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根形態(tài)、重量、材質(zhì)完全一樣的小棍,在手指的靈活動作下完成挑,撥,夾,拌等動作,將珍饈美味送進(jìn)人們口中,這就是被西方人稱為“奇妙的魔棍”的筷子。據(jù)統(tǒng)計(jì),世界上大約有18億以上人口使用筷子,涵蓋中國、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餐具,上至八句老翁,下至幾歲孩童,都會使用筷子。莫小看這不起眼的小棍子,它早已將諸多中華文化因子包蘊(yùn)其中。名稱流變
關(guān)于筷子的起源,在中國民間傳說中有許多版本:諸如神鳥為幫助姜子牙免受惡妻毒害,指點(diǎn)他用竹枝進(jìn)食:妲己為討紂王歡心用玉簪夾取食物等,但都沒有歷史依據(jù)。相傳,大禹治水時為節(jié)約時間,用樹枝撈取燙食,這一傳說雖非正史,但卻符合人類的生活發(fā)展規(guī)律??曜悠鹪从诤螘r,學(xué)界爭論不一。有人認(rèn)為,在原始社會末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木筷、竹筷,到了夏商,人們開始使用玉筷、牙筷,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金屬筷。唐代以后,貴族及富庶之家常使用銀筷?!般y筷試毒”(即將銀筷放入有毒的飯萊中,銀筷會變黑)縱然是傳說,但銀離子確有殺菌滅毒作用,有益于人體健康。
校將一根棒彎成兩根,如同鳥嘴形狀的鉗子,再對折,這是筷子最初的雛形。先秦時期,筷子稱“?!被颉靶Α?。按《禮記》所載,“羹之有菜者用?!?,即用挾從滾燙的羹中取出菜、肉。最初,人們一般選用樹枝或動物角骨,之后發(fā)現(xiàn)竹枝輕便、光滑,且易于使用,因而將之作為“挾”的首選。西周時期重禮制,主食在左,羹在右,吃飯、喝粥時用“匕”,食羹時用“挾”,可見,餐具使用的習(xí)慣性禮儀在此時已經(jīng)形成。
箸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中,已有“箸”這一稱呼,但魏晉時期多用“筋”?!妒勒f新語》載,“王藍(lán)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筋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王藍(lán)田用筷子夾不到雞蛋,氣急敗壞,將其扔在地上,不可謂不性急。唐以后,“箸”的使用漸多,僅李白詩作中就多次出現(xiàn),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玉箸落春鏡,坐愁湖陽水”,“為君下箸一餐飽,醉著金鞍上馬歸”等。在古代,“玉柱”、“提策”、“齊肩大士”等亦成為筷子的美稱。
筷有人認(rèn)為,“箸”的廣泛使用是從明代開始的,因其時稻米已廣泛種植?!翱曜印币辉~的出現(xiàn),也在明代。按陸榮《菽園雜記》所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幡布為抹布?!眳堑卮壹芍M“箸”與“住”、“蛀”同音,漁民最怕船?!白 睕]有生意,或船“蛀”漏水無法捕魚。按照慣常做法,遇到避諱者,一般取同義詞取代,將“住”改為“快”則是取其反義——行船迅速。因“快”不含有“箸”的意義,造字者便在其上加了竹字頭。大約因?yàn)槭敲耖g造字,清代的《康熙字典》只收錄了“箸”,沒有收錄“筷”,但“筷子”一詞已在民間流傳開來。《紅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中,三次稱“箸”,兩次叫“筋”,四次直呼“筷子”。
從“箸”到“筷”的演變,反映了國人趨吉避兇的心理。因“快”原本含有愉快、舒暢的意義,“筷子”便有祈福、求吉的寓意,成為民俗中的吉祥物,常在各地婚慶、節(jié)日中出現(xiàn)。比如,過去蘇北一帶鬧新房時,將十雙紅筷子穿進(jìn)窗戶,寓意十全十美。賓客則到洞房高唱“筷子筷子,快快生子”的《穿筷歌》。土家族新娘出嫁,跨出門檻后,要將兩把筷子使勁撒出去,取“快生貴子”的吉祥意義。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婚慶中還有筷子舞:舞者右手握一把筷子,敲打手、肩、腰、腿等部位,聲音清脆,節(jié)奏鮮明,肢體靈活翻繞聳動,令人愉悅、興奮。
“箸”與文化
用箸禮儀中國人崇尚禮制,餐具作為重要的禮器,其使用有一套完整、獨(dú)特的禮法。在古代,筷子的使用有許多禁忌。宴請別人時,要請客人中年紀(jì)最大的人首先動筷子;如果是家宴,一般由家中長者動第一筷;如果是官宴,第一個動筷者官位最高。在整個用餐過程中,使用長短不一的筷子會被視作“三長兩短”:將筷子橫叉在飯碗中就成了“當(dāng)眾上香”;掉了筷子,則是“落地驚神”,這些都被視為不吉之兆。在吃飯時發(fā)出聲響、夾菜時湯汁落在盤外、用筷子亂撥食物、將筷子交叉放在桌上、敲擊盤碗等,則是缺少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中國人的宴席一定要有“魚”,象征著年年有余。如果主人或者最尊貴的客人不動魚,別人是不可以吃的,正所謂的“一箸定乾坤,二箸開阡陌”。魚頭和魚尾要最后吃,象征善始善終。
