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奧斯卡獲獎的動畫短片進行產地上的歸類,分層次進行不同方面,不同視角的研究,不斷進行分析整合,通過對成功案例進行研究,歸納并總結各國動畫短片的優(yōu)勢所在。關注動畫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與趨勢,并掌握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將對我國動畫有著很大的啟示。
【關鍵詞】奧斯卡動畫短片;影響力;思想;藝術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131-02
在這個圖像文化盛行的時代,動畫在塑造時代上有很大的潛在價值,從最初的幼兒動畫到現今的全民動畫,就足以說明動畫在不斷壯大。當然,動畫受到外界的矚目,不得不提起美國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它功不可沒。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Academy Award for Animated Short Film)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1932年設立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設立至今,具有很長的歷史,評選出了八十多部優(yōu)秀的動畫短片。從這些獲獎短片來看,其主題思想、制作方法、藝術風格、表達方式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一、奧斯卡動畫短片的發(fā)展歷程
奧斯卡動畫短片獎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奧斯卡頒獎典禮的一部分,自頒發(fā)以來受奧斯卡金像獎威望的影響,也愈加受到世界的矚目。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一般是指“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是奧斯卡眾多榮譽的一項。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規(guī)定,動畫的長度必須超過70分鐘才可以參加這個項目的競賽。然而相對于奧斯卡獎的悠久歷史,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才剛剛有了雛形。這個獎項于2001年才設立,第7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開始頒發(fā)。在此之前的動畫長片電影們都只能按普通電影那樣去角逐最高榮譽——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只有短短13年歷史的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之所以被看作是動畫領域里的一項權威評定,恐怕更多要歸功于奧斯卡的另一項動畫類獎項——最佳動畫短片獎。
2002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獎被細分為最佳動畫長片獎和最佳動畫短片獎兩個獎項。從名字上看短片獎似乎更像個技術類獎項,跟長片獎相比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樣子。實際上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具有很長的歷史,從1932年開始頒發(fā),只是早期的動畫并沒有借助電腦技術,現在意義的動畫短片是從1974年開始的。相對于北美的動畫短片作品,該獎項似乎傾向于更富有藝術氣息及更大膽創(chuàng)新的歐洲作品。其中,不乏像《探戈》(1983)、《種樹的人》(1988)和《蒙娜麗莎走下樓梯》(1993)這些在動畫史上流芳千古的曠世奇作。所以短片獎實至名歸地被看作是當今世界動畫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獎項。
二、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賞析
當我們欣賞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時,有時會被它夸張變形的人物吸引,被它華麗的色彩迷惑,被它晦澀的情節(jié)困頓,也會為其感人的場面落淚,有時還會在它的不知所云中迷失,甚至有時還會體會到它發(fā)自內心的呼喊,看到毫無美感的丑與惡,體會不安與痛苦,所有這些都無不刺激著我們的神經。
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時至今日已評選出83部優(yōu)秀短片,其中美國本土居多,前28部都是美國本土的,此后才有美國以外的國家的作品進行參選,其中加拿大獲獎的作品最多,有《沙堡》《搖椅》《啞謎》《種樹的牧羊人》《拯救大師瑞恩》《丹麥詩人》等10部作品;英國有《偉大》《操縱》《酷狗寶貝》等;法國有《商標的世界》;德國有《平衡》和《尋找》;俄羅斯有《老人與?!罚蝗毡居小痘貞浄e木屋》等。
美國動畫經過長期的發(fā)展,形成了鮮明的特色。美國動畫片的歷史,在世界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一直引領動畫世界發(fā)展的潮流和方向。首先,頻繁地豐富地涌現出動漫周邊產品;其次,良好的外形,典型的電影明星介紹;第三,大團圓結局;第四,注重細節(jié)和特征,迎合觀眾的審美趣味;第五,動物形象夸張,成為廣泛借鑒的卡通圖案;第六,角色設計規(guī)范;第七,數字技術和薄膜技術的運用,使畫面更完美;第八,情節(jié)曲折、有趣,個性鮮明,音樂優(yōu)美動聽。
加拿大在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中,有1978年第50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沙堡》,講述了泥人在沙漠里創(chuàng)造出一眾可愛的朋友,他們就像團結貪玩的一族人。利用著自身的特長,相互配合,建設著他們巨大的城堡。風沙再次來臨時,他們得以躲進城堡。古怪的角色的形態(tài)設定雖然簡單,但令人佩服的是與形態(tài)相符的運動特性和與沙子間的物理互動效果。1981年第5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搖椅》,溫馨的色調,溫馨的筆觸,溫馨的音樂,溫馨的故事。片中的搖椅,充滿濃郁的北國風味,見證了滄海桑田,承載著一代人對舊時代悠閑自然的生活的懷念。濃妝淡抹的手繪水彩,打造出流暢的場景轉換。配樂與舞蹈場景都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熱情歡樂。1998年第60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種樹的牧羊人》,該片以平實的旁白、第三人回憶錄的角度講述一位孤獨的種樹人,窮盡半生,憑勤勞的雙手變荒地為森林,化腐朽為神奇的故事。2005年第77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拯救大師瑞恩》,通過創(chuàng)作者與被創(chuàng)作者之間對話的形式,以破碎影像和反常聲效貫穿的手法“記錄”了一部命運的離奇悲歌。
加拿大動畫的一大主要特征在于題材多來源于各國民間傳說和少數民族的神話故事。加拿大動畫中別具一格的民族音樂、異域服裝,不同的思維方式,獨特的視聽感受與作品主題,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動畫在這里不受任何地域宗教的影響,自由發(fā)揮,全力創(chuàng)作,張揚個性,任何種族都得到平等對待。
