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江徽
【摘 要】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一直以來都是國家規(guī)范語文教學的指導性綱要,因此對中學語文教師的素質有嚴格的要求。課程標準對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活動重工具性輕人文性的教學模式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改“語言文字”的語文教學而為“語言文學”的語文教學。它注重人文性,力求通過教學活動樹立起學生的人文信仰,通過全新的課程理念去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其中還特別提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對中學語文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 鍵 詞】 課程標準;語文教師;素質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所體現(xiàn)的理念要求中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個人素質。因為:“語文課程的根本目標就是使每一個學生能夠挖掘自身潛能,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人生要求?!本唧w目標就是要通過課程的實施把學生培養(yǎng)成認識和情感整合發(fā)展的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fā)展。那么,依據(jù)這種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作為新時期的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呢?本文將就這個問題從要有愛業(yè)的精神、過硬的基礎、科學的理念和開闊的胸襟這四個方面作一些嘗試性的探索。
一、要有愛業(yè)的精神
在我國自古就有“干一行,愛一行”之說。只有愛才會用心去做,才能做的好,做中學語文教師也同樣要有這種愛的精神。
首先,要愛教育事業(yè)。教書是個良心活兒,它要求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心,教語文更需要如此。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決定了教語文要比別的學科更辛苦,如果事先沒有相應的心理準備,日后難免會打退堂鼓。因為,今后的語文是要將“語言文字”的語文變?yōu)椤罢Z言文學”的語文,以更加強調語文的人文性特征。要使學生通過語文課堂樹立人文信仰,“語文”可謂任重而道遠。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身教勝于言傳,要有“獻身精神”,做學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學生。
其次,要愛學生。做教師不同于別的,它要求教師必須耐心,不厭其煩,十年如一日地去面對一個個性格不同的學生,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的話很難堅持長久,而要想有足夠的耐心就必須愛他們。好的老師能塑造學生的靈魂,所以要教育學生,必須要熱愛學生。要愛自己所教的每一個學生,尊重自己所教的每一個學生,不管是優(yōu)秀的學生還是暫時落后的學生。這種愛必須是博愛的,不可以是偏愛,更不能有溺愛的成份在內。
二、要有過硬的基礎
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不了解一個字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檢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體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睆娬{的就是要修煉、磨礪,下苦功練習基本功。對于一名中學語文教師而言,基本功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能力的高低。在我看來,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除了上述以外,還應該大致包括如下幾點:
(一)流暢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是對一個中學語文教師在專業(yè)能力上的最低要求。流暢自不必言,試想一個語言表達不流暢的教師怎么可能與學生們進行良好的交流,又怎么可能與學生們進行良好的交流,又怎么可能將知識很好地傳授給學生呢?從表面上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似乎做到流暢就可以了,至于優(yōu)美好像純屬錦上添花之舉。實則不然,優(yōu)美的語言有其優(yōu)美的音節(jié)韻律及其形式上的美,這些都能增強語言的感染力,更容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另外,中學生是以一個以模仿為其學習途徑的階段,優(yōu)美的語言課可喚起他們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
(二)較強的寫作能力
這一點其實與前面一點有交叉部分。寫作能力其實就是表達能力之一種,只不過前一點指的是口頭表達能力,這里指的是書面表達能力。前一種能力的好處前文已述,今就寫作能力一項作些分析,行為示范。為人師表是對教師職業(yè)的終極要求,也是教師行為的一個綱領性準則。當初沈從文、朱自清都曾用師生同題作文的方式指導學生寫作,這種方式便于誘導學生寫“下水作文”,并且老師的文章可以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樣板。這樣不僅可以促使教師本身不斷地學習,同時也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情誼,更在無形之中啟示學生去學習模仿教材中的課文,并進而培養(yǎng)其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和興趣,從而使教材充分地發(fā)揮其功用,達到語文教育的目標。因為“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這些事不能憑空著手,都得有所憑借。憑借什么?這就是課本或選文,然后養(yǎng)成、培植、訓練的工作得以著手”。
(三)一話三字
首先要能說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普通話的推廣重任有很大一部分都落在了中小學語文教師的身上。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能和自己的學生之間進行無障礙交流,還要能讓學生說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這就是所謂的要讓學生“拿得出手,張得開口”。其次要有一手漂亮的粉筆字,鋼筆字和毛筆字。讓別人一眼看去就知道是語文教師,要讓字成為自己的臉面和招牌。其實,認真說來中學語文教師練成一手好字,其意義還不止于此,對于學生而言也有著很大的熏陶、帶動和引導作用。
(四)能將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起來
