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代位權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債權人自身的基本權益,同時允許其直接向沒有任何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主張權利,其不屬于債相對性,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從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角度,對債權人代位權的概念與特點、相關問題與要件、行使效果以及立法評議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
關鍵詞 代位權 債權人 合同法
作者簡介:王路陽,湖北警官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135
一、 代位權的基本內(nèi)涵及特征分析
(一)債權人代位權的基本內(nèi)涵
一般來講,債權人代位權(即“間接訴權”),基本含義為:當一定的債務聯(lián)系構建后,由于主債務人不積極主動地行使對第三人擁有權利的時候,并且因此導致他對債權人的債務無法履行時,允許債權人為了維護自身的債權而以自身的名義,依照相關法律向第三者主張權利。
代位權的發(fā)展歷程要比撤銷權等其他債權人權利晚得多,即便其歷史淵源能夠追溯到古代羅馬法里的代位請求權或間接訴權,然而此種機制是確立在《法國民法典》第1166條的相關規(guī)定基礎之上的。隨后的時間里,該制度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qū)性民法典所接納,譬如《西班牙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等將其歸納為間接訴權或代位訴權,我國的臺灣地區(qū)民法典當中將其規(guī)定為債權人的一項實體權利。為了更好更快地化解因為市場經(jīng)濟本身造成的大量債務糾紛,必須參考民事訴訟里面的有關規(guī)范和要求,如此一來才能更有利于債務糾紛的良好處理與解決。關于這一點,《合同法》第73條中也對相關內(nèi)容做出了釋義。
(二) 代位權的主要特征剖析
第一點,債權人代位權絕非是一項完全獨立的權利,它是依附于債權的從屬權利之一,因此,它的問世及演進發(fā)展均需依賴于債權主體本身。第二點,代位權作為法律給予債權人的特殊權利,不允許受到當事人的干擾。在債權人處分權利、自治等一系列準則的規(guī)范下,即便是權利人不去使用代位權,如果其向主債務人或第三人提出自身需求,其依舊享有應有的債權。第三點,在代位權制度下至關重要的就是強調(diào)債權人通過自己的名義行使該項權利。這一點同代理權存在著根本上的差別,即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并非代理關系,通常權利人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僅僅是想要保全合法權益。還有一點,立法人為防范當事人打著代位權的幌子,利用非法手段謀取別人的財產(chǎn)、權利等,進一步干擾正常的社會秩序,在設立合同法的時候便納入了司法機構,起到保障代位權合法合理行使的關鍵效用。
二、代位權行使的必備條件
(一)須有第三者不履行義務的行為
通過上述內(nèi)容,我們了解到所謂代位,通常是指債權人代替?zhèn)鶆杖讼虻谌咛嵴埪男袀鶆盏膶嶓w權利,因此第三者已經(jīng)償清債務或者債務期限尚未屆滿的時候,代位權是不成立、無需行使的。但是,如果未能依據(jù)約定履行自身債務,同時債務人也未及時主動履行的,債權人享受到代替其行使該項特權的待遇,這也和代位權的立法本意相吻合。
(二) 債務人出現(xiàn)不及時履行自身債務的行為
如果債務人沒有根據(jù)之前的約定履行自身債務,同時在債權人不明確其是否具有履行債務的能力時,可以啟用此項權利。與此同時,當債務人已經(jīng)延期又不主動履行,且無法償還自身的債務,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就應當賦予債權人代位權了。因而,文中提出應當把債務人履行延期當做行使代位權成立的基本前提之一。