英國在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中,有1976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偉大》,短片圍繞個人遭遇和社會反響創(chuàng)作大量卡通角色,通過他們塑造出時代偉人的形象??鋸埖母呙焙洼p快的插曲令人印象深刻,大量真實素材和歷史事件把觀眾帶回短片主旨。1992年第64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操縱》,結合傳統(tǒng)英式幽默的特點,人物與動畫師插科打諢,幽默之余更多體現喜劇人物的自嘲,也表現出動畫師別具一格的“動畫”功底,以及對生活情趣的異樣觸感。
英國動畫電影,雖然數量不多,但制作精良,獨特的個性,重人文,非主流,贏得更多。英國電影品種繁多,款式多樣,探索性強,想象力豐富,探索生命和死亡、哲學、命運等深奧的問題。
法國在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中,有2010年第82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商標的世界》,故事的外殼生發(fā)于歐洲大陸人文主義理想的憂患意識的五彩蛋。故事里面琳瑯滿目、令人眼花繚亂的諸多商標將世界解讀為商品的世界,這里的一個個商標都被賦予寓言的色彩,具有人性化。
德國在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中,有1990年第62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平衡》,當平衡被貪念打破,最后留下的只有孤獨與失???可在我們的現實世界里,爭搶下去的結果看起來并不是這樣。也因為世界上的事物并不都是那樣的一塊處在平衡間的板,而更像一個倒T字形的形態(tài)。1997年第69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尋找》,樸素的定格風格動畫正是德國定格短片的典型代表。泥人為尋找神秘的水源,一層一層地洞穿了荒蕪人煙的沙漠、荒地、石灘、鐵壁,卻回到了本來的地方,原本的空間就在水中。德國動畫所表現的實驗與探究有目共睹,它堅持注重影片的外在形式而忽略其娛樂性與商業(yè)價值;關注聲音與畫面節(jié)奏的關系;使繪畫運動起來的美學特征。
三、結語
隨著社會文明的高速發(fā)展,人們對視聽覺藝術的需求和審美能力的提高,使得動畫超出了傳統(tǒng)的范疇,延伸到我們生活中去。動畫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現象,它更是一種影響日常生活的方式,也成為了全球新興的重要產業(yè)。動畫文化越來越成為世界通用的語言,與此同時,中國動畫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并存,要想動畫發(fā)展起來,要重視其根本,發(fā)展動畫短片,形成良好的產業(yè)鏈。我們就要從優(yōu)秀的動畫短片學起,取其精華,從而創(chuàng)作更優(yōu)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徐兆倩.多元視像的夢幻與現實[D].曲阜師范大學,2014.
[2][法]奧利維耶·科特.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幕后·手記[M].王英策,王詩戈譯.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2009:120.
[3]楊曉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3.
[4]姚震宇.奧斯卡獲獎動畫創(chuàng)作模式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4.
[5]喻青青.藝術的表達與先鋒的實踐[D].西南交通大學,2013.
[6]曹迪思,汪少明.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特色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1,(22):20-21.
[7]王乃真.動畫事故[M].當代中國出版社,2013(9).
[8]王余烈,趙曉艷.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的民族文化特色探究[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4,(12):64+60.
[9]張春.中國電影短片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10]張玥.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紙人》幕后[J].時代漫游,2013,(05):72-73.
[11]劉向英.動畫短片的藝術特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12]趙小波.歐洲動畫產業(yè)發(fā)展模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9.
[13]熊陽.從歷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看動畫審美的演變與發(fā)展[D].南昌大學,2013.
[14]王愿.新媒體環(huán)境下中國動畫短片的現狀與對策分析[D].湖南大學,2013.
[15]賈否,路盛章.動畫概論[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16]薛燕平.世界動畫電影大師[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17]薛燕平.非主流動畫電影[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18]楊曉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分析[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19]楊曉林.世界動畫電影名片分析[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08).
[20]周晨.中國動畫電影與奧斯卡最佳動畫的比較分析[J].媒體時代,2011(10).
[21]張楠.動畫長篇的奧斯卡之路[J].藝術評論,2011(07).
[22]高放.迪士尼動畫電影的造型特征[J].電影藝術,2001(03).
[23]王麗媛.奧斯卡大片藝術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24]趙明.基于內容的動畫短片分類[D].上海交通大學,2007.
[25]王余烈.論動畫短片的故事創(chuàng)意[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6(01).
[26]鄭勤硯.動畫概論[M].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8.
[27]黎青.動畫短片《平衡》的現實指導意義[J].文藝研究,2005(08).
[28]于瑾.動畫短片中的創(chuàng)意思維研究[J].電影文學,2008.
[29]王清平.宮崎駿與他的動畫[J].美術大觀,2008(7).
[30]耿宏濤,汪少明.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的多元性及其積極意義[J].媒體時代,2011,(10):69-72.
作者簡介:
芮曉珍(1987-),女,湖北襄陽人,湖北文理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影視動畫專業(yè)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