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秀
摘 要: 本文論述我國古代公文中文人個性的具體表現(xiàn),討論文如其人中文與人的關系,并通過對具體例子的分析研究闡述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古代公文中文人個性的成因,對不同的個性類別加以列舉。
關鍵詞: 古代公文 文人個性 文化環(huán)境
在現(xiàn)今對公文寫作的認識中,我們經(jīng)常把公文寫作看作一種追求嚴密思維邏輯的工具,較少去關注公文本身的文學價值,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古代公文寫作者與文學作品作者的合一,古代公文的審美價值不亞于文學作品。從普遍性認識來看,公文寫作也是一種社會性行為和創(chuàng)造性行為。因此,公文也具有其他社會性行為與創(chuàng)造性行為的本質屬性上的共同點——賦予審美特性、包含審美追求。
在古代眾多公文中,雖不是所有公文都具有文學性質,但在流傳千古的不少名篇佳作中,或陳情或說理,體現(xiàn)了極高的寫作水平,表達了作者的志向,這種個性特色在公文中的體現(xiàn)也成為古代公文區(qū)別于當今的一大特點。
一、公文中文人個性存在的表現(xiàn)
古代上行文或者是下行文,向上呈情于皇帝,向下敕戒州部,詔告百官,制施赦命,冊封王侯,歷朝歷代均沒有嚴謹?shù)墓膶懽饕笈c處理流程,公文相關工作多為個人承擔,更不用說地方上公文行文多發(fā)生于個人與個人之見,因此,古代公文的的個人色彩濃厚,文人的風骨特質也可以從中有一定的了解。
第一,從外在氣質上看,古代傳統(tǒng)文人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儒雅、溫和、樸素、平和等。從眾多文人畫中我們看到,文人們大都白衣青帽,或扶杖信步于竹林山溪之旁;或臨窗苦讀詩書;或臥聽山林之風;或執(zhí)劍與河山游等等。
第二,從思想特征上看,我國古代文人尊崇一定的價值體系與哲學理論,探索人生的意義,探索生命對社會、宇宙的價值,以及對價值理想或終極關懷的體貼和追求等特點在古代公文中有所體現(xiàn)。儒家提倡“安貧樂道”,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蔽赫髟凇吨G太宗十思疏》中說:“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第三,從言志情懷上看,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公文在體現(xiàn)文人志向方面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雖然和文學作品比起來,公文的表現(xiàn)方法不如文學作品多樣化,但是在陳情或者說理的過程中,對圍繞分析的主要問題的價值判斷常常能體現(xiàn)出公文作者的志向。
士談書論詩,聽琴賞月,談論政事,心憂家國,因此,古代公文中包含了文人的思想特質等內涵,不僅僅具有社會作用,更能給閱讀者帶去審美愉悅,便具有了區(qū)別于現(xiàn)今的特殊性,也就有了分析研究的價值。
二、文如其人——“文”與“人”的關系
常言道文如其人,在中國古代文學范疇中討論的是文章與人品的關系,這兩者是否有對應性受制于許多因素,斷然言之,十分牽強[1],這是討論的文如其人便僅限于文章與文人個性的關系,個性與人品不同,后者取決于作者在作品中是否真實表達了內心以及是否故意美化等,但個性的體現(xiàn)往往是非意識的,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個性特色在作品中無法隱藏無法任意改變。錢鐘書先生說“其言之格調,則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風,不能盡變?yōu)槌五?,豪邁人之筆性,不能盡變?yōu)橹攪?。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p>
諸葛亮《出師表》中說:“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彼猿甲拥膽B(tài)度勸勉劉禪勵精圖治,態(tài)度誠懇;魏征政治生涯的疏體文書,其內容多為探討國事和勸勉太宗,對太宗直言進諫,言辭直接,目的明確。魏征在貞觀十一年和貞觀十二年分別上疏《諫太宗十思疏》和,兩篇文章引經(jīng)據(jù)典勸勉太宗居安思危,特別是在《十漸不克終疏》中直接指出太宗當下的不當之舉:“陛下貞觀之初,無為無欲,清靜之化,遠被遐荒??贾诮?,其風漸墮,聽言則遠超于上圣,論事則未逾于中主?!薄氨菹仑懹^之初,損己以利物,至于今日,縱欲以勞人,卑儉之跡歲改,驕侈之情日異?!钡?,并且在細數(shù)太宗不當之舉后,懇請皇帝能夠回復貞觀初年的心態(tài),避免功虧一簣的憾事。
由此看來,諸葛亮與魏征的公文表現(xiàn)出了風格上差異,諸葛亮的文風誠懇,魏征的文風直接,把這種差異從文如其人的觀點上理解,諸葛亮是法家政治家,軍事家,他謹慎,事躬親,頭腦清醒,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不敢冒進;魏征雖在皇權斗爭中摸爬滾打但不改其耿直心性,他膽識過人,性直不屈,果敢直接。再比較其他著名公文大家的文章,他們的公文風格與自身的個性特點有直接聯(lián)系,個性不同,公文的風格也不會有相似性,因人而異的寫作風格造就了我國古代公文獨有的藝術性。
