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的設計不僅僅受到技術、材料的影響,且設計的風格與其的地域性也有著明顯的聯(lián)系。地域性原則的影響是直接體現在人的思維上,其對建筑工程的風格、形態(tài)、立面的影響是在設計過程中潛移默化的,且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地域性的建筑設計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地域性;建筑設計;方法
1、建筑地域性的主要特點
1.1地理位置特點
不同地域的建筑設計受當地地形地貌環(huán)境的影響,設計者在設計建筑時要充分考到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環(huán)境等問題,讓自己的設計與當地的地理環(huán)境相適應,這樣其建筑設計才能符合當地特點,使之長遠佇立。我國海岸線綿長,水陸各方面發(fā)展迅速,地貌地形繁多,我國有平原、高原、盆地、山脈等;中東部地區(qū)以平原居多,而西部地區(qū)山脈林立。種種不同的地形地貌使得建筑設計者必須充分考慮這些問題,解決地理位置不同帶來的麻煩。
1.2氣候差異特點
不同的建筑要與不同的區(qū)域相適應。譬如說北方地區(qū)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交替明顯,因此當地建筑設計要非常注重防御寒冷、保暖等問題,墻體一般比較厚重,建筑的房屋設計較為平坦;而地處我國南部地區(qū)的南方地區(qū)比較潮濕,因此當地的建筑設計要非常注重濕熱問題,當地建筑設計一般具有防潮作用,建筑設計房屋一般比較陡峭;其次建筑設計還要充分考慮季節(jié)風向問題、光照強弱問題、雨水大小問題;不同地域的氣候和自然環(huán)境也不盡相同,南有熱帶雨林氣候,北有荒漠寒冷型的氣候,這些不盡相同的氣候特點鑄就了當地建筑設計的不同建筑風格,建筑設計也必須要與這些不可控因素相互糅合,方能體現當地別具一格的地域性氣候特點。
1.3綠化水化特點
建筑物設計者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當地綠化水化的特點,因為綠化水化對一個地區(qū)的形象非常重要。而南北方因其南北跨度問題使得南北降水量也大不相同,像南方降水量充沛,氣候濕潤、潮濕,水地面積較多,當地綠色植被種類繁多、數量較大;而在地處內陸的西北地區(qū),因其地處內陸,降水量較少,甚至有些時候需要靠南水北調等工程來救急,當地人們對于綠化水化一般不重視,其建筑設計風格也會與這種情況相適應。
2、地域性的建筑設計方法
2.1設計思想的地域性與現代化的融合
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并不是完全對立的,現代建筑的地域化和地域建筑的現代化有著共同的目標,殊途同歸,旨在于打造即具備國際品質又具備本土特色的現代建筑,通過對地域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解讀和提取,結合本地自然、社會條件,運用現代科技加以創(chuàng)新,跳出對文化形式的生搬硬套,深刻體會文化意境,通過建筑完成對文化的表達與傳承,用自己的語言去創(chuàng)造全新的地域性建筑。
2.2地域性建筑形態(tài)與功能的現代化表達
不同的氣候、地理、文化、歷史會形成不同的建筑藝術形象,現代化地域性建筑的創(chuàng)作關鍵就是要把傳統(tǒng)與現代結合起來,不是一味的復古,而是要打造含有傳統(tǒng)元素的新型建筑。以新疆為例,建筑風格受伊斯蘭教影響頗多,伊斯蘭建筑特色的圓拱、桃尖拱、彎窿頂、塔等元素在現代建筑中均有體現:新疆人大常委辦公樓的正立面就采用了彎窿頂、桃尖拱、圓拱的門窗,對傳統(tǒng)要素進行抽象、簡化,運用現代的建筑材料和技術凸顯建筑的時代感:新疆人民會堂的四角塔樓采用了邦克樓處理方法,做成空心出頭圓柱,并以小彎頂簡化封頂處理,既增加了內部空間可以安放設備管道,在外形上圓與方相互對比,增加了空間層次感,表現出了濃厚的地方韻味又不乏時代特色。
2.3地域性建筑空間設計的現代化表達
氣候是建筑設計的制約也是建設創(chuàng)作的源泉,新疆晝夜溫差大,降水少,日照足,蒸發(fā)量大,維吾爾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形式“阿以旺”,是一種帶有天窗的大廳,阿以旺廳的中部用高側窗采光、通風,其余房間均為小平天窗采光、通風,房屋用厚實的墻體作圍,冬季御寒夏季隔熱,阿以旺廳能夠滿足房屋采光、通風、防風沙的需要,這一建筑形式完全符合當地氣候條件,一直沿用至今,例如新疆大學圖書館的阿以旺,頂部覆蓋透光天棚形成天然采光,四周環(huán)以雙聯(lián)拱廊解決水平交通,既滿足了使用功能又體現了精神傳承。
2.4建筑材料地域性的表達
建筑形成的基礎是建筑材料,其也受到了建筑工程的地域性原則的影響。隨著我國各地域建筑長時間的發(fā)展,在建筑過程中,各地都或多或少的采用了具有地域性特點的建筑材料,有些地域性建筑材料的運用不但完美的保持了其原有的建筑特性,并且還經受住了其建筑地域的環(huán)境的考驗。在這方面,我們值得參考陜西地區(qū)的建筑材料的運用特點。西安是歷史上聞名的古都,因此在現在的建筑工程設計過程中,要明顯的考慮到其城市的文化底蘊以及歷史沉淀。在西安,為了滿足復古建筑設計的要求以及追求古樸、大氣、寧靜的文化底蘊,在建筑材料的采用上,這里的建筑工程設計選用了青灰色磚、金屬和玻璃三種材料,并使三者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利用現代的建筑材料完美的體現出了傳統(tǒng)建筑之美。在傳統(tǒng)建筑中,瓦片得到了大量的應用,我國對于瓦片的使用,追求的就是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相呼應;在現在的建筑工程設計中,瓦片被應用到了漏窗的設計中去,使得瓦片的曲線特點得到了完美的利用,并且與地面的水波相呼應。
在當前鋼筋混凝土材料大范圍利用的大環(huán)境下,鋼筋混凝土房梁開始逐漸的取代木結構房梁,雖然這種改變使得建筑安全系數得到了提高,但是卻使建筑形式變得更加生硬,很多建筑工程項目都丟失了其地域特色。從國際建筑材料運用技術上來看,鋼筋混凝土材料得到了大范圍地開發(fā)利用,是由于鋼筋混凝土的塑性能力強并且結構穩(wěn)定性高,在建筑工程設計中可以開發(fā)出更多不同形式的建筑。例如:日本的清水混凝土的應用使得混凝土的色澤、質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并且在設計過程中,把混凝土結構墻體通過合理的設計,使其具備了溫暖及感性的特點,展示出現代材料與結構的結合也能達到建筑的地域性特點。
結語:
在建筑設計中,既要吸收利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又要反映出時代的精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也在不斷演進,建筑創(chuàng)作要以地域自然特征與文化背景為依據,堅持傳承與創(chuàng)新,才能走出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