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雨
內容摘要:《沉淪》是郁達夫的一篇“自述傳”抒情小說,在小說中作者通過文中“他”的日本求學之旅,憂郁癥下的內心情感,情愛的接觸等,來抒發(fā)個人對祖國的愛恨交加的情感。
關鍵詞:郁達夫 沉淪 情懷
郁達夫曾在自己的《懺余獨白》中提到過,看到故國的陸沉,身受到的異鄉(xiāng)的屈辱,便將自己的所感所思,還有自己的親身經歷,融入到了在當時引起許多非難的《沉淪》。之后,郁達夫也在他的多篇文章中也提到過自己在東京留學的日子里,看到了祖國與日本之間的差距,也想象到祖國日后富強之路要經歷的磨難,有著內心的失望與無限的憂傷。愛與恨的交加,無論是現(xiàn)實的郁達夫,還是小說中的“他”對祖國的滿腔情懷不言而喻,這種情感顯于自身的生活中,更顯于自身的每一篇小說中。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帝國主義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控制與侵略,加之國內的政治統(tǒng)治的混亂,思想相對松動,這就使得新文化運動發(fā)生的條件更加成熟,借著日后“五四”運動的洶涌浪潮,廣大知識分子奮起宣揚新思想新文化,其一抨擊文化專制主義,追求思想自由,其二廣泛吸收學習西方文化。正如蔡元培所提到的“思想自由,兼并包容”。然而,廣大知識分子的這些努力并未給人民帶來思想的解放,促進祖國的崛起,反而使得黑暗勢力和舊傳統(tǒng)勢力更加猖獗,國家仍舊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于是,苦悶彷徨便成了這一特殊時期許多知識分子普遍具有的心理狀態(tài),而塑造這類知識分子的形象,試圖探索尋求正確的解放國民思想和國家富強的道路,化身進入了小說主人公的角色之中。郁達夫所創(chuàng)作的《沉淪》也順勢誕生,主人公遭到社會擠壓而無力把握自己的命運 ,是被壓迫被迫害的弱者。他曾在小小的書齋里度過了十幾年春秋,所接受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的齊家治國平天下觀念與倫理道德的約束對他的性格健康發(fā)展造成了影響與阻礙,傳統(tǒng)文化不斷地規(guī)范和制約著主人公的身心,思想無法得到徹底解放,愛國情懷受到壓抑,使得主人公更加苦悶與彷徨?!冻翜S》中的留日學生這個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主人公所呈現(xiàn)出的憂郁病態(tài)正是那個特定的時代所制造出來的產物,這對于傳統(tǒng)的封建制度與文化思想無疑是一種沖擊,而主人公那用跳海自盡來表達不愿被日本被帝國列強所欺壓所受辱的心,渴望祖國崛起富強的呼聲無疑代表著五四時期的青年知識分子,無疑閃爍著愛國主義的亮光。
二
《沉淪》通過憂郁病態(tài)的主人公之口,說出廣大庸眾所不敢說的話,祖國的貧弱,祖國的落后挨打地位,使得主人公難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與愿望,日漸覺得孤冷得可憐,被社會擠到與世人絕不相容的境地去,被別人當作 “神經病”。借主人公之口,主人公之行,既反映了祖國的貧弱,又表現(xiàn)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反帝愛國精神。
《沉淪》中的主人公因沒有膽量與兩位日本女學生交流,后悔不已,自嘲自罵。在日記中寫到:“我何苦要到日本來……我何苦要到這東海的島國里?!毙≌f中,這種獨特的以主人公所寫日記為表述方式的手法,第一次直接抒發(fā)了他對祖國的滿腔熱愛。
小說在前兩章介紹了自己初到日本的留學生活后,插敘了一章有關自己故鄉(xiāng)的情況,自己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接受了怎樣的教育,家里遭受了怎樣的變故,自己又為何會來到日本留學。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插曲,卻將整篇文章的情節(jié)推動的更富有深意,更耐人尋味?!冻翜S》中介紹到“他的故鄉(xiāng),是富春江上的一個小市……也還抵得過滕王高閣”。郁達夫寫故鄉(xiāng)的這段語言,他所描繪的主人公的成長環(huán)境,風景秀美宜人,充滿著古香古色的韻味,其中自然于隱含中交代了主人公從小就受著傳統(tǒng)文化熏陶,與“五四”時期所提倡的“打到孔家店”相契合。
