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薇薇
摘 要:宋詞自然形象疏的特點表現(xiàn)在詞語的運用上,表現(xiàn)在對自然形象本身和聲音的描寫上,并呈現(xiàn)出不同的審美形態(tài)。宋詞自然形象淡的特點與選取的顏色、光線、稀薄程度等方面的特點密切相關(guān)。宋詞自然形象疏淡美的審美內(nèi)涵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表現(xiàn)出悠閑淡泊的情懷;呈現(xiàn)留白之美。
關(guān)鍵詞:宋詞;自然形象;疏淡美;審美內(nèi)涵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2.091
宋詞以寫景見長。詞人以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自然形象,融入自身審美感受,使其呈現(xiàn)出豐富的審美內(nèi)涵。宋詞自然形象的美表現(xiàn)在諸多方面,本文主要論述其疏淡美。
1 宋詞自然形象疏的特點
宋詞自然形象多呈現(xiàn)稀疏、稀少的特點,較少顯得繁茂、密集。宋詞經(jīng)常用稀、疏、少之類的字眼形容自然形象,使之呈現(xiàn)疏的特點。比如“月落星稀露氣香”(魏了翁《鷓鴣天》“月落星稀露氣香”)、“疏蕊幽香”(陸游《滿江紅》“疏蕊幽香”)和“點檢落紅都已少”(毛滂《玉樓春》“一春花事今宵了”)等。有時還用其它表示疏的字眼形容自然形象,也呈現(xiàn)出疏的特點,比如兩三、幾點、數(shù)行、數(shù)點等。如“花放兩三枝”(王之道《江城子》“新篁初上籜龍陂”)、“數(shù)行新柳自啼鴉”(劉辰翁《浣溪沙》“遠遠游蜂不記家”)和“清溪數(shù)點芙蓉雨”(周密《齊天樂》“清溪數(shù)點芙蓉雨”)等。
宋詞具有疏特點的自然形象隨處可見,既包括自然形象本身,也包括自然形象的聲音。宋詞中經(jīng)常被賦予疏特點的自然形象有云、雨、煙、樹、竹、花、葉等。詞人以優(yōu)美的語言表現(xiàn)其稀疏、不密集的狀態(tài)。比如“竹里疏花梅吐”(趙師俠《謁金門》“沙畔路”)、“疏柳雙鴉宿”(劉塤《六么令》“曉來寒角”)和“時有疏螢度”(朱淑真《菩薩蠻》“山亭水榭秋方半”)寫動植物稀疏的狀態(tài)。再比如“疏云影里鵲橋低”(謝逸《虞美人》、“風前玉樹瑲金韻”)和“一番疏雨釀微涼”(盧炳《浣溪沙》“水閣無塵午晝長”)則是寫非生命的云和雨稀疏的狀態(tài)。宋詞中經(jīng)常被賦予疏特點的聲音主要是鳥和昆蟲的鳴叫聲。詞人以優(yōu)美的語言表現(xiàn)這些聲音的稀疏、時有時無。比如“乍聞一兩蟬聲”(楊澤民《慶春宮》“曲渚瀾生”)、“竹間時聽鷓鴣啼”(蘇軾《浣溪沙》“風壓輕云貼水飛”)和“何處高樓雁一聲”(晏殊《采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等。
宋詞自然形象的疏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審美形態(tài)。有的集中表現(xiàn)稀少的特點,有些將稀疏與其它審美特征聯(lián)系起來,呈現(xiàn)新的審美形態(tài)。比如“煙草蕭疏”(歐陽修《蝶戀花》“永日環(huán)堤乘彩舫”)、“景蕭疏”(張孝祥《多麗》“景蕭疏”)和“蕭疏野柳嘶寒馬”(張炎《凄涼犯》“蕭疏野柳嘶寒馬”),將疏與蕭組合在一起,增添了蕭條冷落之意,呈現(xiàn)出冷落稀疏的意味。比如“點點疏清影”(無名氏《驀山溪》“歲寒遼邈”)、“風送荷花幾陣香”(李之儀《南鄉(xiāng)子》“綠水滿池塘”)和“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姜夔《暗香》“舊時月色”),將疏與清組合在一起,增添了清雅之意,呈現(xiàn)出稀疏清雅的意味。