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揚
如何寫好一篇深度報道
■高 揚
在學校完成7年的法學專業(yè)學習后,我來到了檢察日報社工作。入行之前,我對如何寫好一篇深度報道知之甚少,入行3年來,在不斷的實踐中,對于如何寫出一篇有感染力的報道,我開始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
我從2015年3月開始撰寫深度報道,第一篇深度報道的線索來源于一則新浪微博,該微博發(fā)布了一篇關于深圳外來務工人員養(yǎng)老保險狀況的調查報告,在通過微博私信聯系到該微博用戶并得到調查報告的全文后,我通過編輯、整理、重新整合,最終形成了一篇題為 《外來務工人員的養(yǎng)老保險 “保險”嗎》的深度報道。雖然整篇報道的素材豐富,有案例也有數據支撐,但成文后,我總覺得報道缺乏現場感,后來我才明白,這種通過已有文件整理而形成的報道,記者一開始接觸的就是冷冰冰的文字,缺少與當事人直接的交流與溝通,寫出來難免沒有血肉,會缺乏感染力。
在所接觸的深度報道選題中,我嘗試過觀點碰撞類的報道,也遇到過需要記者親自體驗調查的選題,顯然,后者帶給我的感悟和收獲遠遠甚于前者。當然,兩類不同的選題本身并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是我個人認為,通過實踐調查獲得的感悟和體驗能讓一位記者在寫稿的過程中獲得更多靈感,而他的 “眼見為實”和 “娓娓道來”也更能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感受在我撰寫題為 《北京地鐵安檢調查》一文的過程中表現得尤為強烈。
為了寫好這篇報道,我前后花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每次乘坐地鐵時我都會留心觀察安檢時的各種狀況,甚至還專門騰出一整天的時間游走于北京地鐵的各條線路,在每條線路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站點了解該站點的安檢設備布置、人員分配、安檢的寬嚴程度等各方面的情況。我將自己雙眼所看到的事物、我接觸到的人員、所聽到的話語都通過文字表達出來,描述了一個個場景、講述了一個個發(fā)生在地鐵站的故事。
報道形成后,時常乘坐地鐵上下班的主任在審稿時欣喜地表示: “真有意思,看到你寫的這些細節(jié)和故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想想還真是那么回事,這些描寫很生動?!?/p>
說實話,一開始接到選題,我認為根本無話可說,更別提要形成一篇能夠 “挑起大梁”成為 《法治評論周刊》封面的文章,要突破字數,還要生動、有感染力,當時在我看來,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當即向主任表達了自己的為難,但他只是輕描淡寫地一句: “怎么會沒東西可寫呢,你去地鐵站轉轉就有感覺了!”
就這樣,我開始了自己的地鐵安檢調查之旅,帶著自己的眼睛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地鐵站,掃描了一個又一個地鐵安檢站點。通過一整天的觀察下來,我發(fā)現,原來真的是 “處處有驚喜”。通過在不同的地鐵站轉悠,我發(fā)現每個地鐵站配備的安檢設施有所差別,以安檢門為例,原來,并不是所有的地鐵站都會進行 “人物同檢”,所以有些地鐵站并沒有設置安檢門。在乘坐地鐵的過程中,我留心觀察了每個地鐵站的安檢人員,發(fā)現不同線路的安檢員佩戴的袖章有所不同,原來,他們來自不同的安保公司,他們也并非是地鐵公司的員工,而是地鐵公司將安檢這一塊的業(yè)務整體外包給了保安公司。
在調查的過程中,記者還試圖以普通乘客的身份和安檢員聊天,通過聊天得知,安檢員上崗前需要培訓,但因為所屬的安檢公司不同,公司對員工的要求有所差異,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不同站點的安檢員素質參差不齊。
隨著我觀察的對象越來越多,觀察的范圍越來越廣,我心中的 “丘壑”已然明朗,對于應該如何下筆我也成竹在胸。于是,這些觀察到的人物、細節(jié)和通過對話捕捉到的信息最終都成了我寫稿的重要素材。從一開始擔心的 “沒米下鍋”到最后寫稿時的 “滔滔不絕”,我深切地體會到了認真觀察給我?guī)淼撵`感與收獲,這些觀察讓我最終的報道顯得異常豐滿:有場景描述,有數據統計,有對比分析,有人物對話……
當然,觀察需要時間,但身為記者,為了寫好一篇深度報道,不應該拘泥于時間,如果需要花時間去調查、去了解,認真去做就好了。
對于一篇深度報道而言,除了對現象加以描述,獲得讀者關注,最重要的,而讀者也最關心的,應該是到底如何解決問題。因此,在撰寫一篇深度報道時,需要對某種現象或者調查進行總結或得出結論,這就需要記者善于抽絲剝繭、層層深入。
在撰寫 《北京地鐵安檢調查》時,一開始我認為,選題針對的是一種措施,其中涉及的幾個主體不外乎安檢員、乘客和地鐵公司。后來,隨著調查深入,以及調查中遇到的一些困難,迫使我向新的方向加以突破,我才發(fā)現,其中涉及到的主體是多元的:安檢的操作人員是安檢員,安檢對象是乘客,此外還涉及安保公司,地鐵公司與安保公司之間的關系,以及主管地鐵安檢工作的行政機關。
我原本打算只采訪安檢員、乘客和地鐵公司,當然,對于安檢員和乘客的采訪毫不費力,但對于地鐵公司的采訪卻很曲折。我費心獲得地鐵公司的聯系方式后,一直被他們 “擋在門外”,他們始終不愿意接受采訪。 “撞了南墻”,我只好尋覓其他出路,后來我找到主管地鐵安檢工作的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衛(wèi)總隊,讓我驚喜和意外的是,他們不僅欣然接受采訪,還提供了許多之前就算我想方設法恐怕也難以獲得的信息,拓寬了整篇文章的深度,讓我頗有一種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安慰。
事后,我仔細總結了這次采訪經歷,這才明白, “抽絲剝繭、層層深入”不僅僅是在拓展文章深度方面大有裨益,在采訪過程中,也需要具備這種思路,一步步挖掘出與選題有關的采訪對象,在采訪的過程中,難免遭到他人拒絕,但如果嘗試找出背后的 “大BOSS”,難保不會有意外的收獲哦!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新聞評論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