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喻是一種智慧的與世界對話的方式,這種方式在作為文化載體的英語語言,尤其是作為語言基石的詞匯中得到了充分展現。利用這一特點,隱喻對話式詞匯學習在簡化、優(yōu)化、生動化詞匯學習的過程中,也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習者的思維與思辨能力。
關鍵詞:隱喻;對話;詞匯;思維
H319
隱喻研究學者理查茲在其著名的《隱喻哲學》一書中論及:“我們的世界是一個‘投射的世界(projected world),隱喻的過程即詞語意義轉換的過程?!盵1]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法,更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是人與世界對話的一種反映著人類智慧的方式,這種智慧的方式可以利用到我們的大學英語詞匯學習中,認知﹑對話﹑聯想的過程既是學習的過程,也是開拓思維的過程。
一、隱喻的對話功能
戴維·伯姆將對話定義為“一種流淌于人們之間的意義溪流”[2],這一定義也為人們所廣泛接受。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開放,對話作為一種交流與溝通的方式,已然無處不在,筆者將其概念拓寬為:“一種認知與交流工具,存在于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世界,人與自然,人與一切媒介(書本網絡等)之間?!倍伺c這一切交流的順利、通暢與高效,需要隱喻的參與,因為“隱喻的本質是以一件事或經驗來理解和經歷一件事或經驗”,這里滲及的是對原有認知經驗的再利用,這種再利用過程中人們通過各種形式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對話,達成新的認知,而這種對話一方面使新的認知更快捷的達成,另一方面拓展了原有認知的廣度與深度。
二、對詞匯教與學的啟示
詞匯作為語言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量中國學生在詞匯記憶上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學得難,也學得死。學得難,表現在記了又忘,學得死,表現在不少單詞,記了不懂得用,用了也可能不地道。這就啟示我們去尋求更有效的教與學的方式,與我們的原有認知相構通并將其拓展的隱喻對話式詞匯學習不失為其中的一種方式。另外,這種方式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開發(fā)也有密切關系,隱喻意義的認知過程中,思維變得開闊與靈活,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思考﹑聯想的過程,以及之后其形成自覺性隱喻認知聯想的過程,是一個理解﹑分析﹑綜合﹑概括﹑推理等多種思維及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強調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yǎng)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培養(yǎng)“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能力”?,F實情況是,這種能力一直以來是不少學生欠缺的:即使是在大學生中,“思辨缺席”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三、隱喻對話式詞匯學習
對于英語詞匯來說,“仔細研究一下每個詞的詞源,我們都可以從它們身上找到隱喻的影子” [3] 。隱喻對話式詞匯學習為教師深層次講解詞義以及學生以意義化理解為基礎發(fā)散性學習詞匯提供了一條便捷有效﹑符合認知規(guī)律的途徑。整個學習步驟可以分為四大步驟:原詞——隱喻認知對話——意義聯想拓展——反思與運用輸出。如英語中conceive一詞原意是“懷孕﹑受孕”,通過隱喻對話已有的認知,自然聯想到其拓展意義“構思﹑想出”,此時可以引導學生再反思一下,鞏固新的認知:即,思想或作品的“構思﹑想出”與十月懷胎孕育新生命一樣,是一個艱難卻最終幸福的過程。到這一步再要求學生進行一點主動輸出運用,比如口頭造句或課外的寫作運用。
英語詞義的多義性,很大程度上就是隱喻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通過隱喻投射已有認知,形成新的發(fā)散性認知,是外語學習的重要根基和必備能力。在逐漸累積的基礎上,詞匯與認知拓展的同時,隱喻思維自然形成:學生具有了積極主動地把新詞匯與其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觀念加以聯系的傾向性。如:了解到contribute的原義“為某目的而提供”,可以引申出其它義項“投稿” ﹑捐獻,甚至更抽象的意義“作貢獻”﹑“發(fā)表意義”;graft從“嫁接”引申到“貪污”(共同點是轉移);brew從“釀酒”引申到“醞釀計劃”。
隱喻對話式詞匯學習對于思維的拓展還表現在隱喻對話很多時候也是一種文化的對話與交流,因為,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一些隱喻涉及文化內涵。這些隱喻有的反映了人類認知的共性。如:spring(春天)都用來喻指“精力旺盛時期,青春年華”,hand (手)都用來隱喻“人手”——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辦事); 有的隱喻認知又體現著文化的差異,如:漢語中的“紅眼病”在英語中是“green-eyed”,顏色詞“藍”在漢語中隱喻意義不多,而英語中的blue卻意義豐富,并在其豐富意義上構成眾多不同意義的固定表達:blue Monday(憂郁的星期一)、blue blood(高貴的血統(tǒng))、blue laws(嚴苛的法規(guī))。
由上可見,隱喻對話式詞匯學習通過將新知識融入已有認知,使詞匯學習簡化、優(yōu)化、生動化,在此過程中,也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習者的思維與思辨能力,對教師和學生都具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Richards, I. A. Rhetoric Philosophy [M].Oxford, 1934:52.
[2] David, B. On Dialogue[M], Ed. By Lee Nichol, Routledge.1996:.6.
[3] Hester ,M. The Meaning of Poetic Metaphor [M]. The Hague, Moutou, 1967:62.
作者簡介:
喻勁梅(1971- ,女,漢族,湖北黃州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