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鷹
( 山東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山東 濟南,250014 )
中小學特色辦學:內涵、誤區(qū)與路徑*①
李 鷹
( 山東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山東 濟南,250014 )
中小學辦學特色問題是近些年的教育熱點問題。當前,我國中小學特色辦學存在著:理念偏差、主題偏離、特長迷思、碎片組合等誤區(qū),既偏離了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的本意,也遠離了辦學特色的內涵。只有從學校的價值取向、目標追求、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內在生成等維度厘清辦學特色的內涵,才能凝聚明晰的辦學理念、確定鮮明的特色主題、制訂可行的實施規(guī)劃、強化基于并服務于學生發(fā)展的實踐探索,進而真正實現特色辦學。
中小學;辦學特色;價值取向;辦學理念
國際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7.04.012
近年來,中小學辦學特色問題尤其是普通高中的辦學特色問題,無論在教育理論界還是在實踐領域都是一個熱點問題。總體看來,國內理論研究多側重于從基本理論方面論述辦學特色的內涵、特征、規(guī)律、原則、策略等;②任桂花:《關于中小學辦學特色研究文獻綜述》,《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③左慧:《學校特色建設研究述評》,《教育科學研究》2011年第7期。而在實踐領域,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大力推動特色學校建設,廣大中小學積極響應、努力參與,取得顯著成效,諸多特色學校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然而,檢視當下的特色學校建設,仍有許多需要探討、明晰的問題。本文從以下幾方面提出一些思考,以期為推動中小學特色辦學提供有益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全面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普通高中教育也取得了長足發(fā)展,普及程度和辦學水平不斷提高。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基礎教育的基礎還比較薄弱,發(fā)展還不平衡,特別是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還比較單一,與國家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與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fā)展,辦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辦學體制和辦學模式要多樣化。 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fā)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fā)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這表明,我國教育政策反映了社會轉型對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明確提出了中小學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的政策要求。
從發(fā)展歷程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發(fā)展的重點,從提高適齡青少年的入學率、解決入學難的問題,到實施規(guī)范化建設,再到“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進而全面實施“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標志著教育價值觀、教育發(fā)展觀等發(fā)生了根本變化,與之相伴的是基礎教育的辦學體制、辦學模式、教育目標、課程內容、教育方法與形式等也有了適應性調整和改變。然而,長期以來形成的一刀切、齊步走、模式化、標準化等千校一面的同質化現象卻依然根深蒂固,嚴重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有效推進。國家從政策層面推動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意義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個性化發(fā)展,為個人和社會發(fā)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機會;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造就大批創(chuàng)新型人才;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內涵發(fā)展、均衡發(fā)展、優(yōu)質發(fā)展。
事實上,二戰(zhàn)以后,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是許多國家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趨勢。其基本目標是,使教育更多地尊重與培養(yǎng)兒童個性,實現兒童個性化、多樣化、特色化發(fā)展。其創(chuàng)辦特色教育的基本做法就是利用多樣化、具有可選擇性的教育教學活動,來改造傳統的、千篇一律的、單一的、不可選擇的、以班級授課和高度統一的教育教學要求為基本內容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劉復興:《中小學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的策略與選擇》,《當代教育科學》2003年第7期。
