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龍
摘要:2013年、2014年,學校對三至六年級進行了“跟進式學生學習狀況調查”,得到大量有效數據,客觀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質量。我們嘗試將基于數據的實證方法運用于學校管理,教師與教學管理者利用大數據,精確診斷并精準改進教育教學行為,使學校管理從經驗判斷,走向基于事實與數據分析的改進。
關鍵詞:精細診斷;精準改進;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2B-0029-04
2013年底與2014年底,我校對三至六年級學生進行了兩次學生學習狀況調查。得到大量的基礎數據。我們認為這些大數據可以運用到學校教育教學各方面的管理之中,于是嘗試把基于數據的實證方法運用于管理,讓“精細診斷”與“精準改進”成為改進工作的兩個輪子。
這次調查的特點是:
1.調查問卷維度多。調查問卷的范圍涵蓋了學生家庭背景、學生社會經濟背景、學生學習動力指數、學生學業(yè)負擔指數、師生關系指數、教師教學方式指數、教學與學生學業(yè)成績的關系指數以及上述各項指標的跨年度進步指數。調查問卷的維度豐富,能夠有效保證調查問卷的信度和效度。
2.問卷調查的人數多。2013年度調查3-6年級共計44個班級,1791名學生,占本校3-6年級學生比例的95%以上;2014年度調查3-6年級共45個班級,1856名學生,占本校3-6 年級學生比例高達95.3%。兩次調研人數較多,數據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3.得到的有效數據多。調查問卷共計109道題,每道題共分5級指標,每個學生的數據均被采集,每年原始數據達98萬條之多,兩年數據達196萬多條。龐大的數據被歸類、整理處理,每個任課老師、班級、年級、學生的情況均被生成各組數據,進行數據分析,使學校能清晰地了解任教學科、任教班級、年級及學校的情況。
教育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事業(yè),每個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都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改進是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問卷調查之前,學校就確定了一個原則,數據只用作老師自我診斷分析,不作為評鑒教師的手段,各級部門不以數據評價或評定教師,這樣的數據只作用于教師個人教學“體檢報告”,從而降低教師的緊張與焦慮感。學校要求教師個人認真分析閱讀個人數據報告;團隊管理者閱讀團隊報告,分別對數據報告進行分析,找出值得改進的一點,撰寫改進行動計劃。學校在校園內網開設“教育新時空”網絡平臺,供教師上傳改進計劃。大家人人上傳改進計劃,相互交流、跟帖、點評,一方面形成了教育診斷、改進的氛圍,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教師深度思考。
一、數據分析,精確診斷教學問題
數據是原材料,它只是描述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不直接提供判斷或解釋行動。但是大樣本群體的認知與感覺的投射,有較大的信度與效度,大數據編織了巨大的診斷之網,客觀且直觀地反映了學生在校生活質量。盡管學生評價教學相對于其他評價教學的方式(如領導評價、同事或專家評價、教師自評)而言,能夠達到較好的信度、效度和區(qū)分度等心理測量學的要求,但學生評價教學不是單純受教師教學效果的影響,還受到了一些背景因素的影響?!霸谛碌脑u價系統(tǒng)中,應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診斷和反思,注重學生的意見和家長的反饋信息,通過多方力量評價,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改進教學行為的信息,進而不斷提高教學水平”[1]。我們對數據進行了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找出其中關系,賦予數據以某種意義和關聯(lián)。
1.教師個人對照數據自我分析。教師是教學的關鍵。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持續(xù)推進,教師面臨越來越高的挑戰(zhàn)。因此,尋求積極有效的途徑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專業(yè)發(fā)展成為教師工作、學習中的重要課題。教師評價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為教師提供了審視教學、獲得發(fā)展的機會,近年來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焦點。教師首先通過閱讀自己的數據,分析自己教學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育特征,尤其透過兩年數據的變化(有的老師兩年是同一個班,有的老師是兩個不同的班級),總結自己教育教學過程中偶然中的必然因素。其次是閱讀本班其他學科教師的數據,通過對比分析,找出同一個班級、面對相同學生,教育教學發(fā)生數據差異的背后原因。透過“看別人”,更好地認識自己。再次是教師通過閱讀同一年級同一學科組的數據,橫向比較,哪些是學科共性特征,哪些是自己獨有的特點。通過這樣全方位、多角度、科學客觀地看清自己教育數據背后的特點。
