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波
摘 要:蔣竹山是宋末著名遺民詞人。歷經(jīng)宋元易代的動蕩時期,他不僅要經(jīng)受家國破敗,他鄉(xiāng)異客,“移風易俗”的慘痛現(xiàn)實,還要經(jīng)受異族嚴控,漂泊游亡,衣食煩憂的人生考驗。在于國于家,于鄉(xiāng)于族的無可歸依,又無力回天的復國渺茫深哀巨痛之際,竹山以詞表現(xiàn)自己民族立場和家國情懷,同時也深刻表現(xiàn)了那一時代遺民詞人人生的深刻感悟。
關(guān)鍵詞:竹山詞;客子;游蕩;身份;象征;情懷
蔣捷號竹山,祖籍(今江蘇宜興)陽羨,是“宋末四大家”之一。南宋咸淳十年(1274)進士,元滅宋后,他深感亡國之痛并以氣節(jié)持重,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因詞多抒發(fā)故國之痛,異鄉(xiāng)之思,黍離之悲,人生之感,風格多樣,不主一家,清初陽羨派詞人多有推崇。對于宋末遺民詞人來說,結(jié)社唱和,見物詠懷,寄托悲思,相互印證內(nèi)心家國情懷,在詞壇上是十分常見的,令人好奇的是竹山與當時聲同氣應的周,王,張等人不見有任何往來。他的詞雖難擺脫當時趨同的題材風格,但詞人以“客子”身份,游蕩不定的經(jīng)歷,家國異變,“他鄉(xiāng)”難留的獨特情懷,同時“兼融豪放詞的清晰流暢和婉約詞的含蓄典雅,既無辛派后勁粗放直率之病,也無姜派末流刻削隱晦之失”[1],而獨顯其特色與個性。
在“客游”尋找自我的生命歷程中,竹山把家國情懷,民族情懷,世俗情懷與生命情懷很好地結(jié)合在一起,并依據(jù)詞之韻律很好地運用對比,象征,虛實,情景交融多種角度與手法予以展現(xiàn),既體現(xiàn)出詞人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又體現(xiàn)其漂泊流浪的凄涼感受和復雜多味的人生情懷。
一、“客子”身份的游歷體驗
歷朝歷代以“客”入詩詞的情感體驗多種多樣,賀知章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張繼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李煜的“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都是一種以客體寫主體感受的錯位表達,竹山詞也不外乎此,但又不止于此。相比張炎王沂孫含蓄隱晦的詠物訴說家國之悲,和劉克莊為代表的辛派后勁詞人憂患敘事痛聲之咽不同,竹山把這種亡國之痛有意轉(zhuǎn)化為主客之感,以“客”自居,言說人世百態(tài)。正如
虞美人 梳樓
絲絲楊柳絲絲雨,春在溟蒙處。樓兒忒小不藏愁,幾度和云,飛去覓歸舟。
天憐客子鄉(xiāng)關(guān)遠,借與花消遣。海棠紅近綠欄桿,才卷朱簾,卻又晚風寒。
這首詞是詞人羈旅他鄉(xiāng),憑欄傷懷,倦游思歸的生活寫照。此時詞人已經(jīng)經(jīng)歷改朝換代的強烈陣痛,內(nèi)心頗不寧靜。詞人借楊柳、絲雨,暗襯倚欄人愁緒的萬縷千絲。因詞人對國家的情懷依然沒有忘卻,如今觸景而發(fā),整個內(nèi)心郁結(jié)的愁緒都化作“客子”感受?!皹莾哼〔徊爻睢?,以樓裝愁,樓小藏它不住,只好沖出小樓,“幾度和云,飛去覓歸舟”了?!疤鞈z客子鄉(xiāng)關(guān)遠”簡單來說就是老天憐憫我,但因為路途遙遠不能賜歸舟。只能把海棠花“借”來,供我在這風寒傍晚打發(fā)無盡的哀愁。這里的“客”不是簡單游離故鄉(xiāng)作他鄉(xiāng)之人的意思,這里面還包含了詞人對異族占領(lǐng)江山后,自身身份的追尋與思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己的家鄉(xiāng)已經(jīng)變成了“客”之身份,不再是以前的家鄉(xiāng)了。