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オ?
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備課環(huán)節(jié)可謂重中之重。如果說上課是建造高樓大廈,那么備課就該是打地基。
一、理念先行——“教是為了不教”
學生在高中的學習應該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高考關注的是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關注教材的整體性與連續(xù)性,從客觀上進行把握,明確什么階段學什么,什么階段教什么,學生能力達到什么水平。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所以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思考就至關重要。2014年習近平主席到北師大視察時說:“我們要把經(jīng)典嵌進學生的腦子里?!边@個“嵌”字就道出了主動思考的意義。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寫到,杜麗娘步入園中情不自禁地說:“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學生只有身臨其境,取得“真經(jīng)”,才可以“誦道”,成為真正的主體。
課堂是引導學生思考的場所,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寧說:“語文教學改革有一個根本的目的不能取消,那就是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表面上是聽、說,而實際上就是‘想的層面?!笨梢姟八伎肌钡闹匾?,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也就是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思維能力發(fā)展和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也就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教師經(jīng)過多次的教學設計修改,無數(shù)次的思考,才能換來學生廣泛的思考空間。學生有了廣闊的思考空間,才會達到教師“不用教”的效果。在“素養(yǎng)大于能力,能力大于知識”的時代,教師應該在宏觀視野的觀照下,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從而培養(yǎng)自信心,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深入挖掘——知識在書中,能力在書外
1.語文教材承載著重大的育人功能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結尾寫到,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當今之世能有幾人?學生能將梁啟超的大任過渡到自己身上,學生的滿腔熱情就能否被激發(fā)出來。在《祝?!芬晃闹?,教師若設問:“誰是最先覺醒的人?”是不是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的思想再上一個臺階呢?
緣文釋道,因道解文。教師把思想教育與訓練有機結合,學生思想受到教育,情感上受到熏陶,語文能力才會提高。
2.核心知識點在教材
高考語文的各種題型在教材中我們都能找到到知識的原型,這也是我們抓住教材努力備考的驅(qū)動力。所謂的知識在教材,能力在課堂就是這個意思。
教材是語文學習的范本,而參考書是保證教學成績的底線。教師一定要探究教材的基礎點、重難點、盲點,努力探究教材以外的內(nèi)容。
如《赤壁賦》一文,抓住第一句話就能解決全篇的問題?!叭尚缰?,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边@句話蘊含著五個密碼:“壬戌之秋”,能夠解決背景問題,對蘇軾及當時社會有一個徹底的了解,是蘇軾功名失意之秋,也是他人生苦難之秋?!俺啾凇?,引用曹操的故事,是和其相比,曹操不行,不是因為沒有建功立業(yè),而是即便建立功業(yè),最后還是消失無蹤。蘇軾和曹操相比,連功業(yè)都未建成,存在感和價值感豈不是泡影?!捌咴录韧?,是山水之樂,風月無邊,蘇軾不論遇到什么坎坷打擊,只要清風明月在,他就是快樂的東坡?!胺褐邸?,即是逍遙?!疤K子與客”,身外化身,蘇子與客,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客我一體,客是人生失意的蘇子,蘇子是豁然開朗的客。在蘇軾看來,“爾曹身與名俱滅”,而我在一次尋常的游歷中即將被定格為文化經(jīng)典。
陳寅恪有云:“教課有四不教,前人講過的、外國人講過的、今人講過的、自己過去講過的都不講?!敝v課重在創(chuàng)新,重在啟發(fā)學生,用一顆不老之心去啟發(fā)才會看見新星。
3.知識盲點、難點需交流
蕭伯納說:“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換一下,一人就有兩個思想?!蔽覀儊碜运拿姘朔?,有不同的個性,當我們明確自己的風格時,就會營造各抒己見、百家爭鳴的氛圍。
比如,我們在教研《歸去來兮辭》時,主備教師說陶淵明是不負責任的,說他不顧及家人的生活,只顧自己所謂的理想,太自私。而有的老師就拿出了《雜詩十二首》(其二)來解讀,此時的陶淵明痛苦、無奈、悲戚,他在歸隱期間,表面上歸隱,心里依然沒有放下“大濟天下蒼生之志”,他寫桃花源的美好,也是對美好的一種向往,對當時社會的一種不滿。所以從《歸園田居》到《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雜詩十二首》綜合起來看,陶淵明的一生是負責任的,內(nèi)心是煎熬的,人生是痛苦的。他的理想自然是高遠的,也是我們無法企及的,這樣一個高大的形象就屹立在我們面前。老師們互相切磋,在激烈的討論中得到了珍貴的教學資源。
備課與培養(yǎng)學生一樣,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教師首先要備自己,再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知識是一種本領,文化是一種素質(zhì)。語文教師應兼具知識與文化,本領與素質(zhì),盡自己最大努力備出精品。
作者單位:遼寧省實驗中學東戴河校區(qū)(12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