“原來日本人輕視中國人……中國呀中國,你怎么不強大起來!”這之中郁達夫在反封建專制制度的同時,也在作品中表露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意識,同時也暗暗告訴著讀者,中國要想真正富強起來,就必須改變舊中國的現(xiàn)狀,就必須反對帝國主義,就必須解放國民的思想。這樣郁達夫就把自己的祖國情懷融入到了反封建反帝的思想當中。之后主人公對侍女的行為很是憤怒,心里罵他們,想要復仇,郁達夫對這種自卑敏感心理的刻畫既是寫實也是批判。隨后主人公獨白到“我就愛我的祖國,我就把我的祖國當作了情人吧?!彪m有自卑,但對祖國的熱愛卻絲毫不減,可以為了祖國放棄自己對異性的愛情追求,放棄個人的情愛。
《沉淪》的結尾主人公最終跳海自盡,臨死前獨白到“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這呼聲中充滿了愛與恨。這滿含深情的感嘆直接傾吐給了祖國,有著對祖國的熱愛和期待,有著對人民的呼喚,呼喚人民站起來聲討和批判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壓迫,爭取民族的解放,國家的富強。至此,《沉淪》中的主人公的死亡更是與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情感建立起了聯(lián)系。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沉淪》的結尾是失敗的,因為小說集中寫的是主人公在日本求學期間身心的壓抑,主人公憂郁的病態(tài),而結尾卻簡短地牽強地把小說主題提升到了愛國主義和政治層面,顯得十分不協(xié)調不統(tǒng)一。但是,筆者認為,郁達夫從《沉淪》這篇小說的一開始,筆墨之間就不斷思考著祖國,心心念著祖國,從第一章內心的自嘲自罵,中國詩與英國詩何必譯來譯去,第二章日記的記錄,第三章對主人公故鄉(xiāng)的描寫,第四章對東京的描寫暗示其與祖國的差距,第五章在日本求學憂郁癥的日漸嚴重,第六章對家人長兄的思念,第七章怨恨自己被叫做“支那人”,詢問祖國怎么不強大起來,流下眼淚,一直到最后一章的跳海自殺表達對祖國的情意。其中何來把小說主題提升到愛國主義和政治層面牽強一說?
三
關于《沉淪》的評價大多離不開把個人與民族和國家連結的方式,如張恩和編著的《郁達夫研究綜論》談及《沉淪》與國家的密切關系、曾華鵬和范伯群的《郁達夫評傳》談及國家衰弱和民族歧視造成了主人公的悲劇命運、楊義把個體與民族結合起來評論《沉淪》、許子東認為主人公在情欲苦悶中深切感受到弱國子民的屈辱、史書美也認為《沉淪》中個人的性挫折暗示著國族的衰弱。
上述對《沉淪》的解讀都有一個共同點,也就是把主人公對性的流露和思考與國家主義連上關系?!冻翜S》中郁達夫有意識地透過性的多次失敗去象征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生存狀況,同時也向人們宣告,一個沒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的貧弱民族,不僅意味著國際地位的落后,更意味著它的子民們要受到欺負與壓迫。這種宣告,也是對封建制度和傳統(tǒng)文化及其倫理道德觀念的巨大反諷。
如今,隨著祖國的日漸發(fā)展,國際地位的日漸提高,國人的祖國情懷可以說是全民共有。無論是十多年前的大使館被炸,還是近兩年頻頻發(fā)生的南海爭端,又或者是日本的“購島鬧劇”,國人都用語言與行動證明著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傳承著前人所留下來的寶貴財富。當然,也曾有學者發(fā)表言論,認為90后的一代,普遍不關心政治,不關心國家大事,又或者說90后的一代愛國不夠理性,為此,作為90后,我在此簡單表述自己的觀點。第一,我們關心政治的方式與你們有所不同。長輩們所認為的關心政治,關心國家大事,大抵是認為90后應該每天看看報紙、新聞聯(lián)播之類的。然而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我們大可以用手機在微信公眾號上關注央視網(wǎng),三分鐘速覽一天新聞大事,對于個人比較感興趣的可以再詳細一步了解。更多的資訊新聞我們也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了解。第二,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不同。90后的我們出生在和平的年代,天生生活在自由的時代,我們有著多樣的選擇,有著自己的思想,有著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并為此在競爭強烈的社會中努力奮斗著,為祖國在國際上的發(fā)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的精彩表現(xiàn),一舉奪冠,振奮了全國人民,而這些女排隊員幾乎全是90后,她們用自己的力量詮釋著女排精神,詮釋著90后的愛國主義。請相信,90后的一代比任何一代都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