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娘容++陳起霞
【摘要】為了深入了解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的相關問題,我們開展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往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調查”為主,中國其他高校調查為輔的的調研,同時赴美展開美國大學生的美方調研。通過兩國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動機、環(huán)境、特點、組織形式等比較,進一步了解和分析中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困難,并為社會實踐的組織者、高等院校、大學生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切實使大學生能真正通過社會實踐,得到鍛煉、提升自身實踐能力,促進中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更加有效開展。
【關鍵詞】社會實踐 中美 比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01-02
一、緒論
1.調研背景
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同時也是檢驗大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是否合理、教育成效是否達標的最佳形式。無論是科學知識理論,還是理想信念,都只有通過實踐的感悟與思考,才能夠被人們消化吸收。社會實踐促使大學生在實際鍛煉中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將課堂里學到的理論知識轉換成自己的實際工作技能和處事方法,從而獲得對知識的鞏固與提高。。
我國一直重視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的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初有規(guī)模,但仍然有著資金不足、普及面不高、企業(yè)支持力度不夠,實踐成果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我們開展了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現(xiàn)狀的調查”為主,中國其他高校調查為輔的調研。對廣東高校100位大學生采取抽樣問卷調查,對重點高校采取了典型的個體采訪,了解中國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實踐的動機,環(huán)境特點、組織形式等,同時充分利用筆者有幸參加帶薪赴美實習的機會,對美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展開調研,了解美國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現(xiàn)狀。美國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程度最高的國家,比較兩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的不同,分析其對應的優(yōu)缺點,能給我國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促進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良性發(fā)展。
二、中美大學生社會實踐動機的比較
從表格 2 1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中國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是為了“關注了解社會”,“增長見識”,“結交朋友”,表明了中國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現(xiàn)狀有著較高的關注度,同時也注重個人素質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結合實際情況分析,迫于國內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壓力,很多大學生在大三、大四期間,便開始為自己今后的就業(yè)發(fā)展做準備,這是部分學生要選擇“為就業(yè)做準備”的主要原因。
由表格 2-2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美國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是為了“關注了解社會”,“增長見識”,“學有所用”和“賺錢”。對比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美國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大致目的相差不多,最主要的差別在于以賺錢為目的的美國大學生數(shù)量比中國大學生多。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美高校大學生的自我素質提升意識越來越強。中美兩國大學生都積極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為今后步入社會做足夠的準備。但相比較而言,迫于中國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壓力,部分中國大學生不得不提前為就業(yè)做準備,體現(xiàn)出中國大學生比美國大學生有著更強就業(yè)危機意識。再者,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中國大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缺乏主動積極性和自發(fā)性,單純?yōu)榱送瓿蓪W校相關課業(yè)的任務,獲取學分的現(xiàn)象比較突出。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視度不夠,參與度不高,存在部分形式主義走過場的現(xiàn)象,使社會實踐活動失去了其本身的價值。社會實踐活動的普及性不高,參與者缺少足夠積極性等問題需要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還有一個不同點是,美國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以賺錢為目的所占的比例比中國大學生大很多。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美國大學生對經(jīng)濟的依賴性更小,體現(xiàn)出更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中美大學生社會實踐環(huán)境的比較
經(jīng)過對國內外多所大學進行了相關的調研和實地的走訪,對在校的部分老師還有同學進行了調查研究,歸納特點如下:
國內高校學對于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給予高度的重視。調查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同學都能對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有所了解,并且也是非常積極地參與。這種積極參與對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存在投入經(jīng)費不足,普及性不高,研究的力度不夠等問題。調研發(fā)現(xiàn),教師層面主要的困難是社會實踐所投入的資金不足,許多高校僅把社會實踐活動的準備階段停留在了經(jīng)費的審核,對于是否真正的落實到了具體項目缺少足夠的監(jiān)督。沒有足夠的資金保障,絕大部分的社會實踐都難以開題。同時,審批通過的絕大部分經(jīng)費都是發(fā)放到有資歷的老師帶頭的服務團隊,可對于一些自主想要參加實踐的同學卻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
針對校方層面,我們發(fā)現(xiàn)了最根本的問題----我國高校還沒有形成一個合理的組織,運行,激勵的社會實踐機制。部分同學反映存在教師對學生疏于管理,教師在社會實踐工作對于整個職稱的評定大多是沒有一個明確的量化提升,導致了整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沒有真切的融入到教育管理體系中,也間接導致了普通指導教師的積極性不高。針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參與度的調查中,我們統(tǒng)計出僅只有一成老師認為國內大學生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度較高,四成的認為適中,剩下接近五成的則是認為參與度較低。目前,國內教師對高校能提供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度還沒有給予充分地肯定,如果想要在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有所突破,我們必須從整個社會實踐活動的教育系統(tǒng)管理機制中進行深化的改革。把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在大學校園里面真正地展開,而不是僅僅是走馬觀花。