2.管理團隊對照數據進行分析。這里的團隊指的是同一個班級任教學科的教師團隊、年級組管理團隊、學科備課組團隊、學科教研組這些團隊,各級團隊管理者通過將數據橫向與其它組比較,縱向跨年度比較,分析共性問題,找出本組個性化的特點,在差異中找出值得改進的可能性。管理團隊的評價也是一種同行評價,“同行評價能夠深入教師的教學過程,因而學科同行的評價意見可以讓被評價的教師更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從而明確努力的方向”[2]。
3.學校管理層對跨年數據進行分析。大量的數據,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對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面評價,教導處管理人員特別關注數據中的“非常態(tài)數據”,發(fā)現(xiàn)教師不同特征,鼓勵教師固化優(yōu)勢,改進問題;發(fā)掘學校教育的優(yōu)劣勢,找到教育改革的生長點,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舉措提供數據分析的基礎。
二、數據運用,精準改進教育行為
1.基于數據,教師改進個人行為
作為教學的受者,學生理應是教師評價的重要評價主體。學生評價是評判教學效果的有效指標,為監(jiān)控教學質量及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有效的參考數據。學生評價反饋有助于教師積極主動地反思自身教學方法的優(yōu)劣,從而有意識地改進教學實踐以提高教學質量,真正實現(xiàn)有效教學?!巴瑫r,學生評價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這使得教師可以清晰地了解學生對教學的期望與要求,并依此明確努力的方向不斷提升自己、獲得成長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盵3]
問卷內容和數據為教師自我診斷與反思提供了一定參照標準,使教師能夠理解學生所學,確定他們的成就、個性和差異,可以運用評價來塑造和豐富課程、進行互動和提供幫助,進而確定學生接下來能夠學習什么,如何對他們的學習提供支持和拓展。教師個人行為的改進,數據分析是基礎,數據出來后,學校將與教師本人相關聯(lián)的數據,分別發(fā)給老師個人,教師得到的只是自己的個人數據,團隊管理者得到的是團隊整體數據,學校要求老師認真閱讀數據,在基于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制訂適切的行為改進計劃。
一位美術老師在自己的分析與改進計劃中寫道:沒有調查之前,我們都一直信心滿滿地認為,學生應該是很喜歡這樣愉悅身心的學科的。調查數據顯示,美術竟然是學生不喜歡的學科之一。面對調查結果,我驚訝和失落,情緒過后,平靜地進行反思,分析學生不喜歡的原因并與同學科老師共商改進的有效措施。學生不喜歡美術學科的原因:一是美術學科有其學科的特殊性,無論是平面造型的繪畫,還是立體造型的陶藝,都有一定的技能要求。由于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眼高手低,天馬行空的想象,要想表達出來,有一定的難度。二是美術課只有短短的35分鐘,前15分鐘包括欣賞、講述、示范、互動等環(huán)節(jié),留給學生創(chuàng)作的時間只有20分鐘,而20分鐘是無法完整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每當學生的創(chuàng)作漸入佳境,情緒最飽滿、思維最高潮的時候,下課的鈴聲,卻將他們創(chuàng)作的熱情打斷了,完不成完整的作品。三是教師用同一尺度衡量學生的作業(yè),讓一部分學生失去繪畫的信心,由于總得不到A+而失落被動。長久下來,內心積壓的不滿意情緒就會影響參與學習的興趣。四是老師個人的語言過于嚴肅,不夠活潑,讓學生不能親近。在分析的基礎上,他們提出幾點改進意見:一是請學校排課時,安排美術兩節(jié)連上;二是教學內容安排,適度加強表現(xiàn)方法的教學,提高美術基本技能;三是課堂加強展示,將學生作品盡可能在黑板上展出;四是落實美術學科的多元評價,以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
有位六年級教師,接手的班級學生的紀律較差,特別是男生不守紀律的較多,各學科任教教師反映該班級上課難管理,成績較平行班有差距。班主任老師反復閱讀本班調查報告,發(fā)現(xiàn)許多大數據與平行班差異不大,但是幾組男女生的對比數據引起了關注。由此,引發(fā)了她對進入高年級即青春期男女生發(fā)展差異的思考。
1)本班男生睡眠時間短于女生,表現(xiàn)為晚睡早起。54%男生6點半以前起,而女生的比例為31%。
2)男生對學歷的期望值遠高于女生。71%的男生希望得到研究生以上的學歷,而女生只占38%。
3)男生周末用于看課外書的時間也高于女生,87%在1小時以上,而女生只占57%。
4)周末看電視的時間38%的女生不看,而幾乎所有男生都看,少于或多于1小時。
5)從學習壓力狀況看,63%的男生在作業(yè)量上覺得壓力比較大,女生只有44%,年級平均值40%。
6)對于檢測結果好壞,79%的男生表示有時甚至更多,而女生69%如此。綜合幾項壓力數據,男生高于女生。
…………
基于以上的分析,該老師在改進計劃中提出:一是要關注男生的業(yè)余時間規(guī)劃,增加業(yè)余生活指導;二是開展青春期引導教學。如科學課開設“悄悄的變化”,班隊課開展“青春期如何交友”“青春期如何面對電子產品”“紙質書與電子書的優(yōu)劣”等辯論會。三是加強理想教育,引導學生學會將大理想分解成適切的小目標,逐步實現(xiàn),感受成功。四是教師分工對班級男同學進行交友活動,每個月教師與交友學生進行聊天,了解思想動態(tài),進行合理引導。
教師的分析細致而有據,改進方法也有針對性。一年時間,該班有明顯進步,學生情緒逐漸穩(wěn)定,學習熱情被極大地調動,最后以較優(yōu)秀成績升入中學。
2.基于數據,教研組改進教學策略
