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麥香
隨著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多年輕的父母愿意花大價錢把孩子送進各種各樣的早教班,接受所謂的“專業(yè)指導”,從教孩子學習爬行到教學說話,從教孩子認字到奧數(shù)啟蒙,不一而足。從長遠來看,這樣的早教往往是低效的。其實,最高質(zhì)量的早教應(yīng)該是陪孩子玩耍,最好的早教老師應(yīng)該是父母,因為玩耍是幼兒自發(fā)自然的活動。
游戲讓孩子做主
【案例1】 青青剛剛兩歲,是一個性格外向、愛好運動的小姑娘。她每天只要醒來就不停地運動,鉆、爬、跑、跳無所不能,常常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對此,青青的媽媽沒有厭煩,反而鼓勵女兒隨心所欲地玩耍。有時候,青青的爸爸還帶女兒玩冒險運動游戲,比如他把青青抱到窗臺上,然后退后一步,張開雙臂讓青青跳到自己的懷里。剛開始,青青不敢,但在爸爸的鼓勵下,她閉著眼睛朝下跳。爸爸接住了她,并夸她勇敢。青青發(fā)現(xiàn)這個游戲好玩,整天纏著爸爸玩“跳山崖”。每次跳到爸爸懷里,她都“咯咯”地笑個不停。
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青青的運動天賦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與同齡孩子相比,她身高、體重、膽量、敏捷度都領(lǐng)先一步。更重要的是,她的性格更加陽光、自信,與父母的關(guān)系更融洽。每天早上6點,青青都和爸爸一塊起床,然后出門晨練。見爸爸在雙杠上身手敏捷,她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在爸爸的保護下,她能雙手抓住雙杠懸垂20秒鐘,令晨練的人贊嘆不已。青青還在跳遠的沙坑里學會了翻跟頭,動作干凈利落。體育教練看到了,說青青是個練體育的好苗子。青青的爸爸笑道:“我早就知道,這不正在對她進行運動早教嘛。等她到了5歲,看她喜歡什么,田徑、體操或者球類,選一個,到時給您送來接受專業(yè)訓練。如果她不喜歡練體育我也沒白費功夫,至少鍛煉身體了?!?/p>
【分析】 聯(lián)合國《兒童宣言》中說:“兒童應(yīng)有充分游戲和娛樂的機會,應(yīng)使游戲和娛樂達到與教育相同的目的?!彪S著語言能力、運動能力的發(fā)展,一歲以上的孩子每天的生活就不再是吃睡交替,開始有了玩的意愿和需求。青青的父母是有心人,他們在陪女兒玩耍的過程中通過細致的觀察,逐漸發(fā)現(xiàn)和了解女兒的興趣點,并且不著痕跡地培養(yǎng),做到了寓教于樂,這樣的早教是高質(zhì)量的,自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首先,大運動量的游戲可以鍛煉幼兒的體質(zhì),輕松愉快地使其活動能力增強;其次,選取孩子感興趣的游戲項目,以玩耍的形式進行訓練,孩子更容易接受。
青青的身體素質(zhì)提高了,相應(yīng)的,對外界適應(yīng)能力也獲得提升,其智力的發(fā)展也能得到促進。體育類型的親子游戲還培養(yǎng)了孩子的勇氣、耐力、注意力等,孩子會在玩的過程中獲得同伴、成人的認可,增強自信心。值得一提的是,爸爸陪青青玩的“跳山崖”游戲還培養(yǎng)了女兒對爸爸的信任感,在刺激的游戲中,她獲得了寶貴的安全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青青玩的游戲,可以稱得上是內(nèi)外兼修的體育早教。
【建議】
1.讓孩子在愛的氛圍中建立起安全感和自信心,首先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玩什么、怎么玩、什么時候玩,全部讓其自己決定。但父母要注意安全,讓孩子量力而行,以免受傷。
2.孩子的特點不同、興趣點不同,父母不可盲目效仿,更不應(yīng)攀比,應(yīng)該細致地觀察孩子,多方面嘗試和引導,然后因材施教。
3.幼兒的身體發(fā)育和智力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要有靜靜等待花開的浪漫心情。
自己動手做玩具
【案例2】 4歲半的琳琳是個特別會玩的小丫頭。比如,家里買了新洗衣機,送貨的叔叔還沒走,琳琳就把洗衣機的包裝箱改造成了“舒服的家”。她鉆進去,正哄芭比娃娃睡覺呢!琳琳的爸爸見狀,趕緊找來木工鋸,給女兒的新居鋸出門窗,方便女兒進出。琳琳的媽媽又找到廢舊床單,給窗戶做了一個漂亮的窗簾。琳琳樂壞了,在新居里樂此不疲地玩,連吃飯都不肯出來。爸媽由著女兒,把做好的飯菜端到包裝箱旁邊,隔著小小的窗戶往里面遞飯。
琳琳自己動手做玩具不是第一回了。此前,她曾把爸媽的床下改造成隧道,把臥室的飄窗改造成復(fù)雜的城堡。在戶外玩耍時,琳琳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使她成了孩子王。她帶著小伙伴們用隨手撿來的小石頭搭建“長城”,用包裝用的白色泡沫塊建“房子”。天黑了,沒辦法玩玩具,琳琳就帶著小朋友們玩“踩影子”游戲,等等,每次的主意都很新穎。
琳琳有許多買來的玩具,但玩幾天就沒興趣了,她似乎更喜歡自己動手做玩具。對此,爸爸媽媽很支持,鼓勵女兒大膽實踐,并且積極參與其中,陪著女兒玩得不亦樂乎。
