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凡
【摘 要】新聞攝像,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攝像來表達所要報道的新聞事件,因為其具有具體、形象等特點,運用得越來越廣泛。然而,我國尚未建立對新聞攝像語言特性的全面認識,本文針對新聞攝像語言,從形象價值、沖擊力和情感表達等方面探討新聞攝影語言的特性,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新聞攝像 語言特性
一、新聞攝像語言的形象價值
1.新聞攝像的形象性是具體的、可見的。新聞攝像語言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紀實性。新聞攝像的首要任務,就是真實客觀地表現發(fā)生的事情,包括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風景、各種各樣的社會事件等等,是對真實生活的一種紀實體現,它的形象性是具體的、可見的,它是指從一個公正客觀的角度解讀發(fā)生的新聞事件,通過具體的圖片加以表現,讓新聞變成具體可見的攝像語言。求真和求美是當今新聞攝像形象性的主要表現形式。求真,就是追求報道新聞的紀實性,以最樂觀、最公正的角度來呈現所發(fā)生的事情。求美,就是在報道新聞時追求審美效果,以藝術的形式來展示所要表達的新聞,讓民眾可以感悟到新聞中的人性之美、社會之美等等。求真和求美可以相互促進,讓新聞攝像可以通過具有審美價值的圖片表現出來。圖片成為了一種具體的語言,新聞攝像語言也就有了更強的說服力。在美學的作用下,真實的新聞事件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播,真善美可以為更多人所接受,在紀實新聞事件的烘托下,真善美不再是抽象的情感,而是真正滲透于民眾生活的真實存在的事件,兩者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相輔相成。
為了更好地體現新聞攝像所要表達的形象性,求真和求美必須同時做到。新聞,首要講究的,就是紀實。樂觀公正地報道事件,可以很好體現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當然,如果在求真的前提下,對攝像的角度、表現手法做適當調整,讓所拍攝出的新聞攝像作品具有了更強的藝術性,這樣,在美感的烘托下,新聞事件的紀實性可以體現得更淋漓盡致,新聞攝像作品也就有了更強的吸引力和說服力,越來越多的人也會關注新聞攝像,也就有更多的人投入新聞攝影的工作中,這樣,新聞攝像作品的前景會越來越好。
2.瞬間形象性是新聞攝像特有的個性。圖片是靜態(tài)的,是將某一瞬間的畫面定格下來,所以,瞬間形象性是新聞攝像的一個特性。新聞攝像是為了表現所發(fā)生的重大的、具有紀念意義的事件,必須捕捉典型瞬間進行拍攝,這樣記錄下來的瞬間才有了更強的說服力和更大的感染力。
瞬間形象性首先體現在典型瞬間可以再現當時場景,清晰訴說所發(fā)生的新聞事件。新聞攝像記錄的瞬間,是能夠體現出新聞中心思想的瞬間,不僅要有很強的視覺效果,可以帶領民眾身臨其境,深刻了解第一現場發(fā)生的事情,此外,典型瞬間的攝像作品更需要有內容支撐,讓民眾可以從中發(fā)掘出很多社會現象,從而領悟其中蘊含的情感或者哲理,所以,從這個層次來說,新聞攝像的瞬間不僅具有藝術價值,更有很強的現實價值。此外,由于這些圖片都是典型瞬間,深刻再現了當時的情景,又具有了紀念價值。
