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電影與記憶的工業(yè)化
        ——貝爾納·斯蒂格勒的電影哲學

        2017-04-03 06:26:51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5期
        關鍵詞:斯蒂格記憶意識

        李 洋

        (北京大學 藝術學院, 北京 100871)

        電影與記憶的工業(yè)化
        ——貝爾納·斯蒂格勒的電影哲學

        李 洋

        (北京大學 藝術學院, 北京 100871)

        法國當代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的電影思想從胡塞爾關于意識的兩種記憶形式出發(fā),即第一記憶(感覺)和第二記憶(回想),提出了“第三記憶”理論。斯蒂格勒認為,在電影中,視聽記錄技術創(chuàng)造了“意識的容器”,成為一種如同記憶只能在時間中才能自我展開的“時間客體”,成為隨時可以把過去帶到當下的意識副本。依靠外部物質存儲的人的“第三記憶”正被迅速工業(yè)化,這帶來了兩個后果:一是電影與人的意識高度同化,摧毀了欲望經濟;二是改造了人的一般性審美體驗,可以被精細化的數(shù)字技術所調節(jié),導致人類喪失了原始的自戀能力以及圖像的盲視式毀滅,斯蒂格勒稱之為“符號的貧困”。

        第三記憶;記憶技術;記憶的工業(yè)化;物化意識;電影作為意識

        對記憶的重新定義與研究,正從內部改變西方的哲學、史學、心理學和藝術研究。記憶也是法國電影哲學的關鍵詞:??掳央娪耙暈闄嗔τ脕斫嫶蟊娪洃浀木幋a裝置;德里達將電影看作對記憶的記錄與播放;德勒茲認為回憶是重要的時間-影像,它不是過去,而是被現(xiàn)實化或正被現(xiàn)實化的影像。法國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從新的角度把電影與記憶聯(lián)系在一起,他在德勒茲提出的“腦即銀幕”觀點的基礎上,提出電影本質上是一個“記憶工業(yè)”。他從技術、意識與文化工業(yè)的角度對電影的本質、生產機制和文化功能進行了分析,這些分析集中在“電影作為意識”這個基本判斷上。斯蒂格勒認為電影代表著可被存儲、篩選、編輯和刪節(jié)的“第三記憶”,電影的工業(yè)化讓“第三記憶”不斷調節(jié)人自身具有的“第一記憶”和“第二記憶”能力,讓意識不斷物質化,這些物質化的意識成為程序工業(yè)的原料,以滿足當代世界正在生成的巨大的全球意識市場。從后結構主義哲學到大眾文化,從技術本體論到后人類主義,斯蒂格勒主要圍繞時間、意識市場、個體化、消費主義、技術人類學、文化工業(yè)和自動化社會等話題展開闡述,是當今最為活躍的法國思想家之一。

        一、從武裝劫匪到技術哲學家

        斯蒂格勒的身世非常曲折離奇。他的父親是電工,母親是銀行職員,他在讀初中時就因家境貧寒而中斷學業(yè)。1969年,17歲的斯蒂格勒進入法國自由電影學院(Conservatoire Libre du Cinéma Fran?ais)做導演助理。1973年,他進入法國信息自動化研究中心(Institut National de Recherche en Informatique et en Automatique,簡稱INRIA)實習。從1968年“五月風暴”到1976年,他始終是法國共產黨黨員。1976年,他開始持械搶劫銀行,用他的話說,這是對資本主義展開的反抗,他搶劫的都是他存錢的銀行。在第四次搶劫過程中,他被巡邏警察當場抓獲,被判刑五年。他的罪行應該判十五年,但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辯護律師讓他免去十年牢獄之災。

