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剛
(山東省萊州市虎頭崖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站 山東 萊州 261428)
淺談小麥的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
□張豐剛
(山東省萊州市虎頭崖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站 山東 萊州 261428)
中國是世界上遠近聞名的農業(yè)大國,并且在國內還種植了大量的小麥。因此,科學的使用小麥種植技術,做好小麥種植期間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才能有效的提高小麥種植的品質與產量,為人們提供更加放心、安全的農業(yè)產品。
小麥;選種;耕種;播種;藥劑攪拌;病蟲害防治
1.1 科學選種
小麥品種種類繁多,因此應因地制宜的科學選擇播種的品種,要根據當地實際的種植環(huán)境,如地理條件、土壤、氣候和雨水情況等,選擇合適的小麥品種種植。小麥選種期間要重視品種的種子純度,選擇純度高的種子有利于保證小麥的產量,政府與農業(yè)各部門要引導種植戶耕種優(yōu)質小麥,提高小麥產品的質量。
1.2 耕種方式
在進行小麥播種的時候,不應該在同一塊地連番數次播種小麥,因為這樣會提高病蟲害發(fā)病的幾率。所以,在小麥種植期間可以使用輪作與倒茬的方式,對病蟲害的發(fā)病進行控制與規(guī)避。在小麥輪作期間,應控制好輪作時間,由于小麥在生長時需要足夠的養(yǎng)分,因此在同一塊地多次耕種小麥后可能會消耗土地的大量養(yǎng)分。所以,同一塊土地在連續(xù)種植3次小麥后,要及時的更換其他品種,做好施肥等工作,進而提高每667m2的產量。
1.3 科學播種
采用科學的播種方式可以提高小麥每667m2的產量,因此在播種時要控制好種子播種的數量、壟的深度與間距等。因此,在進行小麥播種的時候,其播種溫度應該在10℃以上,播種的小麥種子數量為10粒,壟深和壟距分別為80cm和70cm。只有對播種的株距和行距清楚地了解,才能更好的進行播種,生長才能更加的旺盛,才能保證小麥高產、豐產。
1.4 合理灌溉與施肥
當完成小麥的播種之后,就應該做好小麥的灌溉、澆水與施肥管理工作。鑒于不同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氣候條件存在差異的特點。若小麥播種地區(qū)年降水量較少,就應該在小麥播種后的第一時間進行澆水、灌溉,確保小麥能夠在充足水分的供給下健康生長。若小麥在缺水環(huán)境中生長,就會影響小麥蛋白質的含量,所以在小麥管理時要定期澆灌。
其次,要科學施肥。第一步,應該做好底肥的施撒,確保底肥的充足;一般可在小麥播種前夕施撒加持效應的肥料。第二步,在小麥進入成長期后,由于小麥的生長需要大量的養(yǎng)分,所以要根據種植的數量以及土壤養(yǎng)分的供給狀況、小麥的生長態(tài)勢,合理的施撒氮磷鉀復合肥料,確保小麥能夠健康成長。
2.1 將種子用藥劑進行攪拌
在小麥種子播種種植前夕,選用合理的殺蟲劑及殺菌劑對種子進行攪拌,從而提高小麥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及防治效果。在進行小麥種子藥劑攪拌的時候,應該選用對種子無傷害、無刺激的藥品,攪拌期間要根據種子的總量控制好藥劑的用量。
2.2 小麥發(fā)青時期的病害防治技術
當小麥進入返青—拔節(jié)期后,小麥極易感染紋枯病或被紅蜘蛛等害蟲侵擾。此時,可使用以下病蟲害防治對策:第一步,做好小麥田間濕度的控制與氮肥施撒量的控制,避免小麥生長過快;第二步,可以針對不同病蟲害,有針對性的噴灑、使用農藥進行預防或滅殺:①針對紋枯病,選擇20%紋枯凈可濕性粉劑40g,加水40-50kg;②針對吸漿蟲防治,使用50%辛硫磷乳油200ml,加水適量搖勻;③針對紅蜘蛛,選擇40%氧樂果50ml,加40-50kg水而加以防治。
2.3 小麥抽穗期病害的防治措施
當小麥進入孕穗—楊花期后,要積極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在小麥的田間管理中,種植人員要經常對小麥的生長狀況進行巡查,若發(fā)現小麥出現白粉病、銹病等狀況,要及時的使用禾果利可濕性粉劑、三哩酮乳油等通過噴霧形式開展病蟲害防治。
2.4 小麥灌漿期病蟲害防治措施
小麥病蟲害的高發(fā)時期就屬于灌漿期,在此階段不僅要做好巡視工作,還要密切觀察小麥的生長狀況。此時期小麥極易患上白粉病、銹病等病害,此時要根據上述防治措施,積極應對病害問題。
2.5 小麥蟲害防治措施
小麥種植后,極易在成長過程中被蚜蟲等蟲害侵蝕,此時可以選用叮蟲脒對蚜蟲進行滅殺、防治;若在小麥種植的田地中發(fā)現了吸漿蟲,就應在小麥抽穗前夕在土壤上鋪填辛硫磷毒土,從而降低吸漿蟲化蛹幾率。若小麥抽穗時期發(fā)現了蚜蟲、食葉蟲等,則應該及時應用聚酯類農藥對害蟲進行滅殺、防治。
結束語
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積極地使用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做好小麥的選種、病蟲害防治等工作,才能為社會提供優(yōu)質且充足的小麥產品,提高小麥在農業(yè)作物種植中的經濟效益。
1004-7026(2017)03-0054-01
S512.1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