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揚(遼寧省丹東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一科,遼寧 丹東 118000)
探討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的輕型卒中患者的臨床特點及預后
于志揚
(遼寧省丹東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一科,遼寧 丹東 118000)
目的 探討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的輕型卒中患者的臨床特點及預后。方法 選取280例輕型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患者腦梗死溶栓系統(tǒng)分級狀況將患者分為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組(0-1級)和對照組,對所有患者的臨床特點及預后狀況進行分析。結果 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組患者入院時 NIHSS評分、空腹血糖水平、出院時NIHSS評分、mRS評分、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率、預后不良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高(P<0.05)。結論 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預后較差,需予以重視。
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輕型卒中;預后;臨床特點
輕型卒中也稱小卒中,是指患者急性發(fā)作時癥狀較輕、致殘率較低的一種缺血性腦卒中[1]。當前臨床多以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3分作為診斷標準[2]。以往臨床多認為輕型卒中患者預后較佳,常不給予患者溶栓治療,但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部分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預后不佳[3]。因此本文研究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輕型卒中患者臨床特點預后狀況,以期對患者采取針對性治療,改善患者預后。具體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間,對本院收治的280例輕型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腦卒中診斷參照《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診斷標準》;入院NIHSS評分≤3分;均排除發(fā)病前存在殘障患者;排除存在腦出血患者;排除90 d內出現殘障或死亡病例;均排除嚴重內科疾病;所有患者均能自主表達意愿;均自愿配合研究。給予所有患者影像學檢查,根據患者腦梗死溶栓系統(tǒng)分級狀況將患者分為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組(0~1級)和非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組(對照組),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組共60例,患者中男女比為43:17;年齡42~79歲,平均年齡(62.7±7.2)歲。對照組共220例,男女比為158:62;年齡42~80歲,平均年齡(62.9±7.3)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統(tǒng)計患者合并癥、入院時 NIHSS評分、入院時血壓、空腹血糖水平狀況。對兩組患者進行90 d隨訪,統(tǒng)計患者出院時NIHSS評分狀況,并在患者發(fā)病后90 d給予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對患者進行評分。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組患者臨床特點,并統(tǒng)計患者預后狀況,早期神經功能惡化:患者發(fā)病5 d內NIHSS評分增加≥2分[4]。預后不良:患者發(fā)病90 d后mRS評分≥3[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上述患者的所有數據結果均采入到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臨床特點 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組患者存在合并癥31例,入院時 NIHSS評分(1.9±1.2)分,收縮壓(146.7±19.8)mmHg,舒張壓(83.6±11.3)mmHg,空腹血糖(7.7±2.1)mmol/L。對照組存在合并癥112例,入院時NIHSS評分(1.3±0.8)分,收縮壓(146.5±19.7)mmHg,舒張壓(84.1±11.4)mmHg,空腹血糖(6.3±2.2)mmol/L。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組患者入院時 NIHSS評分、空腹血糖水平高于對照組(t=4.578、4.411,P<0.05)。
2.2 患者預后狀況 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組患者出院時NIHSS評分為(3.4±3.1)分,mRS評分為(7.1± 3.1)分,早期神經功能惡化24例,預后不良37例,對照組分別為:(1.2±1.1)分、(5.2±3.3)分、13例、34例。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組患者出院時NIHSS評分、mRS評分、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率、預后不良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高(t=8.732、4.003,χ2=47.775、53.191,P<0.05)。
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是卒中中較為常見的類型,此次研究中280例輕型卒中患者中60例患者為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發(fā)生率為21.4%,臨床發(fā)病率較高。此次研究中對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和非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入院時 NIHSS評分、空腹血糖明顯高于對照組,驗證了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病情較為嚴重。
當前臨床尚無輕型卒中的標準化診斷標準,臨床相關研究報道結果顯示,標準的輕型卒中定義應包含以下幾方面:(1)急性期臨床癥狀輕微、短中期預后情況比較理想的急性腦梗死;(2)能對病變性質和程度進行有效反應;(3)適合用于亞型腦梗死;(4)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不會重疊;(5)臨床實踐中比較實用和簡便。對于輕型卒中患者多采取入院NIHSS評分≤3分為診斷標準,其也受到當前臨床廣泛運用[6]。此次研究中,采取上述診斷標準對患者進行研究,但研究結果顯示,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組患者出院時NIHSS評分、mRS評分、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率、預后不良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高(P<0.05)。說明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預后狀況明顯差于非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且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預后不良率已超過50%,說明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已不屬于輕型卒中的定義范疇[8],臨床治療時也不能按照輕型卒中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需根據患者實際癥狀及血管實際表現狀況,給予血管再通或溶栓治療,以改善患者預后[7]。臨床相關研究報道結果發(fā)現,輕型卒中患者經過溶栓治療能取得比較理想的理想,但是和重型卒中患者相比,大部分輕型卒中患者在經過臨床治療后,預后情況比較理想,如果對這部分患者進行溶栓治療[9],則不會讓患者顯著受益,而且還能讓顱內出血的發(fā)生幾率增加。如果在進行溶栓治療前,能對輕型卒中患者的預后情況進行有效識別,則能取得比較好的獲益-風險比。分析本研究結果可知,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的輕型卒中患者可能就是采用溶栓治療能顯著受益的潛在人群。
綜上所述,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預后較差,臨床需根據患者實際狀況改變治療方案,改善患者預后。
[1] 姬海超,閆福嶺,時蒙蒙,等.癥狀性顱內外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的輕型卒中患者的臨床特點及預后[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4,27(5):328-331.
[2] 時蒙蒙,閆福嶺,姬海超,等.輕型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基線預測因素[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5,28(5):345-348.
[3] 吳竹青,汪國宏,王小強,等.單側頸內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側支循環(huán)與臨床預后的關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7(5):463-465.
[4] 張幼林,冀瑞俊,王春娟,等.軟腦膜側支循環(huán)對癥狀性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閉塞患者卒中復發(fā)及死亡事件影響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2014,8(11):917-923.
[5] 藍倩,蔡藝靈,杜娟,等.頸內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的腦梗死患者側支循環(huán)對預后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2013,7 (24):11226-11231.
[6] 鄭建明,張申寧,劉新峰,等.頸動脈和椎動脈系統(tǒng)顱外段均狹窄或閉塞患者的血管病變對首發(fā)缺血性卒中的影響[J].中華腦血管病雜志,2011,5(4):265-271.
[7] 焦力群,宋剛,華揚,等.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頸動脈極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可行性和安全性的評價[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3,10(9):462-467.
[8] 郭鋒,凌鋒,張文彬,等.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中轉流管的應用及側支代償對其的影響[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2,9(5):233-237.
[9] 王前,李燕虹,王天龍,等.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頸動脈重度狹窄中烏拉地爾降低血壓對腦血流的影響[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4,11(3):131-13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6.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