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良
摘要:地理課程教學要求的的迅速提高,促使人們思考地理教學的相關途經(jīng)和方法;信息技術的不斷運用,促使人們能夠在信息技術條件下,不斷豐富地理課程教學的資源,并得以比較理想的充分利用,形成課堂教學的活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 課堂 活力 形成 策略
作為地理課程教學的任課老師,從一定意義上講對學生學習地理的一般原因還是略知一二的,高中學生學習地理或者就是某種程度上的選學地理有一定的共性,即都認為學習地理只要能夠花時間去死記硬背,那就可在高考中獲取著高分。學生懷著這樣的理念學習著地理,可以獲取著成功,但不可獲取完全意義上的成功。要想讓學生能夠獲取完全意義上的成功,在學生都可刻苦記憶的前提下,形成地理課堂教學活力尤其重要。
一、充分引領學生探究地理問題
現(xiàn)在的高中學生,不久就可邁進高等學府進行深造,進而公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行列中。當今社會主義建設,不是過去那種粗放型的發(fā)展模式,就是農(nóng)業(yè)業(yè)已開始進入研究地理科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境界。這對我們未來建設者提出的挑戰(zhàn)應當還是相當嚴峻的,未來落伍者不是文盲,而是一定意義上的科盲,缺乏探究精神和能力的科盲?,F(xiàn)在地理教學之內容隨著地理科學的不斷發(fā)展,需要探究的地理內容也日趨顯得廣泛甚至就是某種意義上的深奧起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理念,不容許人們運用灌輸去替代學生的探究。如果我們的課堂還是那樣的硬灌、強灌,那不僅僅就是課堂教學之死氣沉沉,對學生形成地理課程學習的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也是沒有任何益處的。因此,教學地理,求得學生去掌握地理知識是一方面,而讓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進而從珍愛地球的高度,去善待自己的生活和生產(chǎn)環(huán)境,也應當是我們必須追求的目標。對此,地理教學就必須注重學生對學習地理問題的探究,力劈灌輸,力劈學生比較簡單而又機械的記憶,力倡學生的自主探究。地理課程的必修和選修,給學生以理想的選擇空間.雖然學生可以自主意義上進行選擇,但選修模塊所涉及的地理學理論、應用、技術等一般都比較深,會讓學生產(chǎn)生畏難的學習情緒.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不至于畏難,在教學中當多引領學生進行探究.引領學生進行探究,只要具有讓進行探究的價值和可能,就一定要給學生以探究的時間和機會。如教學相關環(huán)境保護的內容時,不妨讓學生去研究自己所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讓學生去探究地理環(huán)境所需保護的要求,乃至就是比較特殊的要求。
二、切實引領學生活躍學習氣氛
近幾十年來教育事業(yè)欣欣向榮,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教育理念的日趨先進,教育設施前所未有的先進,促進著教育事業(yè)的良性發(fā)展。就是我們東北老區(qū),教育也是那樣的蒸蒸日上。這對我們的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是極其利好的?,F(xiàn)在,不少的義務教育課堂,課堂教學氣氛顯得越發(fā)的活躍。但從相關現(xiàn)實看,我們的普通高中教育的課程和課堂教學,也還是那樣的不具任何學習氣氛上的活躍。這樣的教學不僅僅形成不了學生智慧的發(fā)展,而且也相當程度上制約著學生探究精神的形成,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由此,我們必須做出這樣的思考: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也十分需要去比較切實地引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得以屬于學生之氣氛的活躍。讓學生得以氣氛的活躍,其實并非就是如此的蜀道難,我們完全可以憑借現(xiàn)代信息技術形成氣氛活躍之正面效應。作為地理課程教學,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是人們所必須充分考慮的,努力營造利于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huán)境也是必須充分考慮的.,這也不僅僅就是可能,而且應當就是完全意義上的必需。形成高中學生學習地理之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huán)境,作為老師需要去做熱心人,多借助多媒體平臺去開展教學活動。如《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的很多教學活動方案都是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平臺才能開展起來的.在平時的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且又是那樣的生動活潑,我們可以把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特點進行有機整合,如建立虛擬地理教學室;如讓學生去地理圖書館、去欣賞電子刊物、電子論壇。
三、積極引領學生進行過程評價
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其改革的內容具有極為豐富的多重意義,如教材內容的改革,師生地位的改革,有教育理念的改革等。像一改過去常態(tài)化的教師評價和卷面的評價,就是課程改革的基本內容之一。作為地理教學,也必須對此進行比較認真的思考,力求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活動的評價中來。讓學生參與地理學習過程的評價,可以結合合作學習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能夠運用自身的智慧對對方所探究的內容進行評價。讓學生進行如此的評價,可以引發(fā)相互之間比較激烈的爭辯,融評價與爭辯于一體。這不僅僅就能形成學生學習地理的個人智慧,還可以形成學生思維激蕩的漣漪。因此,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我們不僅僅就讓學生進行學習,還引領學生進行著嚴格意義上的評價。讓學生進行評價,力求做到“因人施評”,在平時的教學中,適當提供一些理想的評價語言。如讓學生去努力看到地理學習存有一定問題甚至就是比較嚴重問題學生閃光點,適度運用夸張對其進行評價;如讓學生努力尋求評價的語言技巧,促使學生能夠通過評價對一些學生之不夠成熟或正確的見解予以繼續(xù)性的有效探究。教育教學的實踐比較有意義地告訴:實現(xiàn)著評價目標的多元化,實現(xiàn)著評價手段的多樣化,注意讓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相結合,就比較有意義地獲取著兩個增強的教育教學效果。不僅僅就增強學生對資源、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還增強著學生關心和愛護環(huán)境的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白文新.中學地理教材研究與教學設計[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1.
[2]林國銀.新課程理念下地理案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福建教育,2005,(02).
[3]燕國材.素質教育概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qū)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