什么是辦學特色?如何理解辦學特色的內涵?學術界和實踐領域對此有許多見解,一些學者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學者還專門對“辦學特色”、“特色學?!?、“學校特色”等概念進行了辨析和澄清。多數研究者認為,辦學特色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獨特、優(yōu)質、穩(wěn)定的辦學風貌。*左慧:《學校特色建設研究述評》,《教育科學研究》2011年第7期。具體說來,有三種觀點:一是獨特出色說,獨特強調學校在辦學風格、風貌方面與同類學校相比表現出來的顯著差異性,出色強調的是比較而來的優(yōu)質性;學校個性說,即辦學特色是學校在辦學實踐中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個性風格;整體風格說,該觀點強調,獨特的整體辦學風格和出眾的辦學成果是辦學特色最本質的內核。*高寶立、劉潔:《“中美高中特色辦學研討會”綜述》,《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筆者認為,特色是在比較中產生的,是相對的,既有程度比較上的差異,也有范疇比較中的不同。辦學特色是與制度化、標準化、一般化辦學比較而言的,同時也是一所學校與其他學校比較顯示出來的不同優(yōu)勢。理解辦學特色的內涵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辦學特色體現學校的價值取向。學校的核心價值是什么?我國學校的核心價值必須是,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國家的課程標準、落實國家的培養(yǎng)目標。這是對一所學校的基本要求,也是一所學校能否辦出特色的必要條件,離開這些,辦學特色也就無從談起。辦學特色是學校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一所學校是否凝聚起這種價值取向、在什么程度上實現了這種價值追求,是其辦學是否具有特色的重要標志,也是區(qū)別于其它學校的顯著特征。因此,一所學校必須具有體現其核心價值取向的具體的辦學理念。
第二,辦學特色的目標追求是促進教育的內涵發(fā)展、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在落實國家目標、實現規(guī)范化發(fā)展的基礎上,辦學特色必須以保證質量為前提,必須以促進教育的內涵發(fā)展為宗旨。它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著眼于學生個性特長的全面發(fā)揮,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著眼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還必須著眼于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提高與優(yōu)化,促進教育內涵發(fā)展、均衡發(fā)展、優(yōu)質發(fā)展。這既是辦學特色是否優(yōu)質的標準,也是檢驗辦學特色的決定性因素。
第三,辦學特色是一所學校整體性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標志。實現特色辦學的過程,是學校在滿足統一要求以后實現特色化發(fā)展、個性化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校要不斷突破常規(guī),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深化,不斷積累,必須著眼于教育整體改革的全局,進行系統的、整體性的設計與規(guī)劃,即所有的改革措施必須緊緊圍繞學生發(fā)展這一主線進行,必須適切地服務于學生的發(fā)展。如果只搞幾個單項活動,或對某一種課程進行改革,或對某種教學方法進行革新,甚至僅增設一些特長課、選修課,而缺乏整體的規(guī)劃與思考,致使各單項活動之間缺少有機的聯系,這種改革往往會偏離目標,甚至與既定目標背道而馳。
第四,辦學特色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內在生成的過程。一所學校能否凝聚起辦學特色,能否實現特色辦學,既要受到諸如辦學自主權、社會期待、家長訴求等外部環(huán)境的制約,更為關鍵的是辦學者能否在充分考慮相關需要的基礎上,秉承獨立的辦學思想,從實際出發(fā)確定適合本校特點的辦學思路,從學校管理體制、課程結構及內容、教學方式方法、師生關系、實踐活動等方面尋找到突破口,自主化地實現辦學水平的提升,進而實現個性化發(fā)展。這樣的特色,不是外部強加的,也不是從別處復制的,是基于學校實際、基于學校發(fā)展而內在生成的,是任何學習、借鑒、模仿所無法替代的。
第五,正如辦學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樣,特色自身也是一個系統性范疇,必須系統思考局部與整體的矛盾、單一與多樣的矛盾,著力解決以下幾對矛盾:學生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的矛盾;統一標準與學生個性差異的矛盾;基礎性與專業(yè)性的矛盾;統一的管理與辦學自主權的矛盾;家長的期望與人才類型多樣化的矛盾。辦學特色可以體現為學校整體辦學思路改進突出的優(yōu)質特征,亦可能是某些局部改革帶來的總體效益的顯現,抑或是某一種或多種方法、措施對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只要是基于學校實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只要面向全體學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個性化發(fā)展,能促進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這些措施、手段、方法等要素均是辦學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鍵在于能否系統地予以把握,以發(fā)揮最佳的整體效益,最大限度地服務于學生的發(fā)展。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以來,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我國涌現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學校,它們或是展現了新的教育理念,或是凝聚了新的價值取向,或是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教育內涵發(fā)展的新模式、新路徑,有力地推動了素質教育的深入發(fā)展。如實施愉快教育的上海一師附小,實施和諧教育的北京史家小學,實施情境教育的南通師范二附小,實施成功教育的上海閘北八中,實施希望教育的武漢糧道街中學,等等。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的熱潮中出現了魚目混珠、魚龍混雜的現象,既偏離了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的本意,也遠離了辦學特色的內涵。概而言之,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誤區(qū):
第一,理念偏差。許多獲得公認的特色學校的實踐證明,明確清晰的辦學理念及其精練的表達,能充分體現學校的教育理想與追求,并成為凝結全校師生的核心價值觀,對學校辦學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如哈爾濱某小學確立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建德育特色學校”的辦學理念,以“塑德為人,勵行成才”的校訓和“知禮明信,博學善思”的校風作為工作指南,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發(fā)展之路。*高國榮:《中小學特色學校建設的策略研究》,《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與此相反的是,許多學校在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的過程中,未能根據自身實際凝練出適切的辦學理念,或者好高騖遠,或者不得要領,或者出現偏差,如某些學校把“為每個孩子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為了孩子的終生發(fā)展”、“打造全方位育人環(huán)境”等作為辦學理念,顯然有所不當。