比如“隱隱兩三煙樹”(柳永《采蓮令》“月華收”)、“飛鴻數(shù)點拂云端”(謝逸《江神子》“一江秋水碧灣灣”)和“煙村幾點人家”(晁端禮《臨江仙》“今夜征帆何處落”),將疏與遠組合在一起,增添了悠遠縹緲之意,呈現(xiàn)出稀疏悠遠的意味。比如“山桃溪杏兩三栽”(王安石《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還映疏篁冷”(曹勛《御街行》“凌寒架雪知春近”)和“翠蘿深處,啼鳥兩三聲”(林仰《少年游》“霽霞散曉月猶明”),將疏與幽組合在一起,增添了幽僻靜謐之意,呈現(xiàn)出稀疏幽靜的意味。再比如“花里黃鸝時一弄”(歐陽修《蝶戀花》“海燕雙來歸畫棟”)、“紅樹間疏黃”(晏殊《訴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和“澹月疏花三四點”(趙與洽《江城梅花引》“單衾寒引畫龍聲”),將疏與麗組合在一起,增添了秀麗之意,呈現(xiàn)出稀疏秀麗的意味。
2 宋詞自然形象淡的特點
宋詞中的自然形象多呈現(xiàn)淡的特點,較少顯得秾艷、強烈。這一特點與宋詞選取的自然形象顏色、光線、稀薄程度等方面的特點密切相關(guān)。宋詞多以清淡顏色描繪自然形象。比如綠色和白色是常見的顏色,使得大量自然景物在色彩上呈現(xiàn)清淡的特點。如“堂下水浮新綠”(朱熹《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綠”)、“芳草池塘綠遍”(毛幵《謁金門》“春已半”)和“白水塘邊白鷺飛”(蒲壽宬《漁父詞》“白水塘邊白鷺飛”)等。為突出顏色的清淡,宋詞還經(jīng)常用淺、微、嫩、淡等字眼形容顏色,如“漸淺黃嫩綠”(陳允平《垂楊》“銀屏夢覺”)、“小萼微紅”(邵桂子《沁園春》“知是今年”)和“淡黃柳上月痕初”(張炎《臨江仙》“一點白鷗何處去”)等。宋詞還經(jīng)常選取本身顏色清淡的自然形象進行描寫。比如青山、白雪、樹葉等都顏色清淡,絕不秾艷,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詞中。如“闌外青山煙縹緲”(韓玉《賀新郎》“柳外鶯聲碎”)、“江上雪如花片下”(洪適《漁家傲引》“臘月行舟冰鑿罅”)和“葉下亭皋渺渺”(方岳《一落索》“瘦得黃花能小”)等。自然形象色彩有時呈現(xiàn)由淺到深的過程。宋詞有時表現(xiàn)其剛剛開始變化時較淺的顏色,從而呈現(xiàn)淡的效果,比如“新綠漲池”(方千里《應天長》“嫩黃上柳”)、“嘆籬菊初黃”(陳允平《齊天樂》“客愁都在斜陽外”)和“新條淡綠”(黃庭堅《滿庭芳》“修水濃青”)等。宋詞有些自然形象甚至呈現(xiàn)出淡至無色的效果,更突出了淡的特點。比如“星漢淡無色”(王質(zhì)《水調(diào)歌頭》“細數(shù)十年夢”)、“雨外青無色”(仇遠《點絳唇》“黃帽棕鞋”)和“瑤草秋無色”(張炎《念奴嬌》“波明晝錦”)等。
宋詞自然形象多呈現(xiàn)淡的特點也與光線、稀薄程度的選擇密切相關(guān)。宋詞多選擇光線不刺眼的自然形象進行描寫。比如溪水、露水、斜陽等自然形象都光線柔和、不刺眼,往往呈現(xiàn)淡的特點。如“溪光萬頃琉璃翠”(米友仁《漁家傲》“從古荊溪名勝地”)、“金風玉露初涼夜”(晏幾道《采桑子》“金風玉露初涼夜”)和“古木斜暉”(王易簡《齊天樂》“翠云深鎖齊姬恨”)等。宋詞還常用涼、冷、寒之類的字眼形容某些自然景物,以突出其光線的不刺眼。比如月亮是詞中常見的自然形象,光線本就柔和不刺眼,但詞人往往用涼、冷、寒形容月光,更強化了淡的特點。如“床侵淡月涼”(程垓《菩薩蠻》“暑庭消盡風鳴樹”)、“金波冷浸冰壺里”(萬俟詠《憶秦娥》“天如洗”)和“天凈水平寒月漾”(趙師俠《江南好》“天共水”)等。宋詞還多選擇稀薄而非濃厚的自然形象進行描寫,從而呈現(xiàn)出淡的特點。比如微云指稀薄的云彩,輕煙指清淡而非濃重的煙霧,都是宋詞中常見的意象。如“微云生處是茅庵”(惠洪《浪淘沙》“城里久偷閑”)、“有輕煙和月”(鄭域《念奴嬌》“東陵美景”)和“水際輕煙”(劉將孫《踏莎行》“水際輕煙”)等。
