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
摘要:如果把一所學校比為一個大家庭,那么班級就是這個大家庭的縮影。在這個濃縮的群體中存在著網(wǎng)絡似的人際、組織、道德等關系,而這些關系的核心是師生關系。因此要達到教育的目的,用高尚的情操武裝這個群體,就需要用真誠溫暖每一顆求知的心靈。
關鍵詞:班主任 真誠 溫暖
中圖分類號:G625.1
自從1998年畢業(yè)以來,我一直擔任小學班主任工作,在這十幾年的教書育人生涯中,我真切地體會到做一名老師很難,做一名優(yōu)秀的班主任更難,從無數(shù)次失敗后的探索中自己發(fā)現(xiàn),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用真誠溫暖每一顆求知的心靈,成效比較顯著。下面我粗淺地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循循善誘“蹲點法”
這種方法適應那些“有問題”的學生。他們思維比較遲鈍,注意穩(wěn)定不易改變,在學習上表現(xiàn)為“弱智”;在平時的活動中,自我表現(xiàn)能力差,他們對教師傳授的知識,認知和理解較慢,常出現(xiàn)“消化不良”的癥狀。對這樣的學生,我采取了“循循善誘‘蹲點法”。如我班的問題學生“張富云、馬兵、何敏”,我把他們作為“重點保護對象”,每講完一個單元,經(jīng)過信息反饋,提煉出他們共同的知識缺陷,再經(jīng)過他們對知識的自我“過濾”與沉淀,找出他們各自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然后利用晨讀的時間給他們輪流“吃小灶”。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一方面對他們前段的“漏洞”進行填補;另一方面,對將要傳授的新知識進行超前滲透,讓他們“笨鳥先飛”。在組織集體活動中,盡量培養(yǎng)他們的參與意識,多給他們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實踐證明,這些“有問題”的學生能夠解除困擾,摘掉后進的帽子,不至于因思維遲鈍而惆悵。
二、抓準時機“激將法”
這種方法適應那些“膽汁質型”的學生。他們精力旺盛,坦率正直,情緒易于沖動,心理過程具有迅猛而爆發(fā)性的特點。根據(jù)這一特點,我抓準時機激發(fā)他們的競爭意識,有意為他們創(chuàng)設逆境,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這樣做,既可以使他們在相互的挑戰(zhàn)與較量中經(jīng)受鍛煉,又可以使全班形成百舸爭流的局面,促使整體教學效果有較大的突破。做法是:我先從整個班集體中摸出屬于這種類型的學生,將他們暗自分成甲乙兩組,先找甲組每個學生與我保持“單線聯(lián)系”。開始對學生說:“經(jīng)過幾次考試我發(fā)現(xiàn)你還大有潛力可挖;演講會上,你的水平發(fā)揮得也很好。從這兩方面說,你很有可塑性,你能超過咱班或咱年級的×××嗎?我不希望你在與×××的較量中輕易偃旗息鼓,可話又說回來,×××與你相比,無論是文化課還是其它方面,從實力上看,可是勢均力敵??!”找完甲組后再找乙組每個學生,對他(她)說:“你現(xiàn)在是班里的佼佼者,但不能高枕無憂哇!你可還記得老師曾上課給你們講的歷史‘珍珠港事件,你要讓人家攆上去可會挫傷你的銳氣??!”運用這種“激將法”,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明顯得到了提高,全班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
三、動之以情“換位法”
這種方法適應那些“多血質型”與“膽汁質型”兩方面混合的學生。實踐提示,“言者諄諄、聞著藐藐”的形式化教育不過是隔靴搔癢,只有通過心理換位才會收到融化情感、溝通心靈、啟迪理智、激發(fā)上進的目的。如:我班某些學生對老師組織學生評優(yōu)時,對評選結果不滿意,或對學校將期中考試成績排名這種做法有看法,或……就當場“變臉,”我將他們一一叫到辦公室對他們分別引導:“今天你如果處在我的位置上,或是你將來當了老師,有學生像你對待我一樣對待你,你又有何種感覺?我也是從學生時期過來的,可我沒像你今天這樣,因為我認識到,當老師最大的快樂與幸福莫過于他的教誨能收到自己學生的理解與尊重。就拿今天這事來說,我會暫且保留自己的意見,事后請求其他老師給予解釋?!边@樣經(jīng)過心理“換位法”,使趨于激化的矛盾得以消除,大大縮短了師生之間感情上的距離,提高了教師這一職業(yè)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從而增強了自己的感召力。
四、求得共育“溝通法”
這種方法適應那些“抑郁質型”的學生。他們感情體驗深刻,表現(xiàn)溫柔、軟弱、怯懦,反應敏感性高。經(jīng)過長期的觀察和體驗,這些學生在家里常作“小皇帝”。由于父母對他們過于溺愛,致使他們性格軟弱怯懦,適應能力、抗壓能力、免疫能力都低下。對這樣的學生,我主動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溝通家長的情感。說服家長要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要“志當存高遠”,懂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要形成適應時代及未來要求的家教模式。對文化水平較高的家長我從理論上引導,對文化較低的家長我把道理淺顯化通俗化。通過家長再教育孩子消除依賴心理。經(jīng)常與家長聯(lián)系,求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形成老師與家長“齊抓共育”的統(tǒng)一體。這種求得共育的“溝通法”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用耐心等待花開
每個孩子都是世界的唯一,他們的智力、能力、生長環(huán)境等都是不一樣的,因此他們的進步也是不一樣的,曾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孩子:父母因忙于生計,無暇顧及他,所以一直以來他自由、散漫,不愛學習,作業(yè)不愛做;不講衛(wèi)生,有時甚至逃學。我知道一下子改變他的行為習慣是不可能的,首先我得找一個“突破口?!庇幸惶?,這孩子穿著一身整潔的衣服來了,小臉也洗得干干凈凈的。我立刻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他:“吳今成從今天開始改頭換面了,是一個講衛(wèi)生的好孩子了,同學們將掌聲送給他?!?/p>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他不僅講究個人衛(wèi)生,班級衛(wèi)生也搶著干了,于是我趁熱打鐵又讓他當上了衛(wèi)生委員。可是好景不長,他又逃學了。
過了幾天,他爺爺領著他終于來上學了。我把他帶到了辦公室,他低著頭,一副準備挨訓的樣子。我親切地撫摸著他的頭說:“好孩子不僅要講衛(wèi)生而且還要嚴守紀律。這次逃學老師原諒你,今后不能這樣了,能做到嗎?”他輕聲地說:“能。”“好,我們來拉鉤。”他驚訝地抬起頭望著我,我微笑著看著他。然后,他慢慢地伸出手,我們鄭重地拉了鉤。就這樣,我耐心地一步步地引導他,鼓勵他。終于,他進步了許多,如今已變成一位聽話、懂事的孩子。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這樣說過:教育最大的技巧是耐心。是啊,對待生命,要有花苞心態(tài)。花開早的,成長快的,我們欣賞;開花遲的,成長慢的,我們要耐心等待。
總之,只要用耐心去等待;用慧心去播種;用愛心去耕耘;用真誠去溫暖每一顆求知的心靈,孩子們成長的歷程,將是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李鳳英.探究小學班主任的管理藝術[J].中國校外教育,2013(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