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民族亦如此。本來是主人身份的竹山,回頭卻發(fā)現(xiàn),自己無論走到哪里都是“異國之人,異族之人,異鄉(xiāng)之人了”。竹山詞里面有好多含“客”的詞句如“何日歸家洗客袍”“壯年聽雨客舟中”“楓林紅透晚煙青,客思滿鷗汀”,也是同樣的體驗。無論自己游走何方,無論自己停在何處,靈魂無歸依的痛苦是最難捱的。拋卻民族氣節(jié),家國之悲,他鄉(xiāng)凄涼的主客之感,“客子”身份的游歷體驗更多的是詞人生命意識流露,對自我靈魂追問的獨特體悟,這是其他遺民詞人有此情懷但沒獨特表達出的。
二、今非昔比的“仕”游體驗
古代文人墨客在仕途中對氣節(jié)是非??粗氐摹V页疾皇露?,是從古至宋改朝換代仁臣志士對氣節(jié)最直接的感觸。更何況宋元易代與以往江山易姓有很大的不同,這是中國第一次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中原,在文人眼里就是蠻夷之族對文明的踐踏和欺辱,這是很多遺民詞人絕不能接受的。而剛進士及第的蔣竹山連官位還沒見著,南宋就倒在元兵的鐵騎之下了。按理說沒嘗過官癮的他應該不會有巨大的落差之感,但竹山出身巨族[2],因元入侵家國俱亡,前途盡毀,悲憤可見一斑。在于國于家,于鄉(xiāng)于族的無可歸依,又無力回天的復國渺茫深哀巨痛之際,遺民詞人抒寫時代與個人的雙重苦難,抒寫家國淪入異族統(tǒng)治后的悲慘之景,抒寫堅持自我不與統(tǒng)治階層合作的民族氣節(jié)與漂泊流離饑寒交迫的心靈體驗,就更加難得了。正如夏承燾所說:“有宋一代詞事之大者,無如南渡及崖山之覆,當時遺民孽子,身丁種族宗社之痛,辭愈隱而志愈哀,實處唐詩人未遘之境,酒邊花間之作,至此激為西臺朱烏之音,洵天水一朝之文學異彩矣?!盵3]而竹山誓志不仕,隱居不出的人格體驗永遠定格在他“仕”游的生命歷程中了,試看
賀新郎 兵后寓吳
夢冷黃金屋。嘆秦箏、斜鴻陣里,素弦塵撲?;鲖生L飛歸去,猶認紗窗舊綠、正過雨,荊桃如菽。此恨難平君知否,似瓊臺、涌起彈棋局。消瘦影,嫌明燭。
鴛樓碎瀉東西玉。問芳棕、何時再展、翠釵難卜。待把宮眉橫云樣,描上生綃畫幅。怕不是、新來妝束。彩扇紅牙今都在,恨無人、解聽開元曲??昭谛?,倚寒竹。
詞人借回憶之筆,抒寫如阿嬌一樣的美人。夢魂化飛鶯回到金屋,識得舊時綠色紗窗,一陣雨過櫻桃如豆,見到自己曾經(jīng)撫弄的樂器上已蒙上厚厚灰塵,撫今追昔,不禁感慨萬千,此恨難平,此景難捱。時移世改,佳人已杳。尋覓芳蹤,重睹無望,托之丹青,猶記舊時模樣。彩扇紅牙舊物俱在,然已物是人非,自己聆聽盛世之音,卻無人理解。只有寒竹陪我堅守。竹山在這首詞中,“美人”意象既可以象征為自己也可以看做故國,化鶯過程猶如夢境,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詞人胸中塊壘,隱忍難泄,不吐不快,但時代原因只能發(fā)出低沉隱晦的哀嘆。而如此隱約其辭,瑰婉密麗之處,卻給人強烈的對比與反差。亡國后的衰敗與蕭條,亡國前繁華與溫存,在此對比中顯示詞人對亡國的悲痛,對異族的不滿,對自我的堅守。“明日枯荷包冷飯,又過前頭小阜”,即使詞人的終生“仕”游猶如無根的柳絮于塵世間毫無人憐,可在此體驗中所展現(xiàn)的民族氣節(jié)和家國情懷卻是永放光彩的。
三、客游“他鄉(xiāng)”的世俗情懷
宋元易代,家國破敗,他鄉(xiāng)異客,“移風易俗”的慘痛現(xiàn)實,竹山不得不接受。異族偽朝的嚴控,漂泊游亡的辛酸,生活困頓的人生考驗,也讓他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趨于平淡。與其他遺民難耐晚年凄涼不同,早年漂泊流亡,雖然艱辛,也使他閱歷更加豐厚真切,也因此煉就了生命的堅韌。生命的堅韌也是對家國之痛,黍離之悲,他鄉(xiāng)之苦的淡然拿起放下。依然還是客,依然還在游,客游的生命歷程又多了一層世俗情趣的心境。如:
霜天曉角
人影窗紗,是誰來折花?折則從他折去,知折去,向誰家?檐牙,枝最佳。折時高折些。說與折花人道:須插向、鬢邊斜。
這是一首打破傳統(tǒng)主觀抒情寫法的小令,以客觀地角度來描寫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動。主人公看到自己的窗前有個人影,推測是來折花的。而來折花的這個人為何而折呢?想必她是個愛美的女孩。要折花就折檐邊最好的,最高的那枝。主人公并隔窗向那女孩道:折去花,插在鬢邊為好。語言通俗如話,氣氛活波輕快,不像姜派精工雕琢,含蓄委婉,使人耳目一新。世俗的情趣讓他暫時忘卻世間紛擾煩憂,“只把平生,閑吟閑詠,譜作棹歌聲”。但世俗之事終究不能擺脫,只是不再如以前那樣悲憤激昂。而生命領(lǐng)悟的平淡背后又帶點絲絲苦澀,咀嚼的人生體驗仍讓他對世俗情趣難以忘懷,但畢竟早已看穿。試看:
虞美人 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詞人執(zhí)筆之時,想必撫今思昔,百感茫然,傷時感世,萬念潮生,各種悲歡離合紛至沓來,涌上心頭。詞人高明之處在于沒有用抽象的敘述來概括自己曲折漫長的生命歷程,而是截取三幅具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畫面,通過此,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經(jīng)歷、環(huán)境、生活、心境各方面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淡然之外依舊堅韌,生命中的世俗情懷猶如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聽雨”終生,使人欲舍難舍,欲罷不能。
遺民詞人大多以曲折委婉的方式,比興象征手法來表達深沉的亡國之痛,因作為故國遺民只能暗中飲泣悲傷,所謂“寸腸萬恨,何人共說,十年暗灑銅仙淚”[4],竹山詞也是如此?!翱妥印毙蜗笞屩裆诫y以擺脫江山易主后自我身份的追認。異客他鄉(xiāng)漂泊不定的“仕”游狀態(tài),讓他對民族氣節(jié)與家國情懷有更深的領(lǐng)會與體悟。而客游“他鄉(xiāng)”的世俗情懷使他對生活情趣與生命堅韌有了更深刻的哲理感受,使其不忘初心,處之泰然自若。同時這些心理歷程或生活體驗對他詞風影響頗大。清人劉熙載《藝概》云:“蔣竹山詞,未極流動自然,然洗練填密,語多創(chuàng)獲。其志視梅溪較貞,其思視夢窗較清,劉文房為五言長城,竹山其亦長短句之長城欽?”[5]評價是相當高的。這也可以看出,竹山詞風的風格多樣化在宋末詞壇上獨立于時代風氣之外,卓然成家,或許與他情感基調(diào)的多樣化有很大關(guān)系,而情感基調(diào)多源于他這種客游的人生情懷。
[參考文獻]
[1]清.厲鶚.宋詩紀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883.
[2]楊海明.關(guān)于蔣捷的家世和事跡,[M]鄭州:唐宋詞論稿,311.
[3]夏承燾.天鳳閣學詞日記,夏承燾集[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8(五),231.
[4]袁行霈.中國古代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53.
[5]唐圭璋.詞話叢編[Z].北京:中華書局,1986,3695.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文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