變與不變筷子用材多樣,竹、木材、獸骨(角)、玉石、金屬等皆可;筷子的雕飾多種多樣,線紋、渦紋最為常見:長不盈尺的筷子上甚至可以題詩刻聯(lián),烙印繪畫,做鑲嵌與雕鏤。但無論使用什么材料,做什么雕飾,筷子終究是兩根長而直的小棍。因筷子外觀豎直、使用時要協(xié)調(diào)一致,中國人便賦予其正直,堅(jiān)韌,樸實(shí),長久,和諧等文化屬性,因而筷子可以饋贈、寄情、歌詠、收藏等,不過,其本質(zhì)屬性依舊是作為餐具使用。千變?nèi)f變,本質(zhì)不變。
陰陽與乾坤小小筷子,大有乾坤。人們夾萊時,兩根筷子一根主動,一根配合,主動的一根為陽,配合的一根為陰,此為太極兩儀。主動的可轉(zhuǎn)為配合,配合的可轉(zhuǎn)為主動,此為陰陽的互動、轉(zhuǎn)化,但兩者缺一不可??曜右活^方,一頭圓,此為乾坤。古人講“天圓地方”,圓者是乾,方者為地,拿筷子時一定是圓頭在下,方頭在上,坤上乾下,這是“地天泰”,有和順暢達(dá)的祥之意。如果反過來,就成了“天地否”,象征著閉塞不通。拿筷子如果顛倒乾坤,會貽笑大方。
天地人筷子怎么拿也大有講究:拇指、食指在上,中指在中,無名指、小指在下。殊不知,這其中有竟“天地人”的寓意:夾菜時,五指中食指為要,但拇指卻壓在其上約束它。食指巧而拇指笨,食指象征高位重權(quán)之帝王天子,監(jiān)管它的拇指可解釋成民心、法律、天道等等,此二者是“天”。無名指、小指較弱,為“地”:其位在下,無職無權(quán),需互相依靠,彼此扶持。中指最長,象征著作為萬物靈長的“人”。為人上有天威,下有民怨;上有高堂,下有妻小。千難萬難做人最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筷子的屬性和功用中,我們不難看到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注重德治,強(qiáng)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等內(nèi)涵??曜游幕申懙剞r(nóng)業(yè)文明催生而出,它不同于山地沙漠文化圈中的以手抓食,以及海洋商業(yè)文化圈中的使用刀叉。商周之前,中國人也習(xí)慣于以手抓食,今天的中國臺灣高山族,新疆維吾爾族以及東南亞、西亞、非洲等地區(qū)還保留有這一習(xí)慣。西方人使用刀叉,采用分餐制,而中國人則使用筷子,采用合餐制。將這種差異抽象化,我們可以理解為西方人強(qiáng)調(diào)科學(xué)精神,宣揚(yáng)個體意識,注重分析思維;中國人則更多地表現(xiàn)強(qiáng)調(diào)以和為貴的人文精神和群體意識,偏重于綜合思維。
史海“箸”事
在史籍以及民間傳說中,有許多與筷子有關(guān)的故事,現(xiàn)僅列舉一二。
紂王在中國歷史中是暴君的代名詞。一日,箕子見紂王使用了用象牙做的筷子,便預(yù)見紂王的奢侈生活將以此為開端,亡國之禍不遠(yuǎn)。此即“象箸之憂”,在《韓非子》《史記》《淮南子》《論衡》等文獻(xiàn)中皆有記載。與之相關(guān)的傳說是,紂王得了象箸,令庖人做熊掌。但連日暴雨狂風(fēng)致使宮殿坍塌,膳房里滿是濁水,紂王因熊掌不熟而怒殺庖人。其實(shí),象箸在殷商時期并不是什么舉世稀有之物:河南又稱“豫”,豫州即是象州,據(jù)考證,殷商時河南氣候尚暖,大象并不十分罕見。不過,象箸確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直到明代,還有民歌這樣唱到:“帝王盛宴金滿堂,象箸一動銀千兩。貧民破碗舀清湯,竹筷難撈幾粒糧”。
秦末楚漢相爭時,謀士酈食其建議劉邦分封戰(zhàn)國時六國的后代,讓他們感恩戴德,以便“南向稱霸”。劉邦聞言大喜,張良卻堅(jiān)決表示反對。他隨手抓過劉邦食案上的一把筷子,連比帶劃,每陳述一條此計(jì)不可行的原因,就在案上放一根筷子。最終,劉邦看到食案上擺滿八根筷子大驚失色,輟食吐哺,打消了這個念頭。這便是“借箸代籌”的典故。“張良借箸”的故事被人廣為傳頌,直到明代,李贄還贊嘆此事為“快論”。
“劉備失箸”是《三國演義》中的精彩一筆。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劉備為掩飾自己的抱負(fù),借響雷之機(jī)佯裝害怕,筷子從手中掉落,表明自己胸?zé)o大志。劉備借筷子打消了曹操對自己的戒心,而明代的唐肅卻因筷子而遭飛來橫禍。徐禎卿《翦勝野聞》里說,才子唐肅被朱元璋召見并共同用膳,餐后,唐肅拱箸致恭為禮,朱元璋認(rèn)為將民間俗禮用在天子面前是大不敬之罪,將其謫戍濠州。伴君如伴虎,乃至于此。
西漢時期有位大力士,虎背熊腰,臂力過人,每天吃兩三斤重的鐵筷子。六朝詩人柳惲醞釀詩作時,以筆敲琴,門客以箸和之,柳氏大為驚訝,制為雅音。明末湘西苗族有位“筷子王”,以一雙兩尺長的鐵筷子為武器,輕功能將蚊蟲挾了又放,放了又挾,硬功可將敵人一筷致命。清代的云南武定,有位烙畫藝人武恬,能在小小的筷子上烙畫唐代閻立本的《凌煙閣功臣圖》《瀛州十八學(xué)士圖》,所繪人物栩栩如生、須眉衣飾清晰可辨,技藝號稱天下無雙……中國人一日三餐離不開筷子,和筷子相關(guān)的奇人軼事數(shù)不勝數(shù),“筷子文化”亦源遠(yuǎn)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