新聞攝像的典型瞬間具有很強的瞬間形象性,不僅體現在它可以重現當時情景,更體現在它的內容美。內容是新聞攝像作品的主體,內容美是新聞攝像作品典型瞬間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新聞攝像作品的存在意義是更好表現新聞攝像作品,內容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典型瞬間的內容,是最容易被民眾記住的,所以,內容美是必需的一個特性,這樣典型瞬間才有了最堅實的基礎。新聞行業(yè)的存在,是為了弘揚社會正能量,將整個社會風氣導向真善美這個方向。所以,典型瞬間一定會著重表現這些方面,通過將一些溫暖的、符合社會正能量的新聞事件借助圖片表現出來,讓民眾更多了解社會的正能量,去感悟那些擁有內容美的攝像作品所傳達的正確價值觀,也就可以促進他們的向善心理,這樣,他們也會積極去實踐真善美,整個社會就會朝著真善美這個方向不斷前進,新聞攝像作品的內容美也就有了現實的推動作用,典型瞬間的瞬間形象性也就有了更強的現實作用。
二、新聞攝像語言的客觀“沖擊力”特征
1.客觀沖擊力首先表現在客觀務實性。充實的新聞攝像語言往往具有很強的客觀沖擊力,通過層次分明的圖片傳達新聞內容,可以給民眾很強的視覺和感覺的沖擊??陀^沖擊力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紀實性。新聞攝像的首要任務,就是真實客觀地表現發(fā)生的事情,包括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風景、各種各樣的社會事件等等,是對真實生活的一種紀實體現,現實美是新聞攝像作品的本質特性。這種現實美,不是單純地紀實拍攝,它更是指從一個公正客觀的角度解讀發(fā)生的新聞事件,這樣民眾對于所發(fā)生的新聞事件的了解才不會有失偏頗??陀^務實性,是新聞攝像語言客觀沖擊力的重要支撐,通過真實再現當時的情景,讓民眾可以身臨其境,在色彩鮮明、層次清晰的圖片的指引下,民眾會跟拍攝的作者有強烈的情感交流,更好領悟到拍攝人所要傳達的信息,這就是新聞攝像語言的客觀沖擊力。
為了最大程度地體現新聞攝像的真實性,從事新聞攝像的工作人員就必須深入到第一現場,抓住重要瞬間,在了解事情的原委的前提下找好角度,全面拍攝,將整個新聞事件通過自己的攝像清晰明朗地表現出來,還原當時的整個場景。要想達到這個要求,工作人員不能僅僅是擺拍或根據自己的理解隨便踩點,必須同當事人和目擊者深入溝通,自己先弄懂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后根據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對所拍攝的作品進行專業(yè)化的處理。
2.客觀沖擊力其次表現在圖片的內在沖擊力。新聞攝像語言的客觀沖擊力,還表現在圖片的內在沖擊力??陀^務實性體現的是攝像語言的外在屬性,圖片的內在沖擊力體現的就是新聞攝像語言的內在屬性。與文本語言相比,攝像語言以圖片說明發(fā)生的事情,形象具體,會給民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民眾更強的情感共鳴,讓民眾在獲得視覺享受的同時,充分思考所發(fā)生的新聞事件,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等等,這是一種內化效果,可以直擊民眾的內心深處,真正打動民眾。
色彩鮮明、層次清晰的攝像圖片極容易喚醒民眾的興趣,讓他們印象深刻,銘記更久。這種長久的內在沖擊力會極大程度加強他們對新聞事件的理解,包括內容、情感和哲理等各個方面。為了達到這個效果,新聞攝像的工作人員在選取典型瞬間時,要事先對整個新聞事件有一個清晰的理解,然后再根據自己的專業(yè)判斷,選擇最具有感染力的瞬間進行拍攝,然后再進行修改,保證所拍攝的攝像作品是客觀務實性和內在沖擊力的統一體。大量的這樣具有審美價值的新聞攝像作品的出現,會讓新聞攝像語言更為生動,從而使其有更強的說服力和更大的影響力,深刻影響民眾的日常生活,達到新聞宣傳正能量、打擊負能量的效果。同時,大量優(yōu)秀攝像作品的出現,會吸引更多人投身到這個行業(yè),在優(yōu)秀人才的帶動下,新聞攝像語言會越來越生動,新聞攝像事業(yè)才會有更好的發(fā)展。
三、新聞攝像語言的情感表達特性
