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洺
以學為主,是把學生視為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這種閱讀教學策略,應建立在人本主義與建構主義的理論基礎之上。本文主要從課前、課中、課外三個層面,探討這種閱讀教學策略在中學語文課堂中應用。
一、以學定教,為核心素養(yǎng)培土育苗
(一)設計導學案,搭建腳手架
導學案不應該成為練習案。首先要根據(jù)教學目的和學生需要設計好導學案,明確學生需要預習什么,怎么預習,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進行淺層閱讀。讓學生學會圈點批注,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其次,導學案要重視語言品味,讓學生進行個體的反復朗讀,使學生有動力有興趣體會語言之妙,語文之美;最后,導學案應與生活相聯(lián)系,可引導學生利用網(wǎng)絡搜集好本課的相關資料,主動探尋課本之外的語文。
(二)制定學習目標,合理開發(fā)“土地”
在“以學為主”的理念指導下,教學目標的設定與學情要緊緊掛鉤,要體現(xiàn)目標的普適性與層次性。因此,教師可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然后讓學生自讀課文,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通過與學生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可減少教師的預設性,更貼合學生實際。如學習《鞏乃斯的馬》一文,我先展示總的教學目標給學生,讓學生粗略掌握三個不同場面的描寫技巧后,選擇各自有興趣的一個場面進行研讀,討論交流學習心得,最后讓學生運用自己拿手的描寫方法描寫一個場面。這樣,使每個學生的學習目標都有所不同,也能夠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二、科學修剪,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
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過程,首先應當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或合作探究,或討論交流去解決疑難。閱讀教學要注重“讀、想、畫、議”結合,培養(yǎng)自己的閱讀感悟能力。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讀”,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這樣才能進入文本,體驗情感,這樣才能保證充分的自主學習。
其次,應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在小組合作中共同解決問題。課堂上,可把班上學生隨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可以讓每個小組解決不同的問題,也可以讓每個小組內部各人負責不同的問題,但必須是分工明確,任務具體,保證每個同學都有用武之地。最后,各學生在特定時間內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達成一致意見,由小組匯報員上臺匯報討論成果。
最后,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在探究中鼓勵創(chuàng)新。在教學中,教師可抓住突破口引導學生,如用“在這里,我讀到……”這樣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坝^點加理由”式的思考,文本與生活的銜接,讓學生通過生活理解文本,又通過文本來深化對生活的認識。我們應該讓自己讀過的書物盡其用,盡量讓自己不忘記書的內容,使之融入自己的身心。
三、搭建舞臺,讓核心素養(yǎng)開花結果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更新意識,與時俱進,敢于打破常規(guī)課堂模式,敢于拋棄功利色彩,在學生素養(yǎng)培養(yǎng)與應對高考中找到平衡點,構建開放的語文課堂,嘗試多用開放性、探究性的作業(yè)代替原來的封閉式、常規(guī)化的作業(yè),結合口語交際、語文綜合實踐,讓學生回歸生活學習語文。
要激發(fā)學生文本閱讀的興趣,還得引導學生掌握課外文本閱讀的科學方法。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自選課題,科學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把知識變成經(jīng)驗,讓知識成為素養(yǎng),進而升華為生活的智慧,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在高中古典教學中,可讓學生在把握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與鑒賞的基本規(guī)律之外,進一步以“時空關系”的思維視角,通過“同時同空”、“同時異空”、“同空異時”、“異時異空”的方式對古典詩歌進行收集整理,從而對古典詩歌的多重意蘊進一步發(fā)掘和探究。
此外,要讓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素養(yǎng),就得充分給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比如舉辦辯論會、演講比賽,鍛煉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鼓勵學生參加文學社、話劇社,鍛煉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從課內到課外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當然,我們強調“以學為主”,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但也不能忽略教師“引路人”的作用,“教學相長”才能雙贏,才能讓“核心素養(yǎng)開花結果”不再是一個夢。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