成現代社會巨大的虛擬經濟網絡系統(tǒng),并且成為分割社會剩余價值的巨大的權力體系。在當今世界經濟運行的體制中,虛擬經濟有可能通過各種社會傳導機制,引發(fā)社會的經濟危機,故此,探析虛擬經濟的形成與對實體經濟的正負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實體經濟 虛擬資本 虛擬經濟系統(tǒng)
虛擬資本雖然其資本本身是虛擬的,但是其擁有分割剩余價值的風險性權力,同時擁有激發(fā)社會資金來購買他們的吸引力。在社會資金與虛擬資本的市場交易過程中,形成了巨大的現金流,產生了有龐大貨幣交易量的體系,即是“虛擬經濟體”。也可以稱作實體經濟的“異化”,因為它是從實體經濟中不斷虛擬化而產生出來的經濟體。這個異化的經濟體,一方面能夠不斷的將其吸收的資金輸入實體經濟中,并且促進實體經濟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其也會把實體經濟中的資金吸引到高風險的投機活動中,并且有可能導致實體經濟不振,甚至有可能成為經濟危機的促因。
一、金融社會化與金融一體化:虛擬經濟網絡系統(tǒng)的形成
虛擬經濟是由虛擬資本的交易而形成的金融網絡系統(tǒng)。目前,隨著金融資產證券化的日益普遍,種類繁多的金融衍生品應運而生,并且出現了“金融一體化”、“金融社會化”和“金融信息化”的趨勢,最終形成了支配部門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金融帝國。具體來說,“金融一體化”一方面指在微觀層次上,金融系統(tǒng)內部金融機構的融合;另一方面指在宏觀層次上,金融市場的全球化。而“金融社會化”是指金融系統(tǒng)將其金融觸角深入企業(yè)、政府、各種福利機構與保險機構,甚至普通百姓,不斷對這些機構中的金融資產進行證券化,同時不斷將金融產品出售給這些機構,使全社會的民眾都納入金融系統(tǒng)中。另外,“金融信息化”是金融體系新的技術載體,一般說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電子貨幣的方式進行日常結算,例如:購物、股票、債券等,皆是以電子形態(tài)結清。二是各種金融產品通過無處不在的金融系統(tǒng)和全球的金融系統(tǒng)聯(lián)通,從而消滅了金融運行的空間距離。
由此,通過“金融一體化”、“金融社會化”和“金融信息化”就形成了一個由具有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金融巨頭們?yōu)橹鲗У谋榧叭虻慕鹑跈C構所主宰的、以當代發(fā)達的電子貨幣流通體系為載體的、深入社會每個經濟生活領域的金融網絡體系,每個人、每個機構都必須依賴這個金融網絡才能進行實體就經濟活動,包括投資、生產、流通和消費等等。但是,在當今金融虛擬化的時代,虛擬經濟體統(tǒng)治和支配實體經濟體,必須依賴實體經濟體所生產的剩余價值才能維持運行,所以,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成為解開當代經濟現象的核心問題。
二、虛擬經濟體對實體經濟體的正面作用:動力與穩(wěn)定機制
總體來說,金融資產證券化具有兩個基本效用:一是通過對缺乏流動性的資產進行證券化,從而進行虛擬資本的買賣,創(chuàng)造出流動性;二是通過分散風險與分解風險,從而實現風險的轉移。這兩個基本效用既能產生第二代虛擬經濟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能產生其巨大的破壞性,引發(fā)經濟危機。
這種虛擬資本的積極作用,突出表現在其產生巨額的流動性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使實體經濟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具體說來,資本積累所產生的越來越強大的供給能力將會超過由于貧困的積累而產生的社會購買力不足,由此產生過剩性危機。這種過剩性危機需要增加社會購買力來解決,也就是通過創(chuàng)造流動性來解決。虛擬資本利用缺乏流動性的金融資產來創(chuàng)造流動性,從而為緩解實體經濟的過剩性危機提供了幫助。
另外,虛擬經濟對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能夠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因為任何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要投入現實生產過程中,必須大量的資金支持,同時又存在一定的投資風險,因此,將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及其未來能夠轉化的生產力轉化為未來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能力,而且將這種能力證券為虛擬資本,吸收社會資金從而將虛擬資本實體化,以形成實實在在的生產能力。同時,虛擬資本也具有防范風險的作用,并且能夠維護實體經濟運行的穩(wěn)定。例如,期貨產品能夠對沖未來的預期風險。從這個方面來說,虛擬經濟實際上是實體經濟的一種救濟性保障體系。
三、虛擬經濟體對實體經濟體的負面作用:枯竭化與風險積累
虛擬經濟本來應當服務于實體經濟,以發(fā)揮積極作用。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金融機構以通過虛擬資本產品所具有的分割未來剩余價值的權力,來最大化地兌現為現實剩余價值為目的。而剩余價值的生產者只能是實體經濟,因此實體經濟成為虛擬經濟的宰割對象。
一是金融資本攫取實體經濟剩余價值的主要手段,是利用信息不對稱來制造各種影響金融產品價格的因素,造成金融產品價格的不斷波動,從中獵取差價,并且從現有剩余價值中兌現進而分割出投機性收益。這種對金融產品價格的操縱與炒作,絕非不成熟金融市場的偶然現象,而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無法根除的痼疾。
二是將實體經濟中的產業(yè)資本吸收到虛擬經濟體中,由此在制造虛擬經濟的資產泡沫的同時,導致實體經濟趨向枯竭。金融機構不斷制造金融資產價格高漲,從而使一些人似乎能夠“一夜暴富”。這樣必然導致資本生產利潤的過程和資本的現實增殖過程的一切聯(lián)系就徹底消滅干凈了。由此,導致產業(yè)資本源源不斷的從實體經濟涌入虛擬經濟,最終導致社會實體經濟枯竭。
三是在實體經濟枯竭的同時,金融風險也不斷積累到實體經濟中。每一次創(chuàng)造金融產品的過程都是將其中的虛擬資本兌現,而將分割未來剩余價值的風險傳給下家。于是,虛擬資本的創(chuàng)造過程與轉讓過程也就成為風險不斷積累的過程。金融社會化則通過遍及整個社會的金融網絡,將這種風險最終積累到社會大眾之中,從而最終傳導到實體經濟之中。
總之,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通過社會化和一體化而形成社會的金融網絡,其既有推動實體經濟運轉的強大動力作用與規(guī)避風險的作用,同時也有使實體經濟枯竭化與積累風險的作用。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此產生的結果必然是以資金鏈斷裂為特征的金融危機,進而通過傳導機制導致實體經濟的危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既要利用好虛擬經濟體的優(yōu)勢,也要控制其風險。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使虛擬經濟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穩(wěn)定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列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J].1999(10):360-361.
[3]王麗.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與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fā)展[J].時代金融,2007(4X):19-21.
[4]肖立東.馬克思的金融發(fā)展理論及其啟示[J].時代金融,2015(11X):7-8.
作者簡介:羅振(1984-)男,漢族,河南周口人,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馬克思早期思想;丁穎(1984-)男,漢族,江蘇徐州人,徐州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