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林 陶忠生 王秋生
【中圖分類號】R2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02
切割傷造成小兒拇長屈指肌腱近止點處斷裂,傷口不大,容易漏診。多在傷口愈合后發(fā)現(xiàn)拇指不能屈曲就診,斷端回縮,加上小兒的治療依從性差,容易再斷裂,治療有一定難度。自2015年1月~2016年7月,應用克氏針屈曲位固定指間關節(jié)縫線經(jīng)皮牽引治療小兒拇長屈肌腱近止點斷裂6例,取得較好效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例,男2例,女4例,年齡2~5歲,均為拇長屈肌腱在近止點處斷裂,致傷原因:削水果時割傷3例,玩耍摔倒被碎玻璃割傷3例,就診時間為傷后21~35天,傷口靠近拇指指間關節(jié)指腹側,小兒表達能力差,首次就診在基層醫(yī)院只縫合皮膚傷口,肌腱斷裂漏診。
1.2 手術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按原來傷口瘢痕切開,兩端延指腹兩側適當Z形延長,肌腱斷端平面位于止點附近,近斷端大多數(shù)回縮至掌指關節(jié)并形成粘連,切開腱鞘找到近斷端,切除瘢痕;顯露肌腱止點斷端,用直徑0.8mm的克氏針從指尖鉆入,屈曲位45~60。固定指間關節(jié),針尾向背側彎呈鉤狀。用4/0普理靈無損傷線吻合肌腱,如果肌腱遠斷端止點處過短可以連帶縫合骨膜。然后肌腱近斷端用3/0普理靈線8字穿線,線兩端用直針沿末節(jié)指骨基底兩側呈45。穿出指背,拉緊打結在克氏針彎鉤上[1],縫合皮膚切口,無菌包扎。腕關節(jié)屈曲位繃帶包扎固定保護。
術后不用石膏保護,傷指包扎保持手指屈曲位,避免手指用力伸直,2周拆線,3周后開始輕輕活動傷指,5周拔除克氏針和牽引縫合線,循序漸進訓練伸屈、拿捏鍛煉,避免被動暴力牽拉。
2.結果
術后6例患者隨訪5~12個月,傷口無感染,指甲生長正常無畸形。拇指關節(jié)功能活動采用國際手外科學會推薦的TAM系統(tǒng)評定系統(tǒng)評定[2]。優(yōu):主動活動范圍正常;良:活動范圍大于健側的75%;可:活動范圍大于健側50%;差:活動范圍小于健側50%。本組術后評定優(yōu)4例,良2例,可0例,差0例。術后4~12個月復查X片,指間關節(jié)骨發(fā)育未見發(fā)育異常。
3.討論
小兒在自控能力差,用小刀削水果時或者手拿著玻璃杯摔倒時,拇指屈指肌腱節(jié)近止點終腱繃緊狀態(tài)位置表淺,受到切割傷很容易斷裂,由于傷口小出血少,基層醫(yī)院就診容易漏診。手術直接縫合抗拉力差,小兒石膏固定容易松脫,造成肌腱斷端愈合之前受到牽拉,經(jīng)常發(fā)生再次斷裂。本組病例均為陳舊性肌腱斷裂,近斷端回縮,肌肉彈性有所下降,造成肌腱斷端吻合張力比新鮮斷裂張力變大,更容易出現(xiàn)術后再撕裂。改良縫合方法使肌腱吻合端減少張力,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再次斷裂。
小兒骨骺尚未發(fā)育成熟,肌腱細小,肌腱靠近止點斷裂的治療不同于成人,有報道應用微型帶線錨釘治療錘狀指,取得滿意療效。小兒患者應用錨釘會損傷骨骺,影響指骨發(fā)育。抽出鋼絲法在小兒病例中不適合應用,皮膚薄嫩容易形成皮膚壓瘡,抽出時因肌腱細小容易損傷肌腱,鋼絲在肌腱內(nèi)不能打結,否則難以抽出,所提供的抗拉力有限。本組6例患兒應用細克氏針屈曲固定指間關節(jié),針尾向指背彎勾,減輕肌腱斷端縫合張力,肌腱縫合后再用強生普理靈線做“8”穿線牽拉近端,線尾從末節(jié)指骨基底兩側經(jīng)皮斜向穿出指腹,至克氏針彎勾上拉緊打結,克氏針彎勾具有一定彈性,產(chǎn)生持續(xù)牽拉力量通過縫合線傳導至肌腱吻合端,讓肌腱吻合端在無張力下愈合[3]。普理靈線特別光滑,拆除時容易,不會損傷肌腱。直徑0.8mm的克氏針對骨骺影響很小,術后12月隨訪X片,未見拇指關節(jié)及骨骺發(fā)育異常。通過臨床觀察,小兒患者的疼痛敏感性比成人弱,去除固定鋼針后,玩耍玩具和游戲時能夠忽略疼痛,所以小兒患者肌腱粘連較輕,功能恢復較好。
綜上所述,應用可抽出縫線經(jīng)皮牽引治療小兒拇長屈肌腱陳舊性止點斷裂,操作簡單,術后肌腱粘連和再斷裂風險小,切實可行,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郭紅濤,陶忠生,馮亞高,等,克氏針遠指間關節(jié)屈曲固定加牽引治療小兒屈指肌腱止點斷裂[J].臨床骨科雜志,2016,19(1):125-126.
[2]顧玉東,王澍寰,侍德,手外科學,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200.
[3]陶忠生,馮亞高,王秋生,等,克氏針固定縫線懸吊牽引治療錘狀指畸形[J].臨床骨科雜志,2013,1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