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林,卞程秀(內(nèi)江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四川內(nèi)江641000)
“學以資政”:佘貽澤《中國土司制度》評介
廖永林,卞程秀
(內(nèi)江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四川內(nèi)江641000)
佘貽澤《中國土司制度》作為中國歷史上對于土司制度以專著形式研究的肇始之作,在民族史和民族政治學研究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佘貽澤以“學以資政”的特點,對土司制度中土司概念的界定、制度淵源、制度內(nèi)容、制度評價,并對于時局之下的民族政策建議為后續(xù)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土司制度;佘貽澤;《中國土司制度》
20世紀四十年代,是中國土司制度研究的肇始時期.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了如凌純聲、林耀華等諸多著名學者.據(jù)西南民族大學龔蔭統(tǒng)計,這一時期對于“土司制度研究的成果主要有,論文20余篇、調(diào)查記一本、專著一本”.[1]這里“專著一本”就是指佘貽澤的《中國土司制度》一書.佘貽澤第一次以專著的形式對土司制度進行了研究.該書被龔蔭評為“20世紀1949年前的40多年研究中國土司制度獨一無二的專著”,[1]成臻民評價“此書為土司制度研究成為一門專門學問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是為真正意義上的土司研究專著”.[2]
上個世紀40年代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中華民族危亡之機,學人們在危機時刻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憂患意識充滿著對匡正亂世、復我中華的熱忱.佘貽澤的《中國土司制度》一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所撰寫.
大學時代的佘貽澤,同許多當時的救亡志士一樣,極其關心國家命運前途.在東吳大學他選擇了政治學作為自己的研究專業(yè),對研究中外關系尤其外國侵華史很感興趣.“九一八國恥”極大地觸動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對日本侵略行徑的憤恨和對國民黨當局失望的復雜情緒交織在他心中,此時,他寫了《哀莫大于心死》、《弱國無外交嗎?》等文.在東吳大學學習期間,他逐漸認識到“外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割占中國領土,分裂中國統(tǒng)一,占領中國邊疆等都是從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邊疆地區(qū)開始著手的”,[3]66因此他選定研究中國邊疆問題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致力于“做一個專家學者研究國家實際問題來報效國家”.[3]73
1935年佘貽澤考入北京大學研究院,先后受到當時的東北問題專家徐叔希教授及歷史學家顧頡剛教授的指導.在他們的影響下,他選定了中國土司制度這個當時學術界研究的空白區(qū)作為研究領域.北京大學學術氛圍濃厚,圖書資料豐富,為他的土司問題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史料資源.他在圖書館里閱讀和整理了大量的土司問題的內(nèi)容資料,并于此后在《禹貢》上發(fā)表了《明代土司制度》、《清代土司制度》等文.這為他后來完成《中國土司制度》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佘貽澤并沒有僅僅滿足于文獻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很快他就認識到,研究土司制度不能僅停留在對過去的了解,必須要了解土司制度的現(xiàn)狀,這樣才能學以致用,為現(xiàn)實服務.1936年正是中國歷史上極其動蕩的年代,更何況四川、云南邊疆地區(qū)道路崎嶇、山多路險,而佘貽澤選擇在這一年只身入川、云地區(qū)考察土司制度.他艱難跋涉四川、西藏、云南的山山水水,為土司制度的研究收集了第一手詳細的資料.佘貽澤通過實地調(diào)查走訪、查找地方志和文獻、與當?shù)赝了窘佑|交談,整理出了當時西南各省土司沿革表及民國時期土司現(xiàn)狀表,并在西南各省地圖上標明其地址.
在這本薄薄的二百多頁的著作中,佘貽澤對于西南民族與中央關系、土司制度的成立、明代土司制度、清代土司制度、民國時代的土司現(xiàn)狀以及土司的改土歸流問題進行了專門的考察和論述.與后來諸多研究土司制度的專著相比,佘貽澤的這本書更具有一種強烈的“學以資政”的特點,即將民族學的相關研究內(nèi)容納入到政治研究中,以民族邊疆治理作為其學術研究的最終目標.
佘貽澤在《中國土司制度》的民國時期土司現(xiàn)狀表后,針對時局提出當時西南地區(qū)土司存在的各種問題.佘貽澤認為西部民族地區(qū)如西康地區(qū)等,清末雖已廢除了土司制度,但民國時土司趁機又興起,“土司雖為封建制度,而于民國時,仍有不少存者”,[4]132特別是四川松理、茂草地區(qū)及云南邊境地區(qū)各土司勢力皆較強.佘貽澤認為政府應當認識到“四川、云南、青海(即清之甘肅部分)等省,情形特殊”,“目前正需努力建設之時”.[4]133
在考察土司治理的現(xiàn)狀之后,佘貽澤從理論上論證了當時流行的多種治理邊疆措施,包括“改土歸流說”、“委土司為縣長說”、“武力鏟除說”、“雙軌并行說”.他一一分析了其中的利弊,認為改革土司的方法,就是要在除去其存在的背景.
