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上世紀20年代末,默默無聞的托馬斯·沃爾夫懷揣文學夢來到紐約,他冗長的自傳體小說被曾一手發(fā)掘過菲茲杰拉德、海明威等作家的文學編輯麥克斯·帕金斯看中。帕金斯大刀闊斧地為沃爾夫刪減文章篇幅,最后該書出版時大獲成功,沃爾夫也成為了文學界新星,而這本書正是他流傳后世的著名小說《天使,望故鄉(xiāng)》。 在此之后,帕金斯和沃爾夫更加緊密地合作,但他們的親近引起了沃爾夫女友艾琳的嫉妒。在沃爾夫第二本小說即將面世之時,三人之間關系卻愈發(fā)微妙。一邊是發(fā)掘自己的伯樂;另一邊是相處多年的女友,沃爾夫?qū)⑷绾尉駬瘛?/p>
每一匹寂寞奔跑的千里馬,其實都在等待改變命運的伯樂,而真正讓桀驁不馴的天才們折服的,只有那些能網(wǎng)羅天才的捕手。
電影《天才捕手》講述了圖書編輯帕金斯發(fā)掘出版托馬斯?沃爾夫作品的過程。托馬斯?沃爾夫是美國20世紀著名文學作家,與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一起開創(chuàng)了美國新一代文學浪潮。然而,他的文學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沃爾夫的處女作《天使,望故鄉(xiāng)》幾乎被所有的出版社退稿后,才被送到了帕金斯眼前。
帕金斯敏感地發(fā)現(xiàn)作品中顯示出作者的非凡天分,他力排眾議出版了這部作品。結(jié)果又一次印證了他的眼光,人們被這部作品深深迷住,《天使,望故鄉(xiāng)》剛面世便一售而空。
帕金斯是美國斯克里布納出版公司的一名圖書編輯,他被譽為20世紀美國最優(yōu)秀的圖書編輯之一,一手挖掘出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馬斯?沃爾夫這幾位文學巨匠,讓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閃耀在文學史的天空中。
與其他追逐成功作家的編輯不同,帕金斯熱愛出版那些擁有非凡天賦、卻又籍籍無名作者的作品。
菲茨杰拉德在遇到他之前,處女作《浪漫的自私主義者》已被其他出版社退稿多次,帕金斯看到了這份手稿,寫信鼓勵菲茨杰拉德好好修改這部作品,他愿意出版。最后在帕金斯的協(xié)助下,改名為《人間天堂》后,這部作品終于面世,并大獲成功。菲茨杰拉德也從此走上了真正的文學作家之路,留下了無數(shù)傳世之作。
電影中,沃爾夫因為第一部作品的成功,承受了巨大壓力,他馬不停蹄地創(chuàng)作了第二部作品《時間與河流》,這位作家每天能寫一萬字,最后導致書稿足足有8000多頁,裝了幾大箱被送到帕金斯面前。就這樣,圖書編輯與天才作家開始了長達兩年的艱苦修改工作,在此過程中,兩人形成了亦師亦友的關系。
最后這部作品出版時,沃爾夫在扉頁上寫道:將這本書獻給帕金斯,感謝他的艱苦工作,從而使這本書面世。一開始,帕金斯拒絕了這個提議,編輯不應該留名,帕金斯這樣告訴沃爾夫:其實,帕金斯才是發(fā)現(xiàn)天才的天才。人們看到一部又一部的傳世之作問世,認識了一個又一個的文學巨匠,然而對站在他們背后的圖書編輯卻幾乎一無所知。
電影中,帕金斯站在他狹小的辦公室望向窗外,光線昏暗的桌上放著書本和正在修改的手稿,而窗外陽光耀眼,讓人不可直視。
這大概就是天才作家與圖書編輯的關系,不可直視的光芒與投射在作品后面形成的陰影。帕金斯在逼仄的辦公室中一字一字地修改潤色,一聲一聲地敲擊打印,嘔心瀝血出來的作品流芳百世,而編輯的名字卻隱于油墨與紙張之中。
帕金斯的心血沒有白費,沃爾夫第二部作品也獲得巨大成功,他開始驕傲狂妄,嘲笑菲茨杰拉德再也寫不出一個字,不屑于帕金斯節(jié)制的清教徒的生活,他認為生活應該是激情迸發(fā)、毫無保留的。