【分析】 心理學家和神經(jīng)學家認為,幼兒接受刺激和獲得經(jīng)驗越多,大腦建立的聯(lián)系網(wǎng)絡(luò)就越多。玩具和游戲是孩子童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游戲往往依賴于具體的玩具來進行。嬰幼兒選擇游戲材料時往往具有隨意性,任何材質(zhì)、形狀、功能的東西都可以成為孩子游戲的材料。從孩子的嬰孩時期,父母們就要經(jīng)常帶孩子開眼界,認識自然界的植物、動物,認識生活中的物和人。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的好奇、好動的特點,充分地在生活、玩耍中通過視覺、觸覺等認識大千世界,孩子也在游戲中不斷解決“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為什么會這樣”等一系列的問題,從而獲得滿足和成長。
對于新鮮的東西,幼兒經(jīng)常愛不釋手,可是新玩具在兩三天后就會失寵。這時,不能給孩子貼上“沒耐性”“喜新厭舊”的標簽,而應(yīng)思考這些玩具怎么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自制玩具雖然也會失寵,但在制作的過程中孩子能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對玩具材料的大小、形狀、厚薄、軟硬、輕重、銜接方法等進行細致的觀察,動手時還能鍛煉手部肌肉。最重要的是,自己動手做玩具能讓幼兒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獲得自信心。但是,幼兒的心智尚不成熟,動手能力有限,所以需要父母的參與和指導。
【建議】
1.父母別把孩子的異想天開當成胡鬧、調(diào)皮,而應(yīng)該允許、鼓勵孩子嘗試,讓孩子體驗自由的快樂。
2.父母應(yīng)該積極參與到孩子動手做玩具的過程中——但要注意,是參與而不是指導。父母參與的方式是把自己當成幼兒,用童心陪伴孩子,而不要在孩子專心做玩具時教孩子知識,比如:“寶貝兒,這是三角形,有三條邊;這是四邊形,有四條邊?!庇弥R抵消孩子的樂趣,最終會令孩子反感,最終認為知識是無趣的。
3.父母應(yīng)該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和能力強弱,提供一些安全型工具,并教會孩子使用。
角色扮演很重要
【案例3】 三歲半的歡歡是個溫柔的小姑娘,最喜歡玩“過家家”游戲,在幼兒園玩得過于投入,甚至不想回家。周末在家歡歡也想玩過家家,但沒有小伙伴,于是歡歡很寂寞。媽媽見狀,自告奮勇地說:“我來當寶寶,你來當媽媽,好嗎?”爸爸也跑過來央求道:“那我來當爸爸吧?要不,當你的二寶好了,我會很乖的。”歡歡大喜,馬上開始玩已經(jīng)玩了很多遍的吃飯游戲。她把充當飯菜的積木塊放在小盤子里,再給爸爸媽媽發(fā)筷子,然后站在一邊指點江山,要求媽媽不要偏食,表揚爸爸吃得快……對這樣的游戲,歡歡的爸媽早就玩膩了,但為了女兒高興,不得不忍耐。爸爸突發(fā)奇想,細著嗓子問:“媽媽,為什么沒有水果?我想吃香蕉!”歡歡愣住了,她的游戲里沒有這個情節(jié),不過“二寶”的要求顯然是合理的。于是她學著媽媽的口氣說:“乖乖吃飯,水果要飯后才能吃,這樣更有營養(yǎng)?!比缓笏奶帉ふ疫m合當水果的道具。這時,媽媽靈機一動,說:“我知道水果在哪兒,讓我去拿吧!”歡歡如釋重負,點頭應(yīng)允。媽媽迅速跑進廚房,不一會兒就端出兩盤貨真價實的水果,香蕉一盤、削過皮的蘋果一盤。要知道,平時歡歡是不喜歡吃水果的,此前每次都是媽媽逼著吃,但現(xiàn)在為了游戲劇情的需要,只好有滋有味地吃起來。媽媽和爸爸對視一笑:想不到還有這額外的收獲!
【分析】 從兩歲開始,幼兒就進入了玩“象征性游戲”的階段,最明顯的特點是喜歡角色扮演游戲。在幼兒園里,幼兒往往喜歡玩過家家游戲,而且樂此不疲。但角色游戲需要玩伴,所以在家里父母應(yīng)該主動配合孩子。
游戲還有教育作用。歡歡不喜歡吃水果,每次都是被媽媽逼著吃,可是在游戲中,她心甘情愿地吃水果,可見其投入之深。不知不覺中,吃水果的習慣就養(yǎng)成了。
【建議】
順應(yīng)孩子的天性,遵循孩子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陪伴是明智的做法。角色游戲中,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游戲的時間可以很長。如果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游戲當中,客串個次要角色,孩子會快樂地體驗游戲的成就感。
根據(jù)幼兒的認知發(fā)展程度,游戲分為練習性游戲、象征性游戲和規(guī)則性游戲。0~2歲時期的游戲稱為練習性游戲,也稱機能性游戲,特點就是為了獲取快樂而重復(fù)已習得游戲的活動。2~4歲時期的游戲稱為象征性游戲,特點是幼兒開始模仿成年人的生活,預(yù)想自己成年后的生活情景。4~6歲時期的游戲稱為規(guī)則性游戲,幼兒開始模仿成年人的規(guī)則,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解釋規(guī)則,是其入學前的適應(yīng)性游戲。父母應(yīng)該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和特點,陪伴孩子完成家庭早教任務(wù)。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