校企合作層面,大部分企業(yè)單位對社會實踐都是持有支持的態(tài)度,可是卻并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援。調查問卷顯示,近四成同學認為社會實踐調研活動中遇到最難解決的問題是難以和企業(yè)單位有著高效的對接。學生本身有比較高的積極性,可是企業(yè)缺少給予學生足夠多的資源支持,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受挫。以企業(yè)單位的角度來思考,支持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最重要的原因是,不需要支付高額的工資,同時就可以滿足生產(chǎn)力的需求。針對部分學生在企業(yè)中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yè)無關,因此顯得不具有利用價值。實際情況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的實踐內容大多數(shù)都是打掃衛(wèi)生,打字這些知識要求很低的基礎性工作,而能接觸到和專業(yè)相關的知識并得到提高的則是捉襟見肘。另外,仍然存在單位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沒有熱情的情況,結合部分大學生素質不高的現(xiàn)狀,部分企業(yè)單位考慮到自身利益,不愿意支持社會實踐活動。這些都是在社會角度下企業(yè)和學生沒有對社會實踐有太高漲的熱情的重要原因。
美國政府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以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服務作為大學生課外實踐的重點,不斷改革和完善教育制度,實現(xiàn)培養(yǎng)大學生自主獨立的意識,注重發(fā)展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這種社會觀念指導,實現(xiàn)社會實踐活動與大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的有機融合,不再僅是某些組織的義務,而是國家政府,社會企業(yè),高等院校,都重視與參與的職能。統(tǒng)計研究表明,超過一半的學生參加過大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約有90%的學生認為,他們參加社會實踐和校內課堂學習一樣重要或者更為重要。
通過以上調查分析,大學生社會實踐雖然已經(jīng)是初有成果,但同時還是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國內大學沒有明確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根本意義。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需要國家政府,社會企業(yè),高等院校和大學生一起共同努力。學生是這次實踐基地建設的最大受益者,同時作為參與者的社會企業(yè)單位也是受益者之一。很多企業(yè)目前對受益者沒有一個清楚地認識,使得建設沒有很好的開展,也因此沒有履行好自己的義務,無法與政府部門進行一個更深層次,積極主動的合作。
校方很少去了解實習基地的建設情況,企業(yè)也沒有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工作有明確的認識,大多數(shù)院校只是提供一個平臺,與大學生卻缺少必要的交流與溝通,存在著嚴重的“重建設輕培育”,“重利用少監(jiān)管”的這種不良現(xiàn)象。
我國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可以借鑒美國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經(jīng)驗,美國的社會實踐環(huán)境不僅局限于學校組織,更多的還有社區(qū)公益活動,而且依托專門的機構開展,與專業(yè)緊密結合,表現(xiàn)出專業(yè)化特點,從家庭、學校、社會都形成了對社會實踐的充分肯定,并且給予全力支持,提供良好的社會實踐環(huán)境。
四、研究總結
中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首先在個別學校開展,后來經(jīng)過深化教育改革,經(jīng)過30多年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以“三下鄉(xiāng)”為主要框架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見證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存在的問題。本研究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對中美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比較進行研究,站在中美社會實踐的親身經(jīng)歷者,實踐者,獲益者的角度,談談對中美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看法建議,旨在豐富了中美兩國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研究資料,讓中美兩國的大學生可以通過社會實踐這個平臺,得到更有意義的實際受益。
第一,從中國的大學生個體來說,在進行社會實踐應該多些主動積極性和自發(fā)性,提高對于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重視度,多參與學校、社會組織的實踐活動,堅決抵制形式主義。
第二,國家應該加大對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資金投入度,完善社會實踐體系,放寬社會實踐的年齡限制,嘗試在小學、初中實行社會實踐,形成一個長效組織,運行,激勵機制,使整個社會實踐活動真真切切的融入到整個教育體系中去。
第三,高校既要對社會實踐進行有效的指導,又要適時地放手,讓學生在組織形式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培養(yǎng)、鍛煉他們的組織能力、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提高對社會實踐的重視,不能簡單的僅把它一門課程來對待,需要加大經(jīng)費投入和研究力度。要切實做好與實踐企業(yè)的接口,搞好實踐基地建設,保障實踐大學生的人身安全和相關權益。
第四,社會需要給予大學生社會實踐更多的關注和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幫助大學生能更快認知社會、融入社會,將專業(yè)知識與社會需求有機融合。
中美兩國經(jīng)濟制度的不同,文化上的差異,影響著中美兩國在教育制度、人才培養(yǎng)的差異。沒有任何一種制度是十全十美的,只有通過取長補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看清自身薄弱的地方,并加以改進,才促進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良性發(fā)展,才能達到社會實踐對學生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仇曉春.美國高校社會服務實施及啟示[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7,12(4):167-170.
[2]周文貴.轉變教學觀念,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培養(yǎng)高素質公民[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253:.
[3]張文彪.感受美國校園文化[J].嶺南學刊,2001,4(4):18.
[4]張慶武.中美志愿者激勵的差異性比較[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9,(12):40-43.
[5]陳東.淺論美國志愿服務經(jīng)驗及其借鑒價值[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20(2):3-7.
[6]袁韶瑩,楊瑰珍.大學如何實現(xiàn)服務社會的職能——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探索[J].上海高教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