而如何改革,佘貽澤認為應當從文化和政治兩個方面著手.文化方面,佘貽澤認為民族之間的矛盾產(chǎn)生于文化之間的對立,因此文化交流與文化的遷移需要實行改良交通和移民的舉措;政治方面,土司的傳統(tǒng)政治管理穩(wěn)固了土司的既有勢力,改革應當廢除承襲、取締兵權、改地方頭人、設立自治局.
佘貽澤認為交通對于民族間文化交流和融合有重要的作用.“土司存在的原因,既為地險俗異故吾人改良辦法,亦應先從交通與移民著手.”[4]190基于當時現(xiàn)實,他對交通主要提出了兩點建議:公路為主、優(yōu)先設計.所謂“公路為主”,就是指就當時的經(jīng)濟和技術來說,鐵路花費巨大且不易進行,而在公路方面當時的全國國內(nèi)的公路建設已經(jīng)完成,并且具有很多這方面的經(jīng)驗.公路之后,應當迅速的開辦電報和郵政業(yè)務以增加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所謂“優(yōu)先設計”即是指佘貽澤在當時親歷川康考察的基礎上,對于公路路線設計提出自己的優(yōu)先設計原則.“作者觀察各土司位置之情形,認為下列數(shù)干線須優(yōu)先建筑:(1)由四川茂縣、汶川縣、松潘縣、里番縣經(jīng)草地梭磨、松罔、至西康道孚、 霍、甘孜,為川康北線,(2)由四川雅州至西康康定、雅江、理化、巴安,為川康南線,(3)由四川西昌、監(jiān)源至云南大理,為川滇線,(4)由云南大理,經(jīng)維西、中司、阿墩子至西康監(jiān)井、得榮、巴安,為康滇線,(5)云南大理至騰動可設治局之線.如此,則西南個主要土司皆在交通中心地點矣.”[4]191
移民在佘貽澤看來是促進文化交流和遷移的第二個主要方法.“移民既多,易使土民同化.”[4]191西康的第一大土司明正土司,在經(jīng)過大量移民和改土歸流后,其地區(qū)的語言、風俗、習慣都被外來所同化.
在政治舉措上,佘貽澤提出廢除承襲、取締兵權、改地方頭人、設立自治局.在佘貽澤看來,承襲制度使得土司統(tǒng)治根深蒂固,而土民也正因為承襲制度而不敢反抗.如果現(xiàn)存的土司名號,在土司死后歸為消亡,逐漸可使其世代統(tǒng)治的思想被廢除.至于土司的后代,當局可以令其入學使其受到現(xiàn)代智識的洗染.在“取締兵權”方面,作者認為土司的兵權是一切不法事件和與地方官糾紛之源.土司中有優(yōu)秀者則可以被選送到軍事學校學習.在區(qū)域劃分和行政管理方面,佘貽澤建議在土司的區(qū)域劃分上,土司將獲得村、鄉(xiāng)、鎮(zhèn)、區(qū)職位,同時各個地區(qū)應當設立治局以為立縣的準備.
作為土司制度研究的肇始之作,佘貽澤《中國土司制度》一書具有重要的歷史作用和地位.《中國土司制度》對于土司的界定、土司制度形成過程、明清土司制度以及評價的幾個主要內(nèi)容的探究,為后來的土司問題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3.1 “土司”概念的界定
當代民族學者對土司這一概念進行了詳實的區(qū)分.如杜玉亭在《土官土司兩類說考疑》中認為“土司”一詞是明末出現(xiàn),且涵義比“土官”豐富,既指土職本人、還指土職聯(lián)系的政府機構或衙門;[5]江應梁《明代云南境內(nèi)的土官與土司》則認為“土官”與“土司”為文武不同的兩類土職,明代在云南境內(nèi)有兩種政治區(qū)域,即“內(nèi)地區(qū)”與“羈縻土司區(qū)”,“內(nèi)地區(qū)”設置的土職稱“土官”,歸屬吏部管理,“羈縻土司區(qū)”設置的土職稱“土司”,歸兵部管理.[6]
與當代民族學研者區(qū)分土司的外延不同,佘貽澤在對土司這一概念的界定中,從更宏觀的國家治理的角度來把握.佘貽澤將“土司”統(tǒng)指為所被冊封的土官、土司、土吏.土官指土知府、土知縣、土知州等文官之流;土司指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等領兵之官;土吏指土巡檢、土典吏、土主薄等小吏.[4]1
3.2 土司制度的淵源
在佘貽澤的《中國土司制度》中,對于土司制度的歷史進程進行了專門的討論.佘貽澤將土司之官守和土司之起源做了不同的區(qū)分.“土司”這一詞語最早出現(xiàn)在《明史》列傳中.“司者,官職官守之謂.土司者,即以土著之人分封官職官守也.”[4]10土司有其官位、賞罰、黜免等則是明代所成立的.“二十四史中:自明史始有土司列傳.實則土司之起源,遠在漢與唐宋之時”.[4]1
土司制度的起源與羈縻制度有著很深的淵源.羈縻政策秦漢始施,旨在略微管束,加以籠絡,使之不生異心而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統(tǒng)治力的加強,至唐宋時其制度逐漸完善和強化.土司制度,淵源于羈縻之治,是羈縻政策的發(fā)展、衍進.在元代即已經(jīng)有了“參用土人”的制度雛形,朝貢與納賦和組織土兵等土司制度管理辦法.佘貽澤認為從明代的土司的數(shù)字及分布、職銜與信物、授職與承襲、升遷與辦法、懲罰與寬待、貢從內(nèi)容、土兵的建立及作用、土司地區(qū)的文化教育、土改設流與眾諸蠻等來看了土司制度完備于明代,治理措施日臻完善.
