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津
摘 要:本文講述了具有冀東三支花之稱的唐山皮影戲的行當分類、唱腔特點和雅俗共賞的表演形式在北方戲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及其在藝術(shù)舞臺上的魅力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皮影戲;冀東三支花;影人;行當;唱腔
中圖分類號:J8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128-01
一、唐山皮影戲的起源與發(fā)展
唐山皮影戲是一種綜合性的表演藝術(shù),它是集音樂、美術(shù)、光影、說唱為一體的具有北方特色的藝術(shù)類別。唐山皮影戲其唱腔豐富優(yōu)美,表演精彩動人,演出時裝備輕便,是國內(nèi)影響較大的皮影戲種類之一,也稱“灤州影”或“樂亭影”,因其起源于河北樂亭,演唱時也用當?shù)氐臉吠し窖远妹?,與評劇、樂亭大鼓被譽為冀東藝術(shù)的“三支花”。
皮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漢,宋代的文獻中已經(jīng)對皮影有了明確記載。唐山皮影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實物是明萬歷年間的影卷《薄命圖》,該皮影戲行當齊全,故事完整,可以斷定,至少在明代唐山皮影已有比較成熟的發(fā)展。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
“三五人千軍萬馬,不大地四海五洲”
幾句簡短的詩句,便能從中體會出皮影戲表演的精髓。唐山皮影影戲演出的主要道具是影人,包括影人頭茬、戳子、場景等,均放置在一個木箱內(nèi)。根據(jù)演出的規(guī)模大小也有不同大小的影箱。較大的影箱中可放影人頭茬1000到2000件,影戳子300件左右,另外還有影戲場景等一應俱全;小的影箱中也有頭茬500多件,影戳子100余件以及一些必備的影戲場景等。一般影箱的最下層放置皮影場,如:馬匹、驕子、桌椅等,上面擺放帶操縱桿的影人。皮影戲中的影人分為頭茬和戳子兩部分。頭茬即是影人的頭部,可以摘卸;而戳子是指影人的身子,它包括影人的肩部、腰部、腕部和膝部,用線裝訂在一起,可以自由活動。
二、唐山皮影的行當
唐山皮影影人按角色分為不同的行當,主要有生、小、髯、大、凈五種行當,還有丑兒和妖兩種類型。其分類主要在頭茬的不同,在影人雕刻上強調(diào)“公忠者雕以正貌,邪惡者刻以丑形”。
(1)生兒:指文、武小生,通天鼻梁鏤空臉,正所謂白臉小生。演唱時又分文生、武生、窮生等不同的唱法;(2)小兒:指旦角,包括青衣、刀馬旦、閨門旦、花旦。也為鏤空臉,與生的造型非常相似,區(qū)別是額前有劉?;蚺宕鞫h(huán);(3)髯兒:指老生,也有文、武之分。髯兒的主要特點表現(xiàn)在人物胡須上,有五綹長髯、撥絲髯、三尖髭髯等;(4)大兒:指大眼睛、大胡子之類的人物。包括大胡子白臉、花臉、黑臉等;(5)凈:主要指年輕、勇猛、性格粗獷的人,有紅凈、毛凈之分,特點是實臉,前額突出,根據(jù)膚色分為黑凈、紅凈、綠凈三種臉譜。黑凈剛正,紅凈忠勇,綠凈用于強盜等;(6)丑兒:其角色類似京劇中的小花臉,主要演詼諧輕佻之人。其特點是在眼睛,眼睛周圍加畫圓圈,也有的麻臉、陰陽臉、鼻子上翹等;(7)妖:其臉譜復雜多樣,各種妖怪、靈異及神仙均歸入此類。這種假中求真,虛實結(jié)合的特異結(jié)構(gòu),是皮影藝術(shù)虛擬、夸張的高度概括,彌補了影人“喜怒不形于色”的缺陷。
三、唐山皮影戲的唱腔
唐山皮影戲因影人是固定的形象,沒有面部表情,所以在演出中全靠藝人的操縱和說唱來向觀眾表達劇情,因此有其獨特的演唱方式,當?shù)赜^眾對藝人的評價,也多以唱者居首位,耍影人的在其次。唐山皮影戲的唱腔分為五大腔調(diào),主要有平調(diào)、花調(diào)、凄涼調(diào)、悲調(diào)和游陰調(diào)。平調(diào)又稱為“平唱”,可用于大板、二性板、三性板等各類板式,多用來詮釋性格善良、品行端正、見義勇為等人物形象,其唱腔委婉動聽,高亢有力?;ㄕ{(diào)又稱為“花腔”,是在平調(diào)的基礎上改變調(diào)式等手法發(fā)展而來的,其唱腔清脆悅耳,婉轉(zhuǎn)動聽,主要用于大板、二性板中,適用于表達人物歡快、喜悅、活潑以及詼諧等情緒。凄涼調(diào)又叫“路悲調(diào)”, 可用于大板、二性板等,速度較慢,專用于旦行唱腔,青衣常使用此類唱腔,凄涼調(diào)在唐山皮影戲音樂中是頗有個性的曲調(diào),多是表現(xiàn)劇中人物凄涼苦的情緒,在演唱時旋律性強,能細致地展現(xiàn)人物有淚無聲、悲憤焦急的復雜情緒。
游陰調(diào)也叫陰調(diào)或是陰悲調(diào)。其唱腔為女腔專用,青衣及閨門旦運用此曲調(diào)較多,也適用于鬼魂使用,一般多為屈死的冤魂角色,表現(xiàn)人物的悲痛欲絕之情。游陰調(diào)的音域為兩個八度,唱腔的調(diào)口處聲調(diào)低回纏綿,時而又激憤高昂,給人一種一驚一乍的感覺。
皮影戲的唱腔特點,以唱功見長,要求練就一副嘴皮子功夫,數(shù)板時吐字要清楚干脆,聲音響亮,不能含糊。唱慢板時,則又要做到氣息平穩(wěn),聲斷而情不斷,音斷而氣不斷。演唱者除了要掌握過硬的基本功以及熟練純正的樂亭方言,還要在演唱中把握好抑揚頓挫、軟硬平和的節(jié)奏感,繼而使皮影戲表演和演唱配合協(xié)調(diào),演唱時快要有字、慢要有味,做到快而不亂且慢而不斷。塑造男性形象時,唱腔音調(diào)得剛健有力,其音色要粗獷、明亮;塑造落魄形象時,唱腔要悲壯、凄涼,表現(xiàn)人物無可奈何之情;塑造女子形象,要求音色委婉、纖柔,唱腔圓潤甜美。不同人物的出現(xiàn),運用唱腔音色的變換,來體現(xiàn)不同人物性格,或溫柔賢淑的嬌美娘子,或英姿颯爽的女中豪杰形象等等。還有一些丑角形象也要通過唱腔變化來表現(xiàn)人物的特點。總之,演唱者要達到借影傳聲,以聲傳神的藝術(shù)效果。
數(shù)百年來,唐山皮影戲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形式,許多元素正滲透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在俗與雅、丑與美、古與今交融的皮影的方寸之間,正是皮影藝人們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唱絕四座、余音繞梁的精湛表演,才使觀眾融入到了聚散離合,悲喜憂愁,有聲有色的歷史之中。皮影戲曲藝術(shù)也因其巨大的藝術(shù)魅力在觀眾中生根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