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芳
(山西省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校 山西 大同 037003)
試論中日“積極互動”的國際背景及思想根源(甲午—戊戌年)
□張雪芳
(山西省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校 山西 大同 037003)
本文主要通過1895到1898年的東亞國際格局和中日兩國思想根源這兩方面來闡述中日“積極互動”,迅速找到兩國利益共同點的原因,進而有助于對中日在甲午戊戌年間的“親善”或者說是同盟關系(未果)的初期階段進行背景性質(zhì)的研究。
三國干涉還遼;憲政自信;日清同盟論;“師日”
美國學者任達曾作題為“中國,1898—1912:是誰進行了革命”的論文,“是誰進行了革命”,這對本文的意義所在給予一定的啟發(fā)。梁啟超在《釋革》一文中說,“聞‘革命’二字則駭,而不知其本義實變革而已”,那么中國的維新與變革是誰進行的,又有誰支持了呢?若在近代中日關系中找尋答案不難發(fā)現(xiàn),中日清末民初的“親善”關系的發(fā)端即是相對“結(jié)盟”次一級的“積極互動”形式。
甲午戊戌年間日本聯(lián)華活動頻頻,由外務省、參謀本部牽頭,民間參與其中,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更是在戊戌維新期間訪問中國,中國不僅在民間及維新士大夫當中興建各種會社,以呼應日本聯(lián)華活動,光緒皇帝也在1898年8、9月間任命黃遵憲為出使日本大臣,并派張蔭桓、王文韶攜帶國書會見日本公使林權助,表達與日本結(jié)盟的意圖,盡管結(jié)盟未成,但是在中日甲午戊戌年間的“積極互動”活動中掀起了高潮。有學者提出“黃金十年”的概念,他認為1898年到1907年是中日關系融洽,具有建設性的十年,盡管這一概念有人提出爭議,但清末民初確實出現(xiàn)了中日兩國相互靠攏的局面,甲午戊戌年間的“積極互動”即是這種局面的濫觴。本文所闡述的就是這一濫觴面臨的國際背景及其思想根源,從這兩方面來解釋中日“積極互動”的原因所在。
1895年甲午戰(zhàn)爭中清政府失敗,使得東亞局勢變得復雜化,1895年3月海軍衙門裁撤,清政府在東亞的力量受到空前的削弱,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在東亞博弈的一粒棋子。為了確保自己的擴張利益,日本的主要外交策略是綏靖英國來防止俄國的爭奪,故此日本在《馬關條約》中提出投資設廠,以此來討好在長江中下游有巨大經(jīng)濟利益的英國。
日本以《馬關條約》占領了中國的遼東半島,而俄國一直視中國東北為自己的勢力范圍,1895年4月8日俄外交大臣洛巴諾夫建議,由各國駐東京代表共同干預,稱占領旅順是對遠東和平的威脅。英國未作出響應,德國為了自身利益積極響應俄的建議,法國也表示與俄國共進退。4月23日俄、德、法三國駐日公使向日本次官林董提交照會,日本在孤立無奈之下于5月5日答復三國,表示放棄遼東半島。
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的發(fā)生使得日俄在東亞爭奪主導權的格局更加清晰。日本確立與俄對抗的方略,并在聯(lián)英抗俄,積極擴軍備戰(zhàn)的同時,在思想界不少人開始帶上種族的有色眼鏡來看待這個世界,“日清提攜論”重新活躍起來。
中國在這場帝國主義的爭奪中是重要的利益關聯(lián)方,中國在干涉還遼事件中看到了俄國的力量,“聯(lián)俄拒日”成為清的基本國策。1896年6月3日,中俄在莫斯科簽訂《御敵互助援助條約》,結(jié)成攻守同盟。1897年11月14日,德國悍然占領膠州灣,清向“盟國”俄國急援,俄借機先后強迫清簽訂《旅大租借條約》、《續(xù)訂旅大租借條約》和《東省鐵路公司續(xù)訂合同》,租借旅大25年,此時俄國已露出了帝國主義的丑惡嘴臉,中俄聯(lián)盟的狀態(tài)破裂,中日又有了聯(lián)合的必要性,日本在三國干涉事件后表現(xiàn)出對中國明顯的親善,清總理衙門又回到親英的路線上來。百日維新開始之后,早有師日、盟日言論的維新派依附于帝黨集團,迅速影響中國政局,中國走上親英日以抗俄的外交道路。
明治維新以來,西方的自由民權思想在日本流行,1890年天皇下詔召開國會,封殺自由民權運動,日本的自由民權思想逐漸表現(xiàn)出與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相結(jié)合的色彩,自由民權運動的“與國家一體化的自由”(松本三之介教授所言)認識使運動演變成為國權運動。1898年6月30日大隈重信組閣上臺,積極推行聯(lián)英親華的政策,并支持6月11日發(fā)生在中國的維新變法,以將其打造堅定有力的盟友為目的。日本視中國變法“采鑒日本”的行為是對日本自由民權與憲政的肯定態(tài)度。當然日本對華的這種親善態(tài)度還帶有謀求國家利益和宣揚人種帝國主義色彩的“同盟論”、“興亞論”等謀略背景。明治維新初年的“日清提攜論”又開始活躍起來,高山樗牛(1871-1902)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世界大勢“呈現(xiàn)出一種人種競爭逐漸激化的趨勢,即亞利安人與非亞利安人之角逐,乃至亞利安人在世界上逐漸征服非亞利安人”。
中國在甲午戰(zhàn)敗,尤其是德國強占膠州灣,俄國租借旅大港之后,政局幾如危卵,面對日本的主動示好,自然喜出望外,有所回應。1897年12月《天演論》刊出,嚴復刻意突出“自強保種”借進化論以救國,向世人展示了一個與傳統(tǒng)文化完全不同的世界,在當時士大夫階層引起極大的轟動,不少士人接受進化論思想,從而衍生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以求民族自立。在聯(lián)絡日本的必要性中還有一個原因是就是維新派的“師日”以曲道“向西方學習”的思想。黃遵憲的《日本國志》和《日本雜事詩》對明治維新以來的日本社會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介紹,提出要師法日本的明確主張,這為戊戌維新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康有為在日本變政考中說,“我朝變法,但采鑒日本,一切已足”維新派的“師日”思想逐漸成熟,進而在維新變法中影響了清政府對日的態(tài)度。
結(jié)束語
國家間的戰(zhàn)與和,親與疏,都是國家利益和當時國際關系使然,當然國家理念的相近也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建立友好外交關系的重要條件。本文從國際格局和社會思想兩個方面對甲午戊戌年間的中日“積極互動”做了背景性研究。
國際關系方面,主要闡述了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對日本的刺激從而導致外交政策上的轉(zhuǎn)變和膠澳事件對中國的巨大影響及中國外交的轉(zhuǎn)變。社會思想方面,主要從日本、中國兩方面來講,日本自由民權人士對憲政道路的信心和人種帝國主義基礎上的“日清同盟論”和中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傳入而產(chǎn)生的強烈的危機意識和“師日”思想,以上原因?qū)е铝酥腥赵诩孜缥煨缒觊g的“積極互動”的局面。
[1]鄭匡民.西學的中介——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美]任達.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3]黃定天.東北亞國際關系史[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4]崔丕.近代東北亞國際關系史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5]邱濤,鄭匡民.戊戌政變前的日中結(jié)盟活動[J].中國近代史,2010(5).
1004-7026(2017)03-0097-02
F752.9
A
張雪芳(1986.10-),女,漢族,山西大同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世界史。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3.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