帕金斯告訴他:生活有很多種,養(yǎng)育家庭、勤奮工作也是生活。
帕金斯不打算成為作家,因為他知道文字從來是魔道。菲茨杰拉德成名后揮霍無度,在遭受妻子生病等打擊后貧困交加,再也寫不出優(yōu)秀作品;海明威因為寫不出具有力量的文字,最后飲彈自盡。而托馬斯?沃爾夫每天寫作15個小時,一天只吃一頓飯,結(jié)局卻是英年早逝,《時間與河流》成了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帕金斯不僅有著卓越的眼光和編輯才能,更是一個非常體貼和禮貌的紳士,但凡和他合作的作家,他都待之以誠,即使是在菲茨杰拉德凄涼的后半生,他也一直支持和幫助著這個落魄作家,沃爾夫在臨死前也終于看清這一點。
影片在細節(jié)上刻畫了一個非常立體的帕金斯,除了將不少的時間分配在他和女兒們的互動上,其中一個細節(jié)也非常觸動人。當妮可?基德曼扮演的艾琳在出版社電梯口失魂落魄地等待著不會尾隨出來的沃爾夫時,帕金斯驟然意識到工作的過度沉迷正在破壞著自己的家庭,而他看到過太多的所謂大文豪最終慘淡的孤獨收場,從而將生活重心慢慢移往自己的妻子和五個女兒身上。
相比與他合作過的處于鎂光燈下的“天才”小說家們,帕金斯獲得了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成功。他喜歡文字,但是他認為只要能站在那些閃耀名字的背后就好,世人不必認識他。他一生讀了許多動人心魄的文字,但死后墓志銘上也只能寫道:帕金斯,紐約圖書編輯。
這部影片勝在溫婉綿長,宛如一杯捧在手心熱氣裊裊的卡布奇諾。但在另一些人眼中不免被評價為中規(guī)中矩,流于平庸。這確實是一部不太像美國電影的電影,因為它不那么起承轉(zhuǎn)合、一波三折,有驚心動魄的場面和偉大的英雄人物,反而有點英劇式的含蓄和厚重。沃爾夫與帕金斯、艾琳的三人行,在愛情和夢想之間的抉擇,在理性與猜疑之間的徘徊,雖然不是那么激烈與富有戲劇性,但卻絲絲入扣引人入勝。而同時,沃爾夫的文如泉涌、下筆如有神和菲茨杰拉德的才思枯竭、難以為繼構(gòu)成鮮明對比,不由讓人感嘆才華作為易耗品的可貴與脆弱。
這樣一部被不少人認為并無太多看點的電影實際上想表達的正是圖書編輯本來就是平凡瑣碎的工作,但其實在這瑣碎之中,藏著生活的哲理:并不是只有傳奇與閃耀才是偉大的人生,發(fā)掘者和守護者同樣令人尊敬。
圖書編輯帕金斯,是那個從河流中撿起粗糙原石,耗費心血將它打磨出玉石的人。在面對天馬行空的靈感時,他揮舞獵網(wǎng),為作品帶來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和控制,而面對自卑絕望的低潮時,他促膝談心,為作者點燃靈感之火。
電影的最后,得了腦瘤的沃爾夫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他寫了最后一封信給帕金斯:我們的友誼,從來沒有變過。
茨威格曾經(jīng)說過,那些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偉大,都是因為“到不朽的事業(yè)中尋求庇護”。沃爾夫與帕金斯兩人遠不止惺惺相惜這樣簡單。兩個人在失意與詩意的生活中相互拯救,在偉大的文字中共同尋求不朽。這也是在結(jié)尾,當沃爾夫離開之后,帕金斯第一次脫下帽子的真正涵義:斯人已逝,再沒有人能夠拯救他并被他拯救。那些偉大的文字和曾經(jīng)偉大的生活就此結(jié)束了。
有光一定有影,文學的世界才能足夠立體。電影中的帕金斯們,是文學世界真正的支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