從歷史的實際情況來看,歷代公文大家常常在文學領域里的也取得極大的成就,這一方面是因為歷史實際情況,即文學作品和公文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作者在寫作時沒有意識主動隱藏個性;另一方面是因為承擔公文寫作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出眾的文學家,也只有出自于大家手中的公文才會成為佳作流傳千古,因此,在對我國古代公文進行分析時所選取的公文材料其實都有很明顯的特點,寫作者的個性也是構成公文特點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形成古代公文“文如其人”特點的原因
任何寫作都是在某些目的的指導下進行的,公文其政治性決定了其更是如此。具體的公務活動決定公文的內容寫什么;公文面向的讀者決定公文的作者怎樣寫。因此,為了現(xiàn)實寫作目的,公文的寫作者必須使文章條理清晰,邏輯合理,并且代表了一定階級的意志與要求,使讀者群體能夠接受文中的觀點。無論是現(xiàn)今公文或是古代公文都脫離不了寫作目的的約束,所以公文的實用性是公文首先應該滿足的方面,然而都是以實用主義為導向的現(xiàn)代公文和古代公文,為什么古代公文中能夠體現(xiàn)極強的藝術魅力,體現(xiàn)“文如其人”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古代公文與非公文的界限模糊[2]
公文內容格式規(guī)范化的提法是針對現(xiàn)代公文來說的,也是人們對文學文體和非文學文體認識不斷加深的必然結果,古代并沒有對文學文體和非文學文體理論上的劃分,我們稱《出師表》、《朋黨論》等為古代公文也是現(xiàn)代學者按照當今文體理論對此類文章的歸類劃分。
我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中,曹丕《典論論文》將文章分成四大類,并指出它們在寫作上的不同要求:“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劉勰《文心雕龍章表》中指出:“章表奏議,經(jīng)國之樞機”,對詔策、檄移、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六科分別加以定義,溯其歷史,究其根源,并探討了各自的寫作特點和風格。上述兩本文學理論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對文體進行思索劃分,但并未觸及到根本,文學和非文學的根本區(qū)別沒有劃分出來,因此,當下對古代公文的研究是以今日之標準適用于古代文章,古代公文大家在創(chuàng)作時沒有意識主動區(qū)分公文與非公文,比較而言,古代公文僅僅是在內容嚴謹、語言正式、重點突出等方面與文學作品有區(qū)別,但沒有關于格式規(guī)范化的要求。
綜上而言,古代公文與非公文之間界限模糊,首先從客觀上說,古代對文體性質沒有做出本質的區(qū)分,沒有公文寫作的客觀統(tǒng)一標準;第二是從主觀上說,公文大家也沒有意識從寫作的角度加以區(qū)分,所以,公文非公文的混用導致了寫作者在公文寫作中流露出個人態(tài)度傾向情感。
(二)古代文化環(huán)境主導下特殊的取才機制
我國古代人才選拔的方式方法與現(xiàn)代不同,漢代舉孝廉,唐朝興科舉,雖然考察重點不同,但是都遵循儒家的價值體系,中國古代的文化環(huán)境把文章好壞作為評價“才”的重要標準,對比古代西方的取才機制,例如作為同一時代推動人類文化進步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蘇格拉底,孔子主張仁義,內修身,傳授知識,仁者愛人,蘇格拉底愛好辯論,講求辯證思維,在爭論中拓展思路,碰撞想法,孔子之后的孟子等人延續(xù)了孔子的思想理念,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則在邏輯學、自然科學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拘泥于前人的思想架構。
因此,東西方文化環(huán)境的不同也使得對何為人才的定義產(chǎn)生不同,我國古代文化中自然科學,邏輯理性等因素一直未成為主流,即是在數(shù)學、物理、醫(yī)學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也只是增添了我國科學領域的成就,并未融入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
儒家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及其深遠,人才選拔評價機制內化儒家思想,注重德行文學素養(yǎng)方面,因此,作為國家官職系統(tǒng)中的一員,公文寫作者出身于人才選拔系統(tǒng),從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儒家思想,士大夫以天下之治為己任,個性鮮明,文學性思維促使公文寫作者沒有主動注意公文和非公文的意識。
(三)儒家思想對政治理念的塑造