3.3 土司制度的內(nèi)容
在《中國土司制度》中,佘貽澤較全面地介紹了明清土司制度的內(nèi)容,包括土司的品職官銜、承襲朝貢制度、官吏考核制度、土司的分布情況等諸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佘貽澤對土司問題的探討和研究并沒有停留在制度層面,他始終致力于為國家的團結統(tǒng)一尋找妥善的處理邊疆民族治理問題的對策.佘貽澤以探討民族政策為立足點,通過對比明清兩代土司制度的相關內(nèi)容,考察當時政府民族政策的得失.
佘貽澤認為明代土司的承襲制度并未做系統(tǒng)準確規(guī)定,土司承襲有因推薦而擔任的、有因借職而擔任的、有因投誠而擔任的,但也都要有政府頒發(fā)的信符做憑證才能上任.而清代土司的承襲制度則規(guī)定較嚴密,“土官土司皆為世襲.土官承襲,隸于吏部驗封官;土司屬于兵部武選清吏司”,且土官、土司內(nèi)部也有分等進行管理.土司承襲以號紙為憑證,沒有號紙,后繼土司則無權承襲.此外,清廷為防止世襲時發(fā)生爭斗,還預先將土司的后代登記在冊.清代對土司的升降、獎懲方面也有明確規(guī)定,加等有極限,而降等可降至無等.清代嚴密的限制土司的政策及雍正后堅決且一以貫之的改土歸流政策,極大削弱了土司勢力.相較而言,明代在處理土司問題上,常常是因為不能做到堅決和一以貫之,而導致土司叛亂較多,且戰(zhàn)事不斷擴大.
3.4 土司制度的評價
在佘貽澤的《中國土司制度》一書中,其對于土司制度主要是持肯定的態(tài)度.佘貽澤認為土司制度的實行改變了西南部少數(shù)民族各自為政的渙散局面,加強了封建王朝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有效控制,使國家得到了空前的完整和統(tǒng)一;同時民族之間的交往有利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同時,他也意識到土司制度必然走向消亡的趨勢,“土司制度為漢人政治與土族部落組織間一種和緩沖突之制度”,“當這種沖突不能緩和時,則土司制度趨于消滅”.[4]158佘貽澤認為,適時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是必要之舉.土司勢力強大后,常欲自立謀反,甚至與國外反動勢力勾結,威脅國家安全.且當?shù)赝了敬蠖嘭澅?,實行愚民政策,虐待人?邊疆地區(qū)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也常因土司的限制不能得到合理的開發(fā)利用.
[1] 龔 蔭.20世紀中國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與方法[J].思想戰(zhàn)線,2002(5):96.
[2] 成臻銘.清代土司研究——一種政治文化的歷史人類學觀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
[3] 楊公素.滄桑九十年 ——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4] 佘貽澤.中國土司制度[M].重慶:中正書局,1944.
[5]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中國民族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477.
[6] 江應樑.明代云南境內(nèi)的土官與土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2.
[責任編輯 范 藻]
Academics for Governing: Comment on Chieftain System in China by She Yize
LIAO Yonglin, BIAN Chengxiu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Sichuan 641000, China)
As the first book to study the chieftain, Chieftian System in China by She Yize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the history about nationalities and in the academy of nationality’s politics. With the feature of “Academics for governing”,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chieftain, origin, content and comment. Then he gives the suggestions about the nationality policy at the time, which put a base for further study.
chieftain system; She Yize; Chieftain System in China
2016-11-26
廖永林(1981—),男,安徽安慶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政治學研究.
I06
A
1674-5248(2017)02-01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