1.新聞攝像通過攝影作品不僅傳遞新聞事件,更傳達新聞事件所表達的情感。記錄所發(fā)生的新聞事件,除了攝像語言以外,文本語言也可以做到。但是,新聞攝像語言不僅可以傳遞新聞事件,更能夠清晰表達新聞事件所體現的情感。面對具體的圖片,民眾更容易打開想象力,根據所看到的圖片,人們可以在腦海里再現當時的故事情景,將自己代入事件本身,深刻感受新聞事件所表達的情感。情感的存在,會讓新聞事件的內容更深刻、更飽滿,民眾在理解了情感的情況下,也能夠更好銘記所發(fā)生的新聞事件。人是情感動物,一切發(fā)生的事件只有激起人們的情感共鳴,才能夠真正達到新聞影響人類思維的目的。情感要素可以將新聞攝像作品進行升華,讓其藝術性更強,更能夠引導民眾進行深層次的情感和哲理解讀,讓攝像語言真正成為一種影響人們生活的生動語言。優(yōu)秀的新聞攝像作品,不僅可以完成報道事件的任務,更擁有很好的藝術效果,這樣優(yōu)秀的新聞攝像作品才能最大可能地吸引民眾的眼球。在優(yōu)秀的新聞攝像作品的帶領下,民眾投入更多的熱情,在具體的圖片中仿佛親身經歷第一現場,更多了解新聞,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交流,讓新聞得到最廣泛的傳播。
2.通過視覺效果帶人身臨其境,幫助人們更好理解情感。與原先的文本語言相比,攝像語言不僅更為生動傳神,而且更能創(chuàng)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讓民眾置身事內,設身處地地感悟其中的情感。文字相比圖片來說還是抽象的,人們只能通過字面意思來得知所發(fā)生的事情,無法建立與文字編輯者的情感交流,而圖片比較具體,可以帶領民眾到達事件的第一現場,透徹了解發(fā)生的事件,幫助他們更好理解新聞所要傳達的情感。
視覺效果可以幫助民眾展開想象力,讓他們在具象的圖片中,以當事人的角度來解讀發(fā)生的一切,不再以無關者的態(tài)度對待新聞,民眾的情感起伏會更大,對于新聞的關注度也會加強,從而情感宣泄也會更加強烈。這樣的效果是其他語言所不能比擬的。作為一種表達方式,攝像語言通過形式、色彩、框架等等元素共同勾勒出整個畫面,面對清晰的畫面,民眾仿佛親身經歷這個場景,也就能更好理解新聞事件中的情感。
但是,從情感來傳達新聞事件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對此,為了更好地用聯情性來傳達新聞事件,從事新聞攝像語言方面工作的人員就必須不斷錘煉自己,選擇更為典型的瞬間,在對圖片進行后期處理時也要花費時間,力求讓更多人明白新聞所要表達的真相,從而更好接受新聞所要傳達的情感。
小結
新聞攝像語言的發(fā)展歷史并不長,雖然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是尚未達到較高的水平。最初的攝像語言只是作為一種紀實工具使用,而現如今,追求美學、藝術效果等等都成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但是,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新聞攝像語言仍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對此,從事新聞攝像的工作人員必須不斷加強自己的專業(yè)素質,追求新聞攝像語言的紀實性和藝術性,選取最佳的典型瞬間,客觀、公正呈現發(fā)生的新聞事件,帶動民眾的情感,讓新聞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播。
(作者單位:錦州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彭小琴.《新聞攝影語言特性研究》;《新聞界》, 2012(1):28-31;[2]金孫衛(wèi).《電視新聞畫面語言與攝像技術研究》;《新聞研究導刊》, 2016, 7(2):221-221;[3]許昊.《探討新時期新聞攝影語言特性》;《新聞研究導刊》, 2015(12):111-111;[4]王育昕.《視覺傳播時代的新聞攝影語言探析》;學位論文 南京師范大學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