(三) 應為非債務人專屬權利之外的權利
這一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即為:以身份為基礎、以人格權或社員權的發(fā)生為前提。首先,我們對前一種情況進行論述,以身份為基礎的,是債務人的專屬特權,比方說像因婚約而衍生出另外一些契約的時候,其債權是以扶養(yǎng)請求權等為依托的。后一種情況亦是如此,但是專利權以及著作權等權利除外,其他均成立。當中,和社員權有關的規(guī)定提出:參加合伙的債權人,凡是在合伙期間之內(nèi)、并屬于該合伙人擁有的相關權利(不包括利益分配權),是不可以行使代位權的。
(四) 債務人持有消極態(tài)度行使權利的行為
從正常思維上理解債務人持消極態(tài)度行使權利,也就是說其應當行使,并且具備行使權利的能力,而又不積極履行的。這通??梢詮囊韵聝煞矫孢M行詮釋:首先,如果債務人沒有積極行使權利,則很容易導致權利的消滅。舉個例子,請求權可能因為訴訟時效屆滿而由對方重新取得抗辯權。其次,是說債務人在客觀方面具備足夠的行使能力,卻抱著消極的態(tài)度,或者干脆直接不去行使需要行使的權利,最終導致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只有當債務人發(fā)生上述行為的情況下,債權人方可行使該項特權。在此基礎上,《合同法》當中也明確規(guī)定,若債權人與債務人利益均衡,債務人可以通過舉證的方式證實其之前已履行過必須的權利,一旦舉證獲準,則可以用于對抗債權人代位權,進而限制債權人請求權利的行使。
三、行使代位權的效果研究
(一)行使代位權的效力
首先,約束債務人的處分權。一旦債權人發(fā)起了代位權這項權利,必將導致債務人處分受到束縛,否則便背離了該制度構建的本意。其次,造成訴訟時效的中止。如果債權人發(fā)起代位訴訟請求的時候,除了可能引起其債權訴訟時效中斷,同時也有可能令主債務人的訴訟時效一同中斷。除此之外,對第三者而言,其對于債務人的抗辯事由,在債權人代位權的行使環(huán)節(jié)中,仍然可用于對抗債權人,譬如雙方同時享有的抗辯權等等。
(二)效果歸屬
關于代位權行使效果的歸屬方面,專家人士提出了以下幾種不同的觀點:首先,應當恪守“入庫原則”,具體而言就是在債權人受領交付場合的時候,視為對債務人進行的補償,我們不能把它單純地認定為第三人清償,同時由此獲取到的財產(chǎn)保險需要列入債務人的責任財產(chǎn)中,也就是說代位權客體從屬于主要債務人;第二,債權人平均分配學說。這一學說對代位權作為債權當中的從屬權利進行了進一步闡釋,因行使代位權獲得的財產(chǎn)應當按規(guī)定由債權人進行平均分配,同時次債務人的債務應當先由人民法院進行暫管。本文覺得這一觀點存在著許多不盡合理的地方,如:即便該學說將債權人代位權形象地比擬為“債權人的對外效力”,又是歸屬于債權范圍內(nèi)的特權之一,我們絕不可單純地把它歸結為債權的從屬權利;此外,因代位權的發(fā)生而獲取的財產(chǎn)由各個債權人經(jīng)過提請后按具體比例獲得償付的途徑,對代位權人是及其不公的,并且這也違背了代位權鼓勵政策的要求;與此同時,該行為會使得代位權制度無法與破產(chǎn)清償債務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明顯區(qū)別開來,更難以體現(xiàn)出它原本具有的效力,還給法院增添了重擔,既不經(jīng)濟也不實用。另外的一項學說認為代位權人享有優(yōu)先受償?shù)臋嗬0凑諏Υ擞^點的理解,即便次債務人積極主動地向主債務人發(fā)起債務補償,其也不具備優(yōu)先享有相關受償?shù)臋嗬?。這一觀點更提倡借助代位權行使的方法,由法律向債權人授權,以便于債權人對次債務人權利的追索,從本質(zhì)上講,這樣是將兩者轉(zhuǎn)化為擁有直接債權債務關系的人。
四、合同法對債權人代位權的相關立法評議與闡述
(一)權利客體
