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
桌子山巖畫位于內蒙古烏海市境內,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桌子山山脈主體呈南北走向,長約75公里,東與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接壤,西距穿越市區(qū)的黃河約2公里。桌子山山勢雄偉,主峰海拔高度2149.4米,峰巒疊起,巍峨壯觀,因其主峰山頂較平坦,遠眺貌似桌子狀,故得此名。桌子山“V”字形溝谷發(fā)育,切割深度多為150~250米,其毛爾溝、蘇白音溝等大溝谷的谷底較平坦。在桌子山脈諸多山溝的懸崖峭壁和溝畔石巖磐石上,殘存著大量古代巖畫,巖畫學者梁振華先生將這一古代文化遺址定名為“桌子山巖畫”。
桌子山巖畫的發(fā)現、考察和研究,始于1973年,首先被發(fā)現的為召燒溝巖畫,考古學家蓋山林先生來到召燒溝,揭開了桌子山巖畫考察研究工作的序幕。蓋先生在烏海進行了數月的考古研究,記錄、拍攝、拓描了大量的巖畫,先后考察了召燒溝、毛爾溝、蘇白音溝、蘇白音后溝等處巖畫,并將考察研究成果發(fā)表于《陰山巖畫》一書中之《烏海市桌子山附近的巖畫》。1989年8月,在文物普查中發(fā)現了苦菜溝巖畫,后又發(fā)現了雀兒溝巖畫,并做了拍攝、拓描、記錄等工作。
桌子山巖畫群主要分布在6個較為集中的地區(qū),即召燒溝、苦菜溝、毛爾溝、蘇白音溝、蘇白音后溝、雀兒溝。桌子山巖畫6處巖畫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為山地緩坡巖畫,即召燒溝巖畫;第二種類型為懸崖峭壁巖畫,即苦菜溝、毛爾溝、蘇白音溝、蘇白音后溝、雀兒溝巖畫。其中,巖畫為磨劃的陰紋,以召燒溝巖畫最為著名。此為山地緩坡巖畫,該處巖畫位于烏海市市區(qū)東南15公里處的召燒溝西口南坡上,屬桌子山——賀蘭山皺褶帶,是賀蘭山北部的余脈。這里植被稀疏,一片荒涼景象。其地質構造為奧陶紀灰色石灰?guī)r,也有少數屬寒武紀頁巖和泥質頁巖,石灰?guī)r的硬度為7度。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遺跡。
1986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將這處巖畫公布為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處巖畫磨刻在約為30度的緩坡上,巖畫集中磨刻在約650平方米的石灰?guī)r磐石上,被雨水沖刷形成的小溝割裂為三部分,零星巖畫分布在約400×400米的范圍內。
大多數為神靈像,還有動物和太陽圖案等,現已發(fā)掘出可辨認圖形十幅。畫面磨刻在較為平緩的石灰?guī)r坡面上,大多為神態(tài)各異的人面像、太陽神圖案。其余巖畫多是動物圖形和騎馬人圖形,反映的內容有祭祀、行獵,遷徙等場面,對研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審美觀念等意識形態(tài),具有重要意義。
據考證,桌子山巖畫是新石器時代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藝術,是史前文明,它古樸生動的畫面集中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神靈崇拜、天體崇拜、動物崇拜等原始宗教儀式,對研究古代游牧文化史、社會形態(tài)和原始宗教信仰,探索人類文明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特別是人面像巖畫,是世界巖畫寶庫中的瑰寶,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如今正在成為烏海市文化旅游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