第二,主題偏離。一些學校雖然確立了明確適切的辦學理念,但其所謂特色與學校發(fā)展、學生發(fā)展缺少內在的必然聯系,其特色的主題偏離統一性、規(guī)范性目標,偏離學生發(fā)展的主題。如東部沿海地區(qū)某小學在全校開展“以民族理解為主題,打造學校文化特色”活動,讓學生以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為線索,從網上搜集相關圖片、方案資料,按專題編印出系列化的學習資料,美其名曰開發(fā)出了“民族教育特色校本課程”,并為學校贏得了榮譽。筆者認為,對一所沿海地區(qū)單一民族生源的學校而言,民族團結、民族融合等知識和能力確有必要成為學生的常識和基本能力,但相關內容在國家統一要求中已有充分體現,如此興師動眾的舉動與學校的整體規(guī)劃缺少內在的必然聯系,亦即沒有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類似的所謂特色還有許多,如把“打造校園文化特色”窄化為校園環(huán)境建設,將教材內容增刪等同于課程改革,將教學方式改革視為多種方式的疊加,等等。
第三,特長迷思。提起辦學特色,人們自然而然地將其與學生的特長發(fā)展聯系在一起。的確,學生特長發(fā)展是衡量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指標之一,一所學校能否辦出特色,與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特長有著直接關系。問題在于,許多學校在實踐過程中既沒有搞清楚何為特長、特長對學生發(fā)展的意義,也沒弄明白特長的面向如何、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脫離學校、學生的發(fā)展實際,僅從要素指向上增加相關內容,如開辦形形色色的特長班、興趣班、選修課等,以為讓部分學生更多地接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就是增加了興趣愛好,就是發(fā)展了特長。這種做法,將學生的特長發(fā)展局限于某項活動或某種技巧的培養(yǎng)上,不能及時拓展和深化,結果常常無法從局部升華到整體,只能是逐漸弱化乃至消解。
對中小學生而言,發(fā)展特長不在于讓學生發(fā)展起對某種活動的興趣愛好,也不在于讓學生掌握一項或多項技能,而在于激發(fā)每個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和潛能,在于為學生創(chuàng)新熱情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揮營造寬松的氛圍。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特長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學習,重在面向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必須基于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指向并服務于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
第四,碎片組合。這是許多學校經常陷入的最大誤區(qū)。諸多學校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推動下,紛紛樹起特色學校建設的旗幟,構建起自己的理念體系——辦學目標、辦學愿景、培養(yǎng)目標、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一應俱全且有精煉的表述,甚至還制訂了詳細的行動計劃,貌似有了切實可行的完整方案,假以時日便可成就“特色”。然而,稍加梳理即可發(fā)現,相應的理念完全屬于碎片化組合,根本無法構成具有內在聯系的邏輯體系。其共同特點是,無法體現學校的核心價值追求,沒有明晰的發(fā)展主題和相關要素,沒有對學校發(fā)展要素的系統性規(guī)劃。
此外,在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過程中,還存在著缺少規(guī)劃、特色泛化、淺表化、局部化、形式化、簡單化等諸多誤區(qū),不同程度地干擾了辦學特色的形成、干擾了特色學校的建設。
特色學校建設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學校辦學形成特色的過程是一個內在生成的過程,雖然已有的成功經驗無法照搬套用,但我們可以從中概括出所遵循的路徑加以借鑒。
第一,凝聚辦學理念。辦學理念是學校確定其辦學的理想模式、目標追求、社會責任、辦學過程等的根本指導思想,規(guī)定著學校的發(fā)展方向,是學校的靈魂所在。當前,貫徹落實素質教育所提出的許多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是創(chuàng)建特色學校的前提和出發(fā)點。能夠根據本校的歷史、傳統、優(yōu)勢等具體情況凝聚起明確清晰的辦學理念,是創(chuàng)出學校特色的首要條件。一所學校只有根據區(qū)域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水平,根據學校的實際、基于學校的優(yōu)勢,在全校師生中凝聚起與本校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辦學理念,才能邁出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的第一步。沒有先進適切的理念支撐,只能陷入盲目無序的實踐之中,不僅于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沒有益處,反倒會帶來諸多危害。
第二,確定特色主題。學校工作包括許多方面,如辦學理念、管理制度、師生活動、教育環(huán)境、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育評價等,任何一所學校在所有這些方面均可能辦出各自的特色。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使每一單項特色與學校的整體工作有機地聯系起來,更好地服務于學校的整體發(fā)展,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發(fā)展水平。這就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單項特色所處的地位、所能發(fā)揮的作用,進而從整體上推進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這實際上是如何尋找突破口的問題,即從何處入手確立辦學特色的主題。