        從1978年到1983年,斯蒂格勒在圖盧茲的圣米歇爾監(jiān)獄(Prison Saint-Michel)服刑,后轉到米雷市(Muret)的拘留所。在服刑期間,他的人生發(fā)生了轉折,從未接受過任何大學教育的斯蒂格勒,開始自修圖盧茲大學的哲學課程。同時,他還輔導獄友參加法國高中會考(BAC)。1983年出獄后,他先在一家電子公司做職員,這家公司負責城市和技術發(fā)展方面的咨詢工作,他開始接觸技術文化。1984年,他入選了國際哲學學院(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簡稱CIPh)的項目負責人,該國際哲學學院是一所由弗朗索瓦·夏特萊(Fran?ois Chatelet)、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等四位哲學家聯(lián)合創(chuàng)建的面對公眾的公益教育與研究機構,按照開放式大學進行運營和管理。1985年,斯蒂格勒又受雇于法國科研部門研究電信和信息技術。1987年,他在蓬皮杜藝術中心策劃了“未來的記憶”(Mémoires du Future)展覽,這個工作讓他對信息技術與記憶這兩個話題產生了興趣。1988年,斯蒂格勒終于在法國北部加來省的貢皮埃技術大學(Université de Technologie de Compiègne)獲得了教職,這是一所私立工程師學校,斯蒂格勒在這里負責開設技術文化史課程。1989年,他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組建了研究小組,展開電腦機組設計,這項研究讓他有機會進一步系統(tǒng)研究信息技術的歷史,并為AIS公司設計出第一臺樣機。1993年,法國政府換屆,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層變更,這個研究項目被迫中斷。1990年,他為塞維利亞世界博覽會(1992年)撰寫的法國館展覽方案獲選。

        1993年,在雅克·德里達的指導下,斯蒂格勒在法國高等社會學科研究院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同年,他在貢皮埃技術大學擔任“知識、組織與信息技術系”的系主任,同時在法國國家視聽研究院(INA)擔任兼職副總經理,還擔任音樂與聽覺研究所所長。2005年6月18日,他發(fā)起創(chuàng)建了“工業(yè)化政治與精神技術學國際研究協(xié)會”(Ars Industrialis),致力于對意識技術展開批判性研究,尤其是對電信與信息產業(yè)的政治批判,并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其相關研究成果。2006年,他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創(chuàng)建了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Innovation,簡稱IRI),并擔任其文化發(fā)展部主任。

        斯蒂格勒是21世紀以來法國最活躍和高產的思想家,他在貢皮埃技術大學每年一月講授“認知科學與技術學”的研討班課程,每學期都會有近千名博士生和青年學者聽課。由于他沒有接受過大學哲學教育,所以其思想來源非常特殊。安德烈·勒魯瓦·古蘭(André Leroi-Gourhan)的人類學、吉貝爾·西蒙東(Gilbert Simondon)的機器個體化哲學、保羅·瓦雷里(Paul Valéry)的文學以及胡塞爾的時間意識現(xiàn)象學,都對他的思想產生過影響。然而,對斯蒂格勒思想體系影響最大的是其導師雅克·德里達。德里達的解構思想讓斯蒂格勒得以重新系統(tǒng)化地思考人類精神的歷史演進。

        從1994年起,斯蒂格勒相繼出版了十余部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雅克·德里達指導下完成的博士論文《技術與時間》(LaTechiqueetletemps),這篇論文在1994年、1996年和2001年分三卷出版,第三卷是在原博士論文基礎上重新撰寫,這一卷把電影放置在技術工業(yè)的中心,題目就叫《電影的時間與存在之痛的問題》(LeTempsducinémaetlaQuestiondumal-être)。在此期間,他與雅克·德里達的對話《電視超聲》(échographiesdelatélévision, 1998)出版。這是德里達晚期的重要訪談,斯蒂格勒對技術、文化和哲學的思考已經體現(xiàn)在這次對話中。

        斯蒂格勒的哲學寫作具有系列性的特征,經常圍繞一個主題出版幾部著作。除了三卷本的《技術與時間》,他還寫了三卷本的《無信與失信》(MécréanceetDiscrédit, 2004-2006),從技術與工業(yè)化的角度分析了西方資本主義的衰落。他認為生產的工業(yè)組織與消費社會的生活方式,讓人同時喪失了工作的技藝和生活的能力,導致“無產階級的普遍化”,也逐步喪失了精神生活的能力。兩卷本的《符號的貧困》(Delamisèresymbolique, 2004-2005)關注文化技術、符號技術及信息技術被工業(yè)化進程轉換為服務于欲望的手段,對心理的、集體的“個體化”過程帶來了破壞性后果。兩卷本的《建構歐洲》(Constituerl’Europe, 2005)提出“新歐洲”的建立必須在心理和集體層面推動一種新的個體化進程(individualisation)的觀點。

        在這些著作中,《技術與時間》中的兩卷《迷失方向》和《電影的時間與存在之痛的問題》以及兩卷本的《符號的貧困》都比較深入地探討了電影。斯蒂格勒不僅試圖從意識哲學和技術史的角度重新定義電影,更嘗試在論述中引用和評述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這些觀點都源于他對技術價值的重新認定。