現(xiàn)在講學科滲透,文理交叉,一招鮮早已不能吃遍天了。將多個學科知識融合起來既能提高語文教師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又可以更好的服務態(tài)勢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即時可信的服務。更何況思維在達到一定的高度時是相通的,任何一個領域的知識都有可能用于語文教學之中去,如政治、歷史、地理甚至數(shù)學等。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做一個雜家,努力去使自己具備廣博的知識。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要注重培養(yǎng)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
三、要有科學的理念
(一)要有科學的教育理念
科學的不一定是最時髦的,古代也有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未過時,依然符合現(xiàn)代教育的規(guī)律。例如: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啟發(fā)式教學等等。由此可見科學的教育理念的形成需要有一個不斷積累、總結、繼承和揚棄的過程??傊敖虒W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是任何教學的首要的,最高的規(guī)律”。符合這個規(guī)律的就是科學的,不符合這個規(guī)律的就是不科學的。科學的教育理念都是優(yōu)秀的古代傳統(tǒng)與先進的現(xiàn)代思想相結合的有機合體。
(二)要有科學的教學理念
這一點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吸取教育學、心理學和課程論發(fā)展的最新成果,了解語文教學的新趨向,如針對閱讀教學的對話互動理念、個性化閱讀理念、整體把握的理念等。語文教師只有不斷“輸血”,更新觀念,才能更好地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逐步從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之權威轉向“平等的對話者”,由課程知識體系的灌輸者轉為平等對話者。對話是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關鍵詞,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改變長期以來“授受”的教學方式,領會對話教學理念的精髓,與學生在平等地位上以“文本為中介”展開的認識、情感、精神領域的多向交流,促使學生產(chǎn)生個性化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四、要有開闊的胸襟
古人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生在世就要不斷地學習,而生在這樣一個知識更新極快的時代更需要終身不斷地學習。作為一個新課改環(huán)境下的中學語文教師更要具備合作學習的意識,正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精”“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真正的學習,對于個人而言涉及人所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通過學習,我們重新創(chuàng)造自我;通過學習,我們能夠做到從未做到的事情,重新認識這個世界與我們的關系,以及擴展創(chuàng)造未來的能量”。通過與別的老師合作會使語文教學工作完成得更加完美。另外還要有能與學生合作的意識。新課改要求要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學生。怎么培養(yǎng)?老師通過與學生合作給他們一個范式讓他們去模仿豈不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也有利于和同學們之間增進交流,加深相互理解與感情以便于日常教學。語文很難教,它包羅萬象,既要教語文知識,又要考慮思想情感的教育和培養(yǎng),并且大多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不大。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囵B(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應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而情感交流,通過情誼引導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興趣又應是中學語文教師應該給予足夠重視的著力點。如布魯納所言:“教育過程很大程度上包括反思自己的思維從而以某種方式與自己所知道的區(qū)分開來的能力。這也是一個通過與環(huán)境、與他人、與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成自我感的方式?!?/p>
語文課程標準不僅強調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還注重方法與過程、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其基本理念主要表現(xiàn)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人文性和工具性,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它對中學語文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中學語文教師在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的同時還要能夠積極倡導并切實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和學習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朱士泉. 關于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的思考[J]. 教育科學研究,2001(1).
[2] 孫培青. 中國教育史(修訂版)[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 王守恒,査曉虎.教育學教程[M]. 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
[4] 李創(chuàng)新. 中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法[M]. 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5] 寧鴻彬. 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6] 祝新華. 語文能力發(fā)展心理學[M]. 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
[7] 楊成章,謝賢揚,李麗.語文創(chuàng)造教育學[M]. 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8] 倪文錦. 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 劉墨,歐陽芬.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 上海:開明出版社,2004.
[10] 巢宗祺,雷實,陸志平. 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