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人物簡介:
劉娟娟,南陽油田實驗小學教師,教育碩士,中小學高級教師,“劉娟娟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曾榮獲中原名師、河南省優(yōu)秀教師、河南省教師教育專家、河南省最具成長力教師、河南省最具影響力教師等稱號。出版有關于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專著《教你發(fā)現(xiàn)語言密碼》。
教齡26年,單從時間看,劉娟娟算是老教師了。但是,作為“老”教師的她,總覺得有無窮無盡的“新”知識需要學習,所以,她總是很努力。2009年,劉娟娟被評為河南省名師;2010年,被評為河南省最具成長力教師;2013年,被評為河南省最具影響力教師;2016年,被評為中原名師。一路走來,劉娟娟深深覺得:越努力,越幸運。
記者:劉老師,您說自己是幸運的,在我看來,您的這份幸運與自己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分不開。作為一名教師,努力實現(xiàn)自我專業(yè)成長,既是職業(yè)的需要,又是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在您的從教路上,您認為自己的成長主要得益于什么?
劉娟娟:去年11月,我的著作《教你發(fā)現(xiàn)語言密碼》出版了。于是,我常常聽到這樣的問話:“你掏了多少出版費呀?”“你出書單位給資助嗎?”其實,這本書的出版既不需要交出版費,也不需要單位的資助,這份幸運來自于自己多年來的筆耕不輟。
平時,學生精彩的發(fā)言我會記下,好的教學設計我會記下,和學生間的感動我會記下,失敗帶來的反思我會記下,聽課帶來的思考我會記下,尤其是2011年以來,自己開始專門研究習作教學,閱讀習作教學書籍,梳理習作教學中自己的做法和思考,我還成了一個習作專欄的特約撰稿人。由于讀者眾多,我更有了堅持教育寫作的動力,每周動筆成為必然,每年都有5萬字以上的習作教學寫作記錄。這些教育記錄的過程是梳理和提升的過程,也是讓自己感受到教育教學幸福的過程。除了見諸報刊的文章,這些文字更多的是向自己的內(nèi)心“發(fā)表”了。
人世間有很多美好的相遇,出書的機會就這樣來了。一年前,我接到大象出版社編輯的電話,說他們計劃為河南的一線優(yōu)秀教師出版專著,經(jīng)了解后,他們找到了我,問我如果出書,可以出什么方面的書。我談了自己的四個想法,那位編輯對其中的“語言密碼”研究很感興趣,讓我整理這方面的素材。于是,那些多年來沉睡在電腦里的文字被一一喚醒,重新編排、歸類、修改、組合,關于習作教學研究和實踐的書稿就這樣誕生了。之后,我們一直通過電話和郵件進行溝通,經(jīng)過反復琢磨、一改再改,這本書終于正式出版了。
就這樣,在教學一線默默耕耘的我出版了自己的專著,沒有托什么關系,不需要什么出版費,一本教學著作就這樣問世了。
堅持,讓我收獲了個人專業(yè)的成長;堅持,也給我?guī)砹顺鰰臋C遇。
記者:專業(yè)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方法多樣,路徑不同,您認為有效的路徑是什么呢?
劉娟娟:在我26年的課堂人生中,經(jīng)歷了這樣三個階段:我為課苦,我為課狂,我為課甜。
初為人師的那些年,是“我為課苦”的練課階段,領導每周都要聽我一節(jié)課,教材處理、重難點把握、教學流程設計,行嗎?對嗎?合適嗎?我不知道。這讓人苦惱、焦灼,手足無措。
之后,是“我為課狂”的賽課階段,從南陽油田一級一級的優(yōu)質(zhì)課中走出來,一節(jié)一節(jié)的參賽課中磨出來,我走向了河南省第四屆優(yōu)質(zhì)課比賽的現(xiàn)場。獲得一等獎之后,又先后到駐馬店、信陽等地上邀請課,還有展示課、接待課,我像“超人”一樣打磨著一節(jié)節(jié)課,幸福、狂熱,顧不得疲倦。
如今,是“我為課甜”的階段。這“甜”,并不是我上的課節(jié)節(jié)精彩、堂堂成功,而是逐步找到了上課的感覺,把握住了課的基本脈搏,我懂得了我在為誰上課——為學生上課,為釋放自我上課。這“甜”,是反思,是提升,是課后的收獲和體驗。這“甜”,是微微的甜,也是澀澀的苦;是開心的笑,也是淡淡的遺憾。
“我為課苦”時,我在看一張臉——領導的臉;“我為課狂”時,我也在看一張臉——證書的臉;“我為課甜”時,我在看一張張臉——學生的臉。三個階段走來,我深深懂得了什么是好的教學: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親切款待,是與學生亦教亦學的共舞,是心靈與心靈之間的默契與關聯(lián),是對學生本性保持著的開放、信任和期待。教與學,使我們的生命更完整、更美好。沒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迷惑,沒有“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怎能體驗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幸福?我慶幸,在課堂教學的漫漫長路里,這樣的感受,我一一體驗過。從教二十余年,細品其中味,我想,這就是成長,我也在這樣的磨礪中得到了提高。
記者:做好課題研究不僅是教學的需要,而且成為很多教師的共識。您認為教師該如何做好課題研究?