五年級數學學科2013年調查報告中顯示,學生不喜歡學科中選數學的占34%,遠高于其余的學科。數據出來后,數學組老師分析原因:首先,每天一節(jié)數學課,課時緊、任務重,老師只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缺少對學生情感的關懷和思想上的溝通;其次,數學內容教得難,教師在完成正常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往往會拓展一些有難度的內容,同樣測試時會將難度系數有所提升,導致部分學生學習挫敗感強,最終對數學失去信心。在這樣分析的基礎上,數學組除了要求教師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外,還制定改進策略,進行分層教學。課堂上適度降低教學難度,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開設數學興趣班;作業(yè)分層布置,必做與選做,測試也進行分層;課堂教學加強學生展示、交流機會,讓課堂“教”變?yōu)閷W生“學”的展示。一年的努力,該年級在2014年度的調查中,學生不喜歡的學科,選數學的占20%,數據回落了14%,已是常態(tài)數據。
這樣基于數據分析的教學改進,用于每個學科每個教研組,從數據分析中,教研組找到了本學科精準改進的方向與空間,師生關系、教學質量等均呈現(xiàn)上升之態(tài)。
3.基于數據,學校轉變管理方式
大數據反映出大規(guī)律。規(guī)律的總結,讓學校的管理方式轉型找到了新依據。如教導處管理人員在閱讀數據中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壓力值這一組數據跨年度比較呈“非常態(tài)”,2014年度與2013年度相比較,三年級學生的學習壓力在減小,四、五、六年級學生的學習壓力在增加(壓力值測算主要由“作業(yè)量、作業(yè)的難易程度、考試的次數、公布成績的感受及擔心考試考不好的程度”5個問題來表征)。為解決該問題,教導處在充分調研后,進行了系列以減負增效為目的的教育改革。
作業(yè)改革。廢除各類練習冊,改為本校教師根據學情精心編撰的校本作業(yè),校本作業(yè)進行作業(yè)量、作業(yè)難度的控制。以語文學科為例:語文作業(yè)以兩課為單位設計一份“自學導練單”、一份“課后練習單”,每份練習單16K紙大小,練習時間平均不超過30分鐘。語文教學進度一周大約2至3課,一周練習所用時間大約在1.5小時,將節(jié)省下的練習時間,用于補充整本書的閱讀。數學、英語每天的練習16K紙一面,確保每天作業(yè)總量控制在1小時以內。校本作業(yè)本的編撰一方面切實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由于教師精心選編,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開展多元化評價。廢除三好學生評比,設立指向學生特長發(fā)展的單項獎,小學部在學生的投票中最后確定六大單項獎:白鷺獎、蜜蜂獎、孔雀獎、駿馬獎、海豚獎、鼴鼠獎,分別指向品德、勞動、藝術、體育、探究、科技等特長,學生如還有其他特長,還可以根據自己特長申請專項獎。單項獎的基礎上,設立雛鷹綜合獎。學生學業(yè)水平的評價由原來單一的期末測試,改為多元評價,加強過程評價、實行學科分項評價。目前課題 “學業(yè)水平多元化評價”已立項為省級課題。
此外,學校開展了“基于事實與數據分析的學校課程建設的研究”,該研究已被江蘇省教育廳立項為“基于測試分析的跟進式改革”重大研究項目。
三、基于實證,改變管理思維方式
“教師自我發(fā)展和自我提高的心理需要是教師真正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4]基于事實與數據的分析,讓教師找到了自我提升的新需求與新空間,也讓學校改革趨向理性。持續(xù)進行的數據診斷與改進行動,悄悄地改變著教師的教學行為方式,教師學會理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從關注教學內容到關注教學對象,從關注“教”轉變?yōu)殛P注學生的“學”,從關注班級教育整體逐步開始關注每一個個體,一支反思型教師隊伍在逐漸形成。
大規(guī)模的調查呈現(xiàn)的大數據,除了讓學校的改革更精準外,也改變著學校教師與管理者的思考方式。學校的管理改革從基于經驗,逐漸走向了基于實證的數據,讓教育教學改革有據可依,讓改進或改革結果有數據可測量,減少了決策的盲目性。
當然,基于事實與數據分析的跟進式教育改革,我們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何讓問卷更具有針對性,問卷得到的數據如何讓教師更能從心里接受,如何讓數據發(fā)揮更大作用,還值得深度研究。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張華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發(fā)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22.
[2]郭文剛,董志明.國內教師評價體系的探索和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9):39-41.
[3]李楠.我國高等學校教師績效評價研究———以教學績效評價為主[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12:32.
[4]董愛華.社會互動理論與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中國成人教育,2012(5): 97-99.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