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號入園了,家長們懷著喜悅與不安的心情送孩子來到幼兒園。把孩子送到班級老師手中,一切事情交接就緒,是該離去的時候了。
這時種種復雜情緒涌上心頭——心疼、焦慮、懷疑、不放心……
班級門口可看到家長的如下情形:
對老師百般叮嚀、千般囑托,遲遲不肯離去;
想方設法在教室里多陪孩子一會兒或喂孩子吃一口飯;
在活動室門口徘徊逗留,憂心重重;
陪著孩子一起傷心,看到孩子哭自己也禁不住潸然淚下;
在窗戶縫隙間向教室里張望,希望能捕捉到自家孩子的身影。
老師的話:
其實孩子剛?cè)雸@哭鬧很正常。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把我們一個人送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一切都是生疏的,我們是什么心情?是不是很忐忑?換位思考孩子剛?cè)雸@到了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就是這種感受。
當孩子有忐忑不安情緒的時候,就需要有宣泄的渠道,而哭鬧便是一種最直接的情緒表現(xiàn)。畢竟孩子不會掩飾,也無需去掩飾。
人的情緒大致包括喜、怒、哀、驚、恐、愛。3歲的孩子離開熟悉的家庭環(huán)境、離開疼愛自己的父母祖輩,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從而產(chǎn)生“驚”“恐”的情緒進而哭鬧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我們的任務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通過多種方法幫孩子穩(wěn)定情緒,把孩子情緒中的“驚”與“恐”轉(zhuǎn)化為“喜”與“愛”。
我觀察到,送孩子來園時家長們個個身心緊張,看似比孩子還要不安。離園后見到孩子,情感瞬間外泄,迫不及待把孩子一把抱起,一臉的關(guān)切和擔心。
這種毫無克制的不安情緒外露,只會增加孩子的入園焦慮感。家長如何調(diào)控自身情緒,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我總結(jié)了如下方法:
1.來園時的情緒調(diào)控
孩子上幼兒園都難免哭鬧,此時特別需要家長拿捏好自己的態(tài)度。既要關(guān)懷孩子,又不能縱容孩子的脆弱。
案例:在活動室室門口,家長跟孩子道別后,孩子依舊緊緊抓著家長的手不肯松開。仰頭看著家長,眼神悲傷無助。
家長A:這一瞬間,家長的眼淚也差一點掉下來,本能地蹲下來抱著孩子,安慰孩子。
家長B:家長笑一笑,一臉輕松地掙開孩子的手,用愉快的口氣對孩子說:“寶貝跟老師進去吧,再見,媽媽下班了來接你?!鞭D(zhuǎn)身走了。眼淚雖然流了下來,但卻克制著沒再回頭。
哪位家長的做法更適宜呢?
我認為是家長B。
家長如果繼續(xù)擁抱安慰孩子,其實是對孩子脆弱的無意識獎賞,不但于事無任何幫助,反而會放大孩子的痛苦,家長不能強化孩子的這種情緒。
孩子最會察言觀色,在某些關(guān)鍵時刻,只要家長流露出一點軟弱,他立刻會把握住,并在以后加以利用。所以要想培養(yǎng)孩子樂觀面對困難的態(tài)度,家長的態(tài)度首先要樂觀,不能無意識地去渲染困難,要避免放大孩子的負面情緒。
2.離園后的情緒調(diào)控
孩子對幼兒園生活的不適應往往受環(huán)境和成人態(tài)度的影響。建議家長朋友接孩子回家后,盡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靜的氛圍,不要過分渲染對孩子入園問題的關(guān)注,以免造成孩子緊張的情緒。家長平和的態(tài)度是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的良好外部環(huán)境。
關(guān)于幼兒園的一切言行都要正面對待。幼兒園生活有很多細節(jié),無論在哪個細節(jié)上,家長朋友都應該和孩子進行正面交流,避免負面言行和不良暗示。
來園時:遇到早上孩子不愿出門,家長要想辦法吸引孩子去幼兒園,比如進行正面暗示,“我家寶貝不喜歡遲到,總愿意按時去幼兒園,是不是?”或“昨天明明比你去的早,今天我們爭取比明明去的早,好不好?”
避免用哄騙、打罵的方式。既欺騙了孩子,也阻礙了孩子對幼兒園的接納,同時損害著孩子對家長的信任,甚至會導致孩子多疑和說謊,有礙孩子的健康成長。
離園后:下午孩子離園后,家長多半會問孩子一些問題。這方面的建議是,可以問一些具體的、容易回答的問題。比如:“今天做了什么游戲”“中午吃了什么飯”“今天和哪個小朋友玩的時間最長”等。不要問空泛的、負面的或和評價有關(guān)的問題,例如:“今天乖不乖,表現(xiàn)好不好”“有人欺負你嗎”或“今天老師表揚你沒”等。
家長問什么也是一種引導,前一類問題只需簡單地回憶,孩子進行客觀陳述即可,不會給孩子壓力。后一類問題孩子其實很難回答,并且是指向性評價,是一種不適宜的引導,會讓孩子患得患失,增加其上幼兒園的壓力。我們期待通過與孩子的交談,幫助孩子回憶幼兒園一天的美好時光,建立孩子對幼兒園的美好情感。
幼兒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需要從學習生活開始,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人適應社會生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良好和獨立的生活自理能力,應當從小就開始鍛煉。
當前不少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事事都怕“累”著孩子,因此,本應孩子自己做的事,大部分甚至全部都由父母或祖輩“包辦代替”了。這些舉動表面上看似是關(guān)愛孩子,實際上卻大大阻礙了孩子的正常發(fā)展。正可謂“父母辛辛苦苦地剝奪了孩子學習與發(fā)展的權(quán)利”。
為了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長,凡生活中應當由孩子自己做,并且經(jīng)過練習和努力可以逐步做到的事情,都應當給他們機會,充分發(fā)揮孩子的潛能,讓他自己動手來做。即使一時做不好也不要緊,由“不好”到“好”是一個必經(jīng)的過程。孩子就是在不斷的犯錯與糾錯中進步成長起來的。
我在和孩子接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孩子們出現(xiàn)情緒不穩(wěn)定現(xiàn)象是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如有些孩子不會用勺子自己吃飯,吃飯時情緒不好;有些孩子總想讓人陪,不能自己入睡,睡覺時候就哭鬧;有些孩子不會脫褲子或提褲子,上廁所時顯得無助;有些孩子不喜歡喝白開水或是不會用杯子喝水,一到喝水的時候就哭或發(fā)呆。
孩子情緒不穩(wěn)定進而哭鬧是有原因的,家長朋友一定要轉(zhuǎn)變觀念,有意識地在家為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在動手動腦中進行自我服務。
孩子的成長,包括身體與精神兩個方面。陪孩子一起閱讀經(jīng)典圖畫書,是促進孩子精神成長的一種既簡單又實用的好方法。在小班孩子入園初期,家長可陪伴孩子閱讀一些能有效緩解幼兒入園焦慮情緒的圖畫書。如《一口袋的吻》 《阿文的小毯子》 《我好擔心》 《湯姆上幼兒園》《媽媽心·媽媽樹》 《幼兒園一點都不可怕》 《魔法親親》等。孩子從圖畫書的角色中可找到自己的影子,從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中感受到相似的情感體驗,進而在潤物無聲的自然狀態(tài)中釋放和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這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
孩子入園初期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讓家長始料未及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家長只要心懷正確的教育理念,堅信孩子經(jīng)歷的過程便是蛻變、成長的過程。這樣,心中便會生出無窮的智慧,去化解所面臨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