儒家思想本身特點是重倫理道德,尤其重個人道德的構建,相對應的,中國古代政治的平衡是脆弱的,是圣君賢相決定的,其治也忽焉,其敗也忽焉,儒家在這樣的政治傳統(tǒng)中發(fā)展,與政治相互作用,提倡入世、至善,用道義和思想促使人才為國計民生考慮,把天下事當做可以為之奉獻的目標,儒家思想的重點在于“人”,中國古代的政治沒有產(chǎn)生出形式民主,沒有產(chǎn)生一種付諸實踐的政治思路,也沒有形成充分的制服制約力,重心也是“人”,因此,制度的缺失導致人的作用被放大,儒家確立君權神授原則的基礎上提倡民本思想,把民眾納入政治系統(tǒng)中,理想的君民關系和政治模式是君主和民眾共同治理,達到盛世。
這一思想背景下,沒有強制制度束縛的政治氛圍為公文大家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儒家思想提倡的積極入世在理念上給了寫作者表達個人政治觀點的欲望,在對上呈中書直達皇帝的公文中便會出現(xiàn)個性色彩鮮明的公文;在對下指示或平級交流中也自然能夠客觀與主觀結合,陳情說理的同時融入個性色彩。
(四)小農(nóng)經(jīng)濟對行政效率要求不高
小農(nóng)經(jīng)濟在我國古代歷史悠久,與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道路不同的是,小農(nóng)經(jīng)濟自始至終都是最主要的生產(chǎn)方式,儒家思想和上位者所提倡的重農(nóng)抑商政策使小農(nóng)經(jīng)濟在我國封建社會漫長歷史發(fā)展中保持自身的穩(wěn)定性,誠然,小農(nóng)經(jīng)濟是契合我國古代社會的政治文化背景的,利用穩(wěn)固統(tǒng)治階級的地位,保持生產(chǎn)方式的穩(wěn)定。因此,小農(nóng)經(jīng)濟下的生產(chǎn)力大多是不流動的,是穩(wěn)定的,導致了人們較慢的日常生活節(jié)奏。小農(nóng)經(jīng)濟不要求社會以高效方式運轉,而是秉承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tǒng)。經(jīng)濟的發(fā)展決定著社會的走向,政治方向制約經(jīng)濟發(fā)展,在思想和政治的雙重壓力下,經(jīng)濟緩慢發(fā)展對行政的效率需求也及其緩慢。從這個方面來說,古代公文沒有形成統(tǒng)一高效的固定格式也是可以理解的,公文寫作承擔者未曾受到效率的壓力,自然不會主觀能動地去創(chuàng)造格式,而是以內心所想下筆成文。
四、總結
公文大家不同的個性形成了古代公文不同的特點。
例如,深沉穩(wěn)健類,包括歐陽修,范仲淹等人。在唐宋八大家中,歐陽修的公文作品數(shù)量最多,對我國公文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歐陽修全集》中收錄了近千篇古代公文文體的作品,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科舉教育、軍事外交等方面。翻讀歐陽修的公文,能從中體會到其前后連貫的改革思想,觀念想法。歐陽修沉穩(wěn)的氣質與其入仕四十余年的政治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四十年的朝局浸染中,歐陽修革新吏治,寬簡愛民;務本興農(nóng),與商共利;舉薦賢能,改革科舉;改變兵弊,積極防御,對社會重大問題提出見解與方案,歐陽修的政治背景和人生經(jīng)歷決定了他的公文文風,其公文中也明顯反映出他和善沉穩(wěn)的文人氣質。在上奏公文《朋黨論》中,歐陽修邏輯嚴密,語言誠懇,“所守者道義,所行這忠義;所好者祿利,所行者財貨”,澄清朋黨之所,誠懇地希望君王能辨別真?zhèn)?,權衡是非,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以達到“天下治”的目的。質樸率真類,諸葛亮作《出師表》,全文從天下三分之勢開始至規(guī)勸幼主劉禪勵精圖治結束,言語流暢,句句都流露出對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心情,情理結合,在北伐的前夕向劉禪交代家國大師,囑托可用之人,勸勉劉禪咨諏善道察納雅言。嚴謹慎重類,具有這類文人氣質的是公文大家司馬光,宋朝開始,札子成為公文專用文體之一,司馬光的札子內容廣泛,上至皇室,下至普通百姓,均有涉及,司馬光對公文的態(tài)度和當今相類似,司馬光作了《書儀》《家范》等文章,“書儀”顧名思義就是各種書文的標準文體。《書儀》中主要講各種公文、表奏以及私書家書的格式。司馬光在公文寫作中秉持實用主義,將儒家等級規(guī)范引入日常生活中,實現(xiàn)教化的目的,把公文寫作看做是一種嚴肅的行為,司馬光的公文內容大多脈絡清晰,邏輯嚴謹,例證嚴肅,這與他個人嚴謹務實,反對浮華,克己守禮的文化人格是分不開的。
公文大家因其個性經(jīng)歷的相同或不同形成類似或差異的文風、特點,形成文如其人的特色,是古代公文與現(xiàn)今公文的最主要的區(qū)別,也使得我國古代公文具有了和文學性作品同樣的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蔣寅.文如其人——一個古典命題的合理內涵與適用限度[J].求是學刊,2001(6).
[2]胡元德.古代公文文學品性的發(fā)生機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