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凌瑋
俗話說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求學的路是漫長永無止境的。知識就是力量,人這一生就是在不斷武裝自己,不斷強大自己,才能活到精彩,活出自己的漂亮。
學習不單指從書本上獲取的知識,掌握技能也是一種學習。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與行是并列的,而不是誰先誰后,從讀中獲取知識,豐富感情;從行中收獲方法,掌握技能?!短旃ら_物》的作者宋應星就很好的詮釋了這一句話,四次趕考的經(jīng)歷讓他游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對農(nóng)業(yè)技能的了解不斷加強,最后整理出了第一部關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書,為后人敬仰。
許多人曲解了這句話的意思,認為行萬里路就是去各種地方旅行,感受美麗的風景,從而是自己詩興大發(fā),拍一張照片,配上自己寫的一段話,上傳微博和朋友圈,就算是“行”了萬里路。這樣你只是一個旅者,而不是學者。在行中學,在行的過程中把自己所不會的,沒有見過的技能掌握。就算是下樓散步,看了倆老頭的象棋對局,你學到了收獲了,這也算是在行中學,就是如此簡單。不在于行的目的,而在于行的途中的收獲,實踐是最能教會人本領的一種方法。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認為行的作用更大于讀。讀了萬卷書,你能下筆如有神,出口成章,知道了世間萬物變化的規(guī)律。通曉地理,歷史,能與朋友常談政治,議論領導人的政策,詠誦詩詞欣賞千古絕句。但你也許不知道如何三步上籃,不知道怎樣踢出弧線球,不懂賽車如何漂移,甚至不知道如何煮一碗陽春面。讀教會我們做事的方法,而行是去實踐。但行中卻也有方法,是我們自己的方法。從實踐中感悟比從書中得來的真切的多,書大部分是作者的感悟,也許適用于作者,但不適用于讀者。讀是他人引導,行是自我感悟,所以行的作用更大于讀,對我來說是如此。
我們亦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取得自己的一種平衡,讀先于行,行先于讀,讀行并列。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選擇,但目的都是求學,從中獲得力量,活的精彩,活出漂亮的自己。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