依照《合同法》第73條及其司法解釋的相關論述,到期債權是對代位權標的的一種規(guī)定,這同代位權制度的立法觀念相悖,也不符合國際規(guī)范的要求。故在此基礎上,該作筆者對代位權的主要客體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具體內(nèi)容如下:首先是財產(chǎn)權利,比如因為多種因素引起的合法債權、物權及請求權等;其次是像因為嚴重曲解等民事行為而得到的撤銷權;再者是譬如代位訴訟以及提交強制執(zhí)行等各種訴訟方面的權利。除此之外,《合同法》第12條當中對隸屬于主債務人的基本權利作出了清晰規(guī)定,同時通過列舉等形式提出因贍養(yǎng)、扶養(yǎng)等一系列人身關系而引起的給付請求權、薪資酬勞、養(yǎng)老保險等多項權利,都不可由債權人代位行使。
(二) 行使途徑
我國《合同法》當中借鑒了訴訟形式進行代位權,明顯考慮到了維護社會生活穩(wěn)定。然而,其要求代位權均需要通過訴訟的途徑來行使,這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對通知、催告、訴訟時效中止、申報債權等一系列保存行為顯然不具有科學性,所以在解釋時應格外注意。
(三) 行使效果歸屬
已經(jīng)獲得法律許可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可以向次債務人追索自身應有的債權,從而免除債務人與債權人兩者間的債務,這一點和上文當中提出的“代位權人優(yōu)先獲得補償”的觀點相符,其均認定代位權人應當享受到優(yōu)先獲得補償?shù)臋嗬?。即便這與原來的理念相反,并因此飽受爭議,但是其仍然覺得債權人僅僅是替代債務人行使了權利,因此債務人享有這部分收益。該作筆者覺得,這種看法顯然是對代位權及代理權含混不清。這一觀點下,還認為如果債權人代替?zhèn)鶆杖诵惺箼嗬?,不僅容易對債相對性原則產(chǎn)生破壞,同時會造成另外一些還沒有行使權利的代位權人遭受巨大損失。有些人則認為,如果按照已被授予代位權的債權人先獲補償,那么肯定會使得其債權變?yōu)槟撤N意義上的物權。這一點也同物權法的原則相背離,進而會對部分債權人的利益產(chǎn)生威脅。按照《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合同債權人在具備法定條件的情況下,應當向合同關系外的第三者提請權利,這一點同樣是合同法為了更好地保證當事人以及第三人的利益所實現(xiàn)的轉(zhuǎn)變。下面我們舉例對此進行詳細說明,依據(jù)《合同法》和《城鎮(zhèn)房屋租賃合同的司法解釋》之要求,租賃期內(nèi)若租賃物所有權出現(xiàn)轉(zhuǎn)換,以往的租賃合同對新所有權人仍舊具有法律效力,與此同時,租賃債權就轉(zhuǎn)化為了一種物權。
(四)相關費用的負擔
對有關費用的負擔方面,《合同法》及司法解釋依據(jù)的主要是費用分付的準則。具體而言,即若債權人勝訴,那么訴訟費用應當由敗訴的次債務人一力負擔,與此同時,像律師費用、差旅費用等需要主債務人進行償付。這一規(guī)定在秉承敗訴方負擔訴訟費用的基礎上,同時考慮到了有利于法院收取以及兼顧、權衡各方利益的原則。
五、結語
綜上,作為一項關鍵的債的保全手段,代位權制度進一步打破了合同相對性的制約,同時使得合同法價值從更側(cè)重對當事人權利的保護向當事人權利、合同第三人權利并重的方向演變。此外,既然是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代位權就應當受到法律保護。然而,這些規(guī)定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代位權制度的本意,我們還應當從法律角度做出進一步的完善。
參考文獻:
[1]楊立新.合同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柯凌漢.中國債權法總論.新明公司. 1924.
[3]徐思琦、劉廣登.我國代位權制度探析.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5).
[4]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第六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