3 宋詞自然形象疏淡美的審美內(nèi)涵
宋詞大量表現(xiàn)自然形象疏和淡的特點,形成動人的疏淡美。其審美內(nèi)涵如下:
首先,表現(xiàn)出悠閑淡泊的情懷。宋詞多表現(xiàn)自然形象疏淡的狀態(tài),強調(diào)詞人眼前所見之物稀疏數(shù)量少、視覺刺激較弱。現(xiàn)實生活紛繁復雜,熱鬧喧囂。人們的注意力往往被密集的、具有強烈視覺刺激的形象所吸引,很難注意到那些數(shù)量稀少、視覺刺激較弱的。詞人之所以能注意到這些自然形象,源于心境的悠閑和情懷的淡泊。詞人暫時忘卻了現(xiàn)實的紛繁復雜,心境悠閑自由,才能充分感受到生命原本多樣的存在狀態(tài),尤其注意到這些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疏淡自然形象。詞人暫時忘卻了對功名利祿的追求,才能暫時從熱鬧喧囂的世俗生活中擺脫出來具有淡泊的情懷,從而注意到這些同樣具有清淡意味的疏淡自然形象。詞人以優(yōu)美的語言表現(xiàn)自然形象的疏淡美,抒發(fā)了從中獲得的審美感受。讀者也由此暫時獲得悠閑的心境、淡泊的情懷,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比如“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晏殊《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幾片稀稀疏疏的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樹上偶爾傳來黃鸝的一兩聲鳴叫。如果沒有悠閑的心境,很難發(fā)現(xiàn)這些并不明顯的景象和聲音。如果沒有淡泊的情懷,也不會注意到這些與追求功名利祿的熱望截然相反的自然形象,從而傳達出悠閑淡泊的情懷。
其次,呈現(xiàn)留白之美。留白,指繪畫中留下相應的空白。留白是藝術(shù)家有意而為之,并非什么也沒有,意在留給觀者想象的空間。宋詞多表現(xiàn)自然形象稀疏的狀態(tài),強調(diào)景物與景物、聲音與聲音的空白,帶給讀者一定的想象空間,豐富其審美感受,屬于藝術(shù)形象的留白。比如“繞岸夕陽疏柳”,強調(diào)岸邊的柳樹不密集,之間有明顯間隔。這些間隔形成的空白會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力,想象出草、花、白云之類意象,將空白補充完整。由于在閱讀中充分調(diào)動了讀者的想象力,從而使讀者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宋詞自然形象淡的特點也具有同樣的審美效果,體現(xiàn)出韻味的留白。宋詞中自然形象表現(xiàn)出淡的特點,并非淡而無味,而是往往呈現(xiàn)出豐厚的韻味。比如“一鉤淡月天如水”(謝逸《千秋歲》“楝花飄砌”),夏夜月光清淡如水,帶給詞人陣陣清涼之意。讀者通過這樣的月光,也感受到詞人心境的閑逸自在,體會到濃厚的韻味。再比如“還是翠深紅淺”(李之儀《如夢令》“回首蕪城舊苑”),春末百花凋零,紅花少綠葉多。這里將紅與綠搭配,并強調(diào)紅少綠多,使得畫面呈現(xiàn)清淡之感。這句雖然表現(xiàn)出詞人淡淡的傷春之情,但是色彩的搭配也傳達出詞人淡雅的情趣追求,使讀者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參考文獻
[1]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80,(12).
[2]彭富春.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0).
[3][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