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敏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效率,成了教師的重要任務。教師要通過做好課前教學設計、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tài)、提高教師個人魅力,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等策略,努力構建小學高效課堂教學。
小學課堂高效教學教學策略
一、基于校情分析對高效教學的認識
我校地處從化,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腳步加快,有相當一部分生源是城鄉(xiāng)結合區(qū)域的子弟,受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差距很大。顯然,學生的基礎差異,給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教師在教學中,為提高教學“質量”,拼體力,拼時間,高消耗、重負擔、低效率,投入多,產出少。一句話,落實目標“少、慢、差、”。少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和學生有效溝通,對教學帶來極大的影響。在新課程實施中,由于種種原因,在教學中,也出現了新的傾向。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沒有達到“內化”的效果,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的課堂沒能夠給孩子提供足夠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從而造成教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的現象。
時代在進步,科學在迅猛發(fā)展,我們的教育對象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處在教育改革風浪口中的我們,只有與時俱進,大膽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高效教學,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落實新課程理念的核心,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促進學校的內涵發(fā)展,真正實現教育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什么是高效課堂呢?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yè)上有超常收獲,有超常提高,有超常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二、構建小學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效率成了教師的重要任務。教師要通過做好課前教學設計、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tài)、提高教師個人魅力,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等策略,努力構建小學高效課堂教學。
(一)充分研究學生
維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對兒童的發(fā)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fā)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
我校學生學習態(tài)度還不太端正,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相當部分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習慣與能力。我們深知,只有清楚學生“現有發(fā)展區(qū)”,找準“最近發(fā)展區(qū)”,以此作為教學的起點,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提升教學層次,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發(fā)展。
(二)明確教學目標
作為一線教師,要構建高效課堂,首先要考慮清楚的是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什么,獲得到什么程度,即教師必須要樹立正確的目標意識。據此,才能進一步探索為達此目的所適用的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和途徑。
首先,要在教學預設中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即尊重文本,尊重學生,著眼于學生的需要。構建知識能力的訓練、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在過程與方法中自然滲透的教學設想。其次,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落實三維目標,整合三維目標,才能創(chuàng)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因此,我們樹立了三維目標整合意識,為每一節(jié)課制定適切的課程目標,做到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
(三)創(chuàng)新教與學的關系
一種教學現象困擾著我們: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離不開教。年級和學段越高的課堂,教師教得越多,教得越滿,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越強。
我們要求老師牢固樹立“為學而教”“以學定教”的思想,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意義學習過程中,全身心投入,積極動腦、動口、動手,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優(yōu)化教學策略
恰當靈活地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精講精練,及時反饋、有效調控,切實提高教學活動實效。
1.激發(fā)學習興趣從導入開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脑O計導入可以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2.用好教材,拓展空間
我們要求教師不再是去“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不但積極主動地選擇教材內的教學資源,還要自主開發(fā)教材以外的教學資源。那么,在教學中如何能用好教材呢?
首先,是尊重教材。我們要求教師要從以下5個方面入手研讀教材:了解教材整體結構及前后聯(lián)系,明確例題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習題與例題的關系,揣摩插圖的編排意圖,鉆研提示語和旁注。做到“五讀俱全”,即讀懂問題情境,讀懂每一道習題,讀懂教材內容的結構,讀懂教材的呈現方式,讀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其次,是理解教材。我們針對本校大部分學生家長輔導孩子作業(y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著重在開發(fā)習題資源方面進行研究。新教材的習題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對數學積極的情感體驗,在編排上注重利用實際情景設計開放性的問題,為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有習題資源的意識,將教材中的習題拓展為一個個值得學生探究的數學問題,利于拓展學生的探索空間,促進學生的合作交流,讓習題增值。
第三,是創(chuàng)生教材。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首先要成為一部書,一部非常生動、豐富和深刻的教科書。這種專業(yè)自覺不僅是外界賦予的權利,也是教師教學生活的內在追求。
3.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學方法要體現學習方式的轉變,由單一轉向多樣,由片面學習轉向全面學習,讓學生在讀中學、玩中學、做中學、游中學、聽中學、思中學、合中學,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方式,讓身體的更多器官參與學習,從而獲得學習的樂趣,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4.精心預設精彩生成
所有的課堂教學,教師都有預先的設計,但在課堂上,有時會出現教師未所預見的情況,切當而巧妙地應用這些課堂上生成的資源,是教學中“活”的源泉。
我們要求,在課堂上,教師應設置有讓學生發(fā)表獨到見解的環(huán)節(jié),對學生表達發(fā)有道理的獨特見解應充分肯定,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悅。
5.“活”用教學語言
活的教學語言(包括肢體語言)是機智的,它至少有三個功能:激勵、是引導、熏陶,就是讓教師像演員那樣“臺下多下功夫”,“臺上”才能吸引觀眾。
“活”的教學語言,讓課堂教學充滿朝氣與活力,學生喜歡聽,勤于記,樂于思,實現教與學雙方巧妙地有機結合。
(五)堅持教學反思和行動研究
波斯納認為教師成長的規(guī)律是“經驗+反思=成長”。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一個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過程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有鑒于此,我們要求老師寫教學反思從對教學觀念的反思、對教學設計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和對教學反饋的反思這五方面的內容來展開。
參考文獻:
\[1\]梁惠燕.策略本質教學新探.教育導刊,2004,(01).
\[2\]韓鋒.高效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策略.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楊欣.教學語言藝術.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