劉娟娟:作為教師,需要時時思考如何站在科研的高度、用探索者的視角來看待自己平常的教學。這樣的研究,讓教學充滿趣味;這樣的研究,也更利于自身的成長?;仡欁约簭慕桃詠淼牡缆罚褪且粭l研究之路:研究課堂,研究課題,研究語文與生活的關聯(lián)。
其實,自己磨課的三個階段也是我對課堂研究的過程,我致力于研究的課堂是“活力課堂”。前些年,我將語文課的活力定位于“語言文字的訓練”,我構建的“三步訓練”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中練、在練中學、學練結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新課程實施后,我著力將語文課的活力定位于“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我構建的“質(zhì)疑漫談”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探究為核心,課上,學生自己質(zhì)疑,自主解決,課上合作,課外延伸。而今,我將語文課的活力定位于“自主高效,以生為本”,把課堂的寶貴時間交給學生,建立有效的小組學習機制,讓更多的學生在課堂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教你發(fā)現(xiàn)語言密碼》的出版也得益于我一直以來進行的習作研究。在中原名師培訓學習的過程中,經(jīng)過提煉反思和導師指點,我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提煉成“基于‘四線兩面路徑的小學生習作創(chuàng)新研究”,從而被確立為河南省立項課題。目前,“劉娟娟名師工作室”團隊正一起研究“四線兩面”習作創(chuàng)新,爭取讓習作教學再上新臺階。如果沒有這樣的專項研究,也就不可能有這樣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更不可能使自己的習作教學受到家長和學生的喜歡。
記者:我們常常說,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實,教師也需要在工作中養(yǎng)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您有哪些特殊的習慣呢?
劉娟娟:女兒說我有種“特異功能”,那就是總是能將生活中的凡常小事和教育建立起聯(lián)系。藍天白云、清風明月、名人趣聞、體壇賽事、街頭小吃、孩童玩具,經(jīng)過我眼睛的捕捉和大腦的過濾,皆可為教育所用,皆是為教育而生。
小孩子興致勃勃地玩著磁鐵,看到磁鐵吸住了鑰匙,感到太神奇了,就問我原因。在給孩子解釋磁性和吸引力的過程中,一節(jié)關于吸引力的作文指導課在我腦中誕生了。課堂上,我巧妙點撥,高山、大海、操場、花朵、水果、雪花,都是孩子眼里的磁鐵,高山吸引著樹木扎根,大海吸引著魚兒嬉戲,花朵吸引著蜜蜂跳舞,水果吸引著果農(nóng)采摘,然后我又引導學生把一句話展開說具體,一節(jié)從總寫到分寫的作文課就這樣誕生了。這節(jié)課從學校公開課講到油田觀摩課再講到市級示范課,給了聽課者耳目一新的感覺,整個課堂實錄也發(fā)表在刊物上。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父親手術住院,我每天騎著自行車送飯,長長的公路、匆匆的車流,路上每時每刻都發(fā)生著故事。這路,不就是一本書嗎?于是,我構思了一節(jié)語文綜合實踐課《奇妙的“書”》。和朋友吃羊肉串,我又根據(jù)羊肉串的特點指導學生作文“串”的技巧,以“春”做竹簽,把一片片春光串起來:春花斗艷,碧草如茵,香潤心田。從奧運會冠軍戴花環(huán)的細節(jié)中我受到啟發(fā),給學生撿來無人認領的鉛筆纏上彩條,取名“花環(huán)筆”,誰書寫有進步,就獎勵給誰,無人認領的鉛筆因我的教育眼而成了神奇的禮物,成了激勵學生寫好字的獎品。我還從劉謙變魔術的問題想到學生情緒的調(diào)控,從童話中小狗想變羊的心理想到班級管理。正是這份與教育建立關聯(lián)的獨特性,記錄這些感悟的文字后來都一一發(fā)表了。這種關聯(lián)引發(fā)了我設計許多有趣的新課的靈感,付諸實施后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記者:在油田實驗小學,您送走了很多畢業(yè)生。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您有哪些經(jīng)驗和我們分享?
劉娟娟:在油田實驗小學,我教了三個完整的兩輪畢業(yè)班,其中,第一個畢業(yè)班的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讀完大學,或者讀研,或者參加工作了,很多孩子在大學都非常出色。比如,學習法律的劉迎旭在小學就對法律非常感興趣,還成立了班級小法院,做“法官”處理同學矛盾糾紛,并以《班級小法院》為題發(fā)表了他的“審案”經(jīng)過。在他參加政法大學自主招生準備資料的時候,他的媽媽特意讓我找找是否還保存有那篇作文。這個從小喜愛法律的孩子上了政法大學,圓了童年的法官夢。現(xiàn)在,他的媽媽還保管著他當“法官”的那塊“驚堂木”。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我會想著法子給孩子豐富多彩的體驗,給他們別樣的閱歷和學習。小學生會研究嗎?會。小學生會寫研究性論文嗎?會。讓我們看看我班孩子的科學研究體驗:學科領域,學生研究“會睡覺的花”。那是在奧運會前,學生根據(jù)自己對小區(qū)里酢漿草和牽牛花開花時間的觀察和研究提出花有“開關”,研究突破此開關的基因,可以讓中國創(chuàng)造百花一起開放迎奧運的綠色盛典。社會領域,學生研究“單極化好還是多極化好”,他們羅列世界各國政黨的建樹,對一黨制和多黨制提出自己的看法。生活領域,學生研究“姓的來歷”,追溯歷史,聯(lián)系古今,探究姓氏的淵源。尤其是在“小干部和大干部”的研究中,學生為了采訪到油田勘探局的局長,多次嘗試,最后在職代會上“堵”住了局長,采訪成功,這件事也成為新聞在油田電視臺播出。以上這些研究性小論文的題目可能永遠不會在以后的升學考試中出現(xiàn),但是,在孩子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能有這樣的體驗對他們一生的成長是多么難能可貴!語文,能有這樣的大視野,是多么富有魅力!
能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行為去影響這些孩子,讓他們快樂健康成長,這讓我無比欣慰!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