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芳+趙淼峰+藍楠+夏云嬌
【摘要】模擬法庭是法學專業(yè)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一環(huán),各高校一直以來也在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模擬法庭教學模式,但是該課程在設計理念、課程內容、學生參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本文結合國內高校模擬法庭課程的相關實踐,分析了目前存有的一些課程設計誤區(qū),并對未來模擬法庭的課程改革提出可行建議。
【關鍵詞】模擬法庭;課程;不足;改革
模擬法庭(moot court)源于美國法學院,是指以實際或虛擬案例為導向,引導學生參與模擬訴訟庭審的各項準備環(huán)節(jié)和最終的庭審,借此來鍛煉法學學生理論及實務能力的一種課程形式。一直以來,我國傳統(tǒng)法學教育恪守單一的授課方式,缺乏對學生批判思維和辯論技巧等能力的培養(yǎng)。目前模擬法庭在各校的開展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教學效果不能達到預期,課程設計本身也存在諸多不足,使得模擬法庭教學有名無實,往往令學生及教師感到產(chǎn)出和投入不成正比。
一、模擬法庭課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庭前準備過于薄弱
優(yōu)秀的模擬庭審過程應基于庭前充分扎實的準備工作,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著重強調開庭后的程序流程,而對庭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缺乏有效指導。這種境況雖可使學生熟悉主要的庭審流程,但卻缺乏對案卷材料審閱能力、對正確適用法律的能力、以及對證據(jù)的搜集和甄選能力等等能力的培養(yǎng)。庭前準備薄弱實際上造成了模擬法庭課程的形式化和淺易化,不能使學生深入理解各庭審程序所蘊含的理論和實務價值,致使課程效果欠佳。
(二)案例選取的隨意化、非典型、爭議性小
在模擬法庭課程的教學中,案例的選取尤為重要,優(yōu)質案例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性并使其能深入地將傳統(tǒng)課堂上所學知識與庭審相結合,而目前模擬法庭課程中所選取的案例往往存在相當程度的隨意性,與教師的個人偏好、履歷等等因素息息相關,這便造成了案例選取的隨意化和不穩(wěn)定性,使得學生們很難理解案例本身的重要性。其次,案例選取的隨意化也造成很多模擬法庭課程所適用的案例不具很強的專業(yè)爭議性,爭議性小的案例難以激發(fā)學生探索的熱情,更不能使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
(三)重程序輕實體,模擬庭審變成劇本演出
目前高校模擬法庭課程中,普遍存在所謂的“話劇表演”現(xiàn)象:庭審各方在開庭前互通“劇本”,甚至經(jīng)過多次“排練”,開庭后庭審各方一派和諧,不同角色之間默契配合,使得庭審過程實現(xiàn)無縫銜接,為觀眾呈現(xiàn)一場庭審“大戲”。這種模擬完全背離了該課程設計的初衷,庭審過程流于形式,學生不會運用主觀能動性去進行思考、應變、協(xié)調,所學知識也不能內化自身。
二、模擬法庭課程改革的建議
(一)應給予庭前準備環(huán)節(jié)足夠的重視
教師應設計多種方式來加強學生加深對庭前準備工作的理解,進而培養(yǎng)學生關于庭前準備環(huán)節(jié)的相關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提供一些庭前準備的小練習。比如,可鼓勵學生思考哪些工作需要在開庭前完成,并提供相關閱讀材料供學生們參考;其次,可組織學生前往法院觀摩真實庭審過程,并在觀摩后就庭審準備、庭審流程、庭審用語、庭審禮儀等問題即時進行教導,避免在之后的模擬庭審中出現(xiàn)相關問題。對學生的考核項目也應包括庭前準備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通過答問、檢查相關文書準備情況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查。
(二)案例選取應精致化、新穎化、規(guī)范化
案例選取工作是模擬法庭教學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重中之重,案例選取應脫離隨意化的誤區(qū),選取真正能達到模擬法庭課程教學目的優(yōu)質案例。首先,教師應對案例進行深入思考后,再決定該案例是否入選。教師應對案例的復雜性、代表性、爭議性、時效性、熱點性、難易性等等性質進行考查,再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合理地選取案例。其次,案例的選取方式應該有計劃、成體系。對于經(jīng)典案例可留檔保存,以備后用;對于新穎案例應進行適當分析,剔除不符合教學目標的部分,再行啟用。
(三)注重實體部分的教學
為了避免模擬庭審時“表演”的成分過重,需對學生準備庭審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加以控制,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該課程的核心價值。模擬法庭課程要求學生按角色需要,分別準備開庭時所需的材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嚴格控制學生所得到的信息。例如,在法律文書的提供問題上,教師不能提供格式標準、思路清晰的各類結論性法律文書,如起訴書、判決書、辯護詞等。二是需將學生分為明確的小組,如法庭組、辯護人組、檢察院組等等,各小組根據(jù)自己小組所代表的不同訴訟參與起草相關的法律文書、制定不同的訴訟策略,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應變能力。第三,教師切不可完全“放手”,任各小組完全自行準備。在開庭前,教師可與各小組分別商討有關實體法的各種問題,甚至可邀請有經(jīng)驗的法律實務人員來進行指導,但是在指導過程中,應盡量避免給予學生結論性的建議和要求,而應引導學生思考各類庭審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之道。
(四)提高角色分配的合理性,避免“搭便車”行為
采取小組的形式有利于討論的深入進行,但在實際操作中,確有部分同學不愿參與討論。這主要是因為單次模擬法庭參與人數(shù)有限,一些學生因難以在最后開庭時承擔重要角色而對課程本身失去興趣。因此強調庭前準備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極為重要,因為庭前準備環(huán)節(jié)可盡可能擴大單次課程的參與面,令學生們都有適當?shù)娜蝿铡=處熥詈罂疾閷W生也應結合其在準備材料、參與討論和扮演角色過程中是否發(fā)揮積極作用作為考核基準。
三、結語
模擬法庭作為一種先進的法學教學模式,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增強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但是作為一種高度考驗教師教學水平和需要學生深入?yún)⑴c的教學形式,模擬法庭課程的開展殊為不易。各高校應總結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結合國外已成熟的課程體系,對我國模擬法庭課程體系的各項不足和弊端進行改進和完善,使這一課程形式真正惠及廣大法科學生,為我國未來的法治道路添磚加瓦。
基金項目: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生專業(yè)學位案例庫建設項目“《法律職業(yè)規(guī)范與倫理》教學案例庫”(201703);湖北省省級教學研究項目“實踐教學中的《環(huán)境保護法》案例庫建設”(201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