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張亦馳 本報記者 劉揚
朝鮮5日晨發(fā)射彈道導彈后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據(jù)韓聯(lián)社5日報道,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當天初步分析認為,朝鮮發(fā)射的飛行物為“北極星-2”(美軍稱為“KN-15”)型中程彈道導彈,對北美地區(qū)不構成威脅。而據(jù)法新社5日報道,一名美國防務官員表示,朝鮮當天試射的是一枚增程型“飛毛腿”導彈,不過當天的發(fā)射沒有成功。
“北極星-2”的第二次試射?
韓聯(lián)社報道稱,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當天發(fā)表聲明稱,朝鮮當天所射導彈為KN-15。此前,美軍將朝鮮2月12日試射的“北極星-2”型命名為“KN-15”。在識別朝鮮新型導彈時,美方通常會以“KN”加數(shù)字的方式命名。據(jù)韓國聯(lián)合參謀本部5日的消息,朝鮮當天上午6時42分許在咸鏡南道新浦一帶向半島東部海域發(fā)射1枚彈道導彈,飛行約60公里。
據(jù)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軍事專家5日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介紹,“北極星-2”導彈是在去年發(fā)射的潛射型“北極星-1”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研制而成的固體燃料發(fā)動機彈道導彈。外界認為,“北極星-1”導彈能夠攜帶1噸重的彈頭,具備1000公里左右射程。由于“北極星-1”必須裝進朝鮮常規(guī)動力潛艇,因此該導彈彈長只有9米,發(fā)動機為單級推進。之前韓國以及美國情報界分析認為,“北極星-1”的基礎型號是蘇聯(lián)時代的R-27潛射中程彈道導彈,不過后者是一種單級液體燃料彈道導彈,兩者之間的繼承性不大?!氨睒O星-2”則進一步加長了彈體,提高了最大飛行速度,增加了射程。這次試射是該彈的第二次飛行測試。
外界猜測該導彈性能
此前韓國評估“北極星-2”射程達到2500到3000公里,但這名中國專家認為,從韓國公布的該彈飛行試驗參數(shù)來看,該彈射程在1500公里是比較合適的。根據(jù)韓國軍方此前的分析,在2月份的試射中,這枚導彈飛行速度10馬赫,大于“蘆洞”導彈的9.5馬赫,飛行高度達500多公里,最后落入日本海。韓方當時研判,“北極星-2”導彈的射程約2500-3000公里,主要瞄準駐沖繩和關島的美軍基地,只不過當時試射該導彈時采用高彈道發(fā)射模式,將射程縮短為500公里。
接受采訪的中國軍事專家表示,一般而言,彈道導彈的射程和其彈道頂點高度及最大速度都有關系,例如中近程彈道導彈最大射程一般是彈道高度的4倍。但今年2月朝鮮是以高彈道進行的測試,從其500公里的彈道還無法評估其正常射程,但這也說明它的射程不可能高于2000公里。而當時韓方公布該彈的最大速度是10馬赫,也就是大約3.4公里/秒,根據(jù)這一速度計算出該彈的射程大約1500公里。另外,從該彈的外形、體積和長度以及朝鮮的火箭發(fā)動機性能來進行初步評估,其射程也不可能達到外界傳說的3000公里。
另外,之前有分析認為,該彈采用了新型誘餌、多彈頭技術,甚至可以用來攻擊航母。這名中國專家表示,目前的試驗很可能仍然處于基本的飛行試驗。朝鮮可能還要先解決有無問題,先解決彈體本身的問題,再考慮多彈頭和誘餌技術,從該彈較為圓鈍的彈頭看,不排除采用多彈頭和誘餌技術的可能性。至于用來打航母,專家認為朝鮮并不具備這種能力。這需要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其中偵察、控制和瞄準系統(tǒng)的技術難度遠比彈道導彈本身更大。
或仍處于定型試驗階段
專家表示,從技術角度來看,目前“北極星-2”進行的試射仍然是設計定型試射,作為一款中程彈道導彈,必須進行多次成功試射才能列裝。朝鮮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nèi)就進行了兩次試射,這個頻率應該說是很高的,這也說明朝鮮對該導彈的試射非常重視,并且迫切希望掌握中近程固體燃料彈道導彈技術。從韓國方面公布的信息看,該導彈此次飛了60公里左右,這次試射很可能沒能成功,導彈的第一級發(fā)動機或者控制系統(tǒng)出現(xiàn)了故障。在今年2月的試射中,該彈進行了彈道高度為500公里的高彈道試驗,按照朝方的說法,為的是減少發(fā)射遠程導彈所帶來的一系列諸如飛越別國領空、推進器濺落、落區(qū)戒嚴以及彈頭打撈等棘手問題。那次試驗中,彈道導彈動力飛行段制導性能、大功率固體燃料發(fā)動機的工作特性、級間分離等技術難點得以驗證。
按理說此次試驗即便不拓展為全射程試射也應該進行高彈道試射,進行進一步的驗證和可靠性驗證。這種試驗絕非60公里的射程可以滿足的。這或許也說明,試驗是在很倉促的情況下出于政治需要而進行的。專家表示,即便該彈的未來試射順利,可能還需要進行4次左右試射才可能列裝。另外,從冷彈發(fā)射方式以及命名規(guī)則來看,朝鮮很可能打算將“北極星-2”導彈裝備在潛艇上,這就更需要進一步的發(fā)射試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