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州市番禺區(qū)市橋新世紀小學 梁杏芳
巧用微課為教學助力
文 廣州市番禺區(qū)市橋新世紀小學 梁杏芳
微課是指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使用多媒體技術(shù)在五分鐘以內(nèi)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微課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微課不僅適合于移動學習時代知識的傳播,也適合學習者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需求。
(一)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
現(xiàn)在網(wǎng)絡通訊的發(fā)展和微機的普及已經(jīng)使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可能,教師把學習中的重點和疑難問題制作成微課,上傳到網(wǎng)上,學生便可以隨時點播學習,其優(yōu)點有以下幾點:
1.微課短小精悍,一個議題、一個重點,都是針對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設計,非常適合學生自學。
2.時間和地點可以選擇,有很大的自主空間,只要有學習的愿望即可實現(xiàn)。
3.適應不同的學生,視頻播放可以快慢調(diào)節(jié),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根據(jù)的自己的基礎和接受程度控制視頻的快慢理解知識點。
4.由于視頻可以反復播放,使那些平時反應慢的又羞于發(fā)問的學生能夠從容地反復觀看,較好地解決了后進生的轉(zhuǎn)化問題。
(二)有利于促進教師業(yè)務成長和教學研究
1.制作微課就是微研究的過程。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把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制成微課,簡單實用,本身就是一個教學反思的過程,能有效促進教師的業(yè)務成長。
2.微課便于互聯(lián)網(wǎng)和移動設備的傳播,方便了教師之間教學經(jīng)驗和方法的交流。
3.微課便于教師進行知識管理,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很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4.微課制作簡單,形式新穎,通過微課可以進行資源的積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師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shù)的整合水平。
(一)課前微課,科學預習,提高學習力
預習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新知識所需的銜接知識點設計制作好微課,或者向?qū)W生提供預習微課學習資源,可發(fā)揮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基礎知識與篩選學習難點這雙重功能。例如教師在教學 《頤和園》時,針對 《頤和園》中學生難理解的問題,制作微課 《小東帶你看一看》,讓學生借助于圖像演示、寫作順序分析、景觀特點探討以及寫作手法研究等方式,引導學生直觀地了解頤和園。不僅降低了整個教學的難度,提高學生學習力,也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二)微課導入,為下文鋪墊,提高積極性
教師根據(jù)新課知識點設計新穎的問題,制作成微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講解做好鋪墊。在開始上課后,先讓學生看微課視頻,然后順理成章地導入新課。例如教師在教學 《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時,在課前制作了 《威尼斯的風情篇》微課,趣味的動畫為學生展現(xiàn)了威尼斯的水上城市奇特的異國風情以及船夫的高超技術(shù),大大地吸引學生的眼球,也從風景的不同角度介紹滲透著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接著教師提出:1.文中是怎樣寫出船夫的駕駛技術(shù)特別好的?2.文中又是怎樣寫出人與小艇的關系的?這樣緊緊扣著課文教學的主線,讓學生興趣盎然,提高學習積極性。
(三)微課展示重難點,輕松解決知識,提高教學效力
教學難點的突破是教學的重要抓手。但是教學難點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并非能全部理解,這就需要鞏固加強。針對學生語文學習方面的難點,微課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聽取教師的詳細講解與深入分析。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強化理解效果,能較好地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例如教師在教學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時,課文的重難點在于教會學生掌握在野外的辨認方向的能力。對于在有太陽、有星星和下雨的情況下如何靠影子、北極星、大樹來辨認方向,學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如何在下雪天來辨認方向,課文中是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的,只是寫到: “溝渠里的積雪會幫你辨別方向”。這不但對于二年的學生來說比較難,對于年輕教師也是有一定的難度,一不小心會誤導學生的一個知識點。針對這一難點,教師把自己手繪的高山下的積雪融化圖和溝渠里的積雪融化圖,一步一步地慢慢畫出來,并制作成微課,邊畫邊講解,陽光射線的標識一畫出來,學生就馬上恍然大悟了: “原來靠積雪的融化來辨認方向必須搞懂是高山上還是溝渠里這個關鍵點,如果是高山上積雪就是融得快的一面是南邊,融得慢的一面是北邊;如果是溝渠里的積雪就是融得快的一面是北邊,融得慢的一面是南邊。這樣一來,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學生經(jīng)常通過微課,輕松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對本教學中的重難點做點撥,對典型例題做引導,讓學生探究規(guī)律,讓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微課視頻,輕松解決重難點,提高教學效力。這可謂 “一兩撥千金”,何樂而不為呢?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