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實崇
G623.2
“習作例文”作為閱讀課文,就意味著: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根據(jù)例文特點和要求。引導觀察、分析事物,為習作奠定基礎。試以《壁虎》為例淺談教學嘗試。
《壁虎》講的是壁虎的樣子和它怎樣捉蟲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我采用了如下步驟:
一、根據(jù)提示,預讀課文。明確閱讀要求后,讓學生自己讀懂課文。邊讀、邊劃、邊與同桌討論:(1)課文抓住壁虎的哪些外形特點來寫?(2)壁虎的樣子與捉蟲時有什么動作?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細致觀察,描寫壁虎的外形特征和捉蟲的情景。
二、抓住重點,再讀課文,領悟寫法。根據(jù)課后作業(yè)2的要求,再讀課文,明確作者是怎樣寫壁虎的外形和捉蟲的?我采用了比較法:(1)第三、四段寫出壁虎捉蟲時的怎樣特點?讓學生口述捉蟲時由靜到動的方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理解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如“像一塊冰”那樣的顏色和幾乎是靜止的狀態(tài),這就是壁虎捉飛蟲前的基本特征,說明作者觀察壁虎捉飛蟲是下了一番功夫,讓學生體會到觀察事物要仔細、周密和耐心。(2)聯(lián)系課文第二段描寫壁虎的外形特征,進行比較,再次讀課文,討論后,使學生明確第二段的外形描寫是為第三、四段捉蟲作好鋪墊。(3)我讓學生按教師的板書復述三、四段內容(“捉蟲”為重點),體會觀察事物的重要。要觀察得有順序,才能寫得有條理;觀察得仔細,才能寫得具體生動。
三、結合觀察,以法導寫。為了進一步檢查閱讀效果,我及時讓學生學習《壁虎》一文中“外形”、“ 捉飛蟲”的寫法。尋找生活中的結合點,以片斷作深化訓練,引導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如描寫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的外形物征?;颍骸靶∝堊嚼鲜蟆?、“翠鳥叼小魚”……等,寫一段通順的話,盡量把話寫具體,可以在課堂上試講,也可以讓學生課后練習。
總之,在“習作例文”教學中,要盡量處理好“讀”與“寫”的關系,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讀寫并重,有機結合,從“讀”學“寫”,以“寫”促“讀”。從而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