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兆琨
采訪帶給我不可言說的力量
■史兆琨
“在細碎的時光中守望使命,以奮斗的精神擁抱生活。執(zhí)法無私,立身有責;恪盡職守,勤勉為公。在這片土地上,紅柳凝聚水土,你滋潤心靈……”在央視節(jié)目錄制現(xiàn)場,當主持人白巖松讀完這段頒獎詞時,阿布列林·阿布列孜大踏步走上舞臺,手舉獎杯的瞬間隨即定格在了各大媒體的報道里。
2017年2月8日,阿布列林當選2016“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由于他多年從事司法的經(jīng)歷,沒幾天,我就接到了采訪任務(wù)。2月20日一大早,我匆匆趕往機場,踏上了采訪阿布列林的邊疆之旅。
當接到這個采訪任務(wù)時,我內(nèi)心有些不安,因為看到網(wǎng)上鋪天蓋地的關(guān)于阿布列林的報道,能說能寫的幾乎全部被同行記者挖掘出來了,我意識到,想要寫得別出心裁沒有那么容易。如何挖掘未知、如何選取采訪視角才會不虛此行,成為我內(nèi)心一個問號。
此次采訪目的地在新疆哈密,四個小時的飛行后,航班在烏魯木齊降落,恰好趕上了那個冬天新疆最大的一場雪。被零下十幾度的空氣包裹著,腳踩在厚實如棉被般的雪上,吸入肺里的空氣都清清涼涼,有種第一次來疆神清氣爽的小興奮。下午需要乘坐高鐵趕往哈密市,第一天時間幾乎都是在交通工具上度過的。
哈密市委宣傳部承接了此次采訪,非常重視。當我表達了我想采訪阿布列林本人以及與他工作過的同事、一起生活的家人的采訪需求后,宣傳部第二天幫我列出了一個采訪名單,我看到名單時頗為感激對方的敬業(yè),唯一擔心的是兩天的時間里我是否可以全部完成任務(wù)。按照規(guī)定計劃,我有兩天的時間可以用來采訪,面對著名單上12名位于哈密市不同位置的采訪對象,我預感到這兩天會過得很充實。
由于阿布列林白天需要參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密市人民代表大會,我就從周邊人采訪開始做起。第一天隨著汽車在哈密市的公路上不斷顛簸,我順利完成了6個人的采訪。與每一位采訪對象交談時,我盡量多挖細節(jié),但凡感覺有價值的點都會繼續(xù)追問下,這樣做的后果是嗓子處于極度缺水的狀態(tài),心里卻是滿滿的成就感。
在哈密市法院見到阿布列林的妹妹吾爾也提·阿不列孜,跟她聊了一些媒體慣常會問的問題,熟絡(luò)一些之后,她主動說起:“我哥哥特別聰明,當時我選法律專業(yè)也是哥哥指導我的,他說以后法律會越來越重要?!鄙踔吝€興奮地提到,自己的兒子對于舅舅當選2016“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感到特別自豪。我把這一細節(jié)寫進了我的稿件,其實,后來通過與阿布列林交談,發(fā)現(xiàn)他的確有著不一般的眼光和遠見,家人對他的作為也經(jīng)歷了一個由不理解到認可、再到贊賞的過程。
民工張宏奎是我采訪的第二位阿布列林幫助過的人,感觸也最多。他是一位木匠,1998年,從甘肅定西來到新疆哈密從事建筑裝修,老板賴賬的情節(jié)使他和阿布列林開始有了交集。
循著一堆木料,掀開門簾,我看到了坐在沙發(fā)上的張宏奎。
他趔趔趄趄拿起雙拐,立起身,擺滿一盤盤小吃的桌子映著他臉上樸實的微笑,令人溫暖到心底。我立刻迎上去,主動問好。
他小心翼翼又貼心地說:如果感覺冷,可以上炕坐。我爽快地應(yīng)聲,立刻脫鞋上去,靠著被子和他對桌而坐,開始耐心傾聽。他是個擅長講故事的人,說起我問到的那些經(jīng)歷,具化到細節(jié)都講得非常生動。盡管我知道不可能將所有細節(jié)都寫進去,但我依然選擇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輔助的提問者。
一個個生活的艱難和挑戰(zhàn),在他的連貫快速述說下,透著一種隔著一段距離又事不關(guān)己的輕快,但我明白,每一個字符背后都有著當時難言的沉重。
當我離開時,他捧起一大捧紅棗塞給我,還讓我吃自制的特產(chǎn)點心,并堅持拄著雙拐將我們送出數(shù)十米外的馬路邊,而他身上只穿著一件單薄的毛衣,在零下十度左右的空氣里,他依然笑得燦爛。
車子啟動五分鐘左右,我突然發(fā)現(xiàn)錄音筆忘在桌子上了,電話聯(lián)系張宏奎后迅速返回,遠遠看到他和妻子早已站在馬路邊,手里拿著我的錄音筆,唯一不同的是身上多了一件略顯舊的褐色呢子外套,我立刻打開車門跳下車,帶著誠懇的歉意,有種想哭的沖動,跑過去握住他們夫妻倆打磨過無數(shù)木料的手,冰涼,卻有一種暖到心里的淳樸……
在哈密的第二天晚上,也就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密市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間隙,我終于采訪到了阿布列林。那是晚上九點多,由于兩個小時的時差,確切地說是新疆的晚上七點多。滿滿一天的會議安排絲毫沒有讓阿布列林顯出疲憊之態(tài),他依然精神矍鑠,言談間透著一種雷厲風行的干練。
為了使采訪進行得較為深入,阿布列林在記者坐下打開電腦這個空當,迅速進入臥室,打開抽屜,開始翻找與采訪內(nèi)容可能相關(guān)的照片和文件。我隨即跟上去,陪著他翻找,時不時地聽他介紹下已找到的資料。
采訪中我發(fā)現(xiàn),阿布列林是一個有自己精神體系的人,他會按照自己的邏輯和理解講述自己的故事,如果略過哪個細節(jié),他還會細致地給我補充講述下。
采訪進行到一個小時的時候,我說:“阿布院長,您喝口水休息下,我們再繼續(xù)?!卑⒉剂辛稚砩贤赋龅囊还蓜艃簳r刻讓你覺得,他內(nèi)心住著一個朝氣蓬勃的大男孩。2009年7月,年近花甲的阿布列林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報考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法律本科班。作為那一屆學員中年齡最大的在職函授生,阿布列林白天工作,每晚和雙休日、節(jié)假日都去聽課,遇到惡劣天氣,甚至會出現(xiàn)他一個人聽課的情況。講到這個細節(jié)時,他聲音里帶著些許自豪的成就感,我想,或許正是這樣成就感與魄力的不斷延展,讓他一次次作出了可以令他的人生生機盎然的決定,無論走到哪,無論面對誰,他都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一句:“我一生謹慎,從未有愧?!?/p>
有人曾經(jīng)問我:“女孩作為記者挺辛苦吧?”我內(nèi)心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我知道我喜歡這種歷經(jīng)歲月洗練的辛苦。每一次采訪就像一道道深深的烙印,會讓我路過每一段歲月時,以采訪感悟和記憶碎片的形式,像一個一個的生命路標,見證著我的成長。如果生命總需要一些印記,我希望可以有更多這種路過別人生命的采訪形式,帶給我的生活一股不可言說的奇妙力量。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新聞中心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