在具體實踐中,不同的學校可從以下幾個層面尋求突破:一是辦學理念、辦學思路方面的突破,如采用某種先進的理念引領學校全局;二是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采用某種新的管理制度或是對已有制度的創(chuàng)新,如民主治校等;三是教學方面的改革,包括課程結構的調整、課程內容的整合提煉、教學方式的變革、新教學方法的運用、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評價改革等;四是學生特長發(fā)展方面的舉措,在完成國家統一性要求的基礎上,開展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完善學生個性發(fā)展為宗旨的特長培養(yǎng)活動是學校特色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包括經典閱讀、綜合實踐活動等;五是學校文化建設方面的舉措,包括校風、校訓、學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教師文化、班級文化,等等。
確定特色的主題,必須基于學校的現實,不可好高騖遠、追大求洋,還要分清主次、突出重點,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般而言,一所學校確定一個特色主題足矣。圍繞主題,以點帶面逐步推進,才能帶動學校整體工作的開展,進而形成辦學特色。
第三,制訂實施規(guī)劃。在凝聚教師、學生、專家等多方共識的基礎上確立了學校的特色主題之后,必須制訂明確具體的實施規(guī)劃,使之成為學校未來行動的綱領,亦使未來的特色建設有據可依、有章可循。規(guī)劃的主要內容包括:特色發(fā)展的主題、發(fā)展的目標、責任落實、實施步驟、保障措施、行動反思、意見反饋、工作改進等。制訂計劃的關鍵在于針對辦學特色的系統性特征對所要進行的相關活動做出系統安排,提出特色建設中教師、學生、學校發(fā)展的詳細目標,以及循序漸進的實施步驟。
第四,強化實踐探索。學校特色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經過師生共同努力而內在生成的。因此,找尋學校特色建設的路徑,必須強化實踐探索。只有通過不斷實踐,才能檢驗規(guī)劃的適用性、可行性,才能不斷充實完善各級發(fā)展目標,使之與學生的發(fā)展相適應、與學校的整體規(guī)劃相協調,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不斷豐富并發(fā)展特色的內涵,逐步形成穩(wěn)定的、優(yōu)質的、個性化的辦學特色。
在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的實踐中,校長、教師、學生是根本的、決定性的三個因素。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均應聚焦于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他們生動活潑地參與到學校特色建設中;必須打造一支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師隊伍,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作用,讓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另外,選拔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的校長,對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具有關鍵性作用。
總之,對中小學而言,正確認識辦學特色的內涵,立足本校實際,端正辦學思想,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注重學校的內涵發(fā)展,扎實做好各項工作,經過長期的積累、思考、提煉、升華,一定能創(chuàng)出鮮明的辦學特色。
責任編輯:時曉紅
Runn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ith Characteristics:Connotation, Mistakes and Paths
Li Y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Runn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ith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a hot issue of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The main problems are: deviation from the concept of running schools with characteristics, deviation from the theme of running schools with characteristics, misinterpretation of developing students’ specialty, etc. These problems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idea of runn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clarify the following key concepts: value orientation, pursuit of the goal,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other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firmly form a clear concept of running schools with characteristics, identify distinctive themes, formulate feasible implementation plans, and carry on further practical explor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o as to really realize running schools with characteristic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running; value orientation; concept of school-running
2017-05-16
李鷹(1962— ),男,山東蓬萊人,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研究員。
本文為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我國綜合類教改實驗的效果評估研究”(BHA130045)的階段性成果。
G522.7
A
1001-5973(2017)04-01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