        二、故事欲與元電影

        從古希臘開始,技術不被認為是哲學的內容。古希臘人把技術蔑稱為technè,認為關于技術的知識應該處在哲學世界之外,哲學不是關于詭辯學派之技巧(technè)的學問,與技術有關的外部知識對哲學的內部之思都沒有助益,始終是哲學的輔助。哲學可以利用技術(比如寫作),但技術不能建構哲學真理。技術既不是“原初”(originaire),也不是“原創(chuàng)”(original),它只是不斷衍生,關于技術的思考必然超出哲學的邊界。這種觀念始終影響西方哲學。然而斯蒂格勒則把技術理解為人類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甚至是人類進化中實現(xiàn)人成為人的關鍵。從火的使用以及對原始工具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可以看出,技術從最初就建構了人類。斯蒂格勒認為人類的本性從原初起就是“第二性”的,人的本質即來自于一種“人為性”,是一種“人造的事實”(fait artificiel)。斯蒂格勒認為,這意味著人的本質始終處在分歧和爭議中,而人的技術性始終包含在這些圍繞人性而展開的各種斗爭中。以技術為核心的斗爭風險永遠無法消除,所以人的技術性也決定了人的政治本質。

        但是,斯蒂格勒并不是技術樂觀主義者,他對技術的哲學分析是中性的,也預見了資本主義和現(xiàn)代工業(yè)的危機。在《符號的貧困》中,他就對技術工業(yè)后果進行了反思:“人類美學的歷史包含著一系列連續(xù)的失調(désajustement),這些失調存在于三個構成人類美學力量的龐大組織中:作為生理組織的身體、人造器官(比如技術、物件、工具、儀器、藝術品),以及由前兩者相互協(xié)調構成的社會組織。我們必須想象一種普通器官學(organologiegénérale),這門學科專門研究人類美學三大方面的歷史,并研究三者相互關聯(lián)所引發(fā)的沖突、創(chuàng)造和潛力。以上這些就是我正在構思的理論的主要框架。只有這種譜系式研究的方法才能讓我們理解美學的演變,當代符號的貧困就是美學演變的產物,我們從中應該希望并且肯定,技術和科技帶來的無限可能中蘊含著一種新的力量,但這種力量也同樣隱藏在(飽受符號的貧困之苦)情感中?!盵1]18

        在這種耗費式美學焦慮中,敘事成為斯蒂格勒分析電影工業(yè)的切入點。法蘭克福學派批判文化工業(yè)的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工業(yè)運轉的核心動力是“故事欲”(désire du récit)。人對故事、寓言和小說的需要是一種最古老的欲望,是藝術最重要的形態(tài)。斯蒂格勒認為人的故事欲可以推及藝術之外的任何現(xiàn)實,包括商業(yè)也需要建立起一套以敘事為核心的“說服技巧”(techniques de persuasion),技術創(chuàng)新、法律、管理、教育和消費都需要講故事。視聽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讓電影在講故事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滿足著人們的故事欲。斯蒂格勒認為,電影之所以能夠成為大眾藝術并進而統(tǒng)治大眾,就源于這種古老的故事欲。電影誕生之后,口頭敘事和文學敘事逐漸走向衰退,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中曾感慨,掌握面對面講故事這種能力的人越來越少,但是電影則在面對許多人講故事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效率,并在電影觀眾之間催生一種“信仰效應”(effet de croyance)。而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也感慨地說:記憶被推到歷史的中心,這是文學輝煌的葬禮。[2]電影從文學手中接過了記憶,滿足人們對故事的源源不斷的需求。

        對故事的欲望來自于日常生活的煩悶和無聊,而這恰恰是電影工業(yè)的職責?!半娪暗穆氊熱槍Φ氖俏覀兊臒溃鼘⑽覀兊臒擂D化為新的精力,轉移了煩惱的實體?!比欢?,“看電影”與我們理解的“前電影時代”的藝術閱讀和藝術欣賞活動有本質的區(qū)別,人在看電影時是主動放棄自我、忘記自我和遺失自我的?!八裁匆膊挥米觯恍栌^看即可。即便所看的東西無聊透頂,只要導演在運用視頻與電影的特性方面稍顯純熟,懂得將我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圖像的流動上去,那么無論圖像本身如何,我們都愿意一直看下去?!盵3]11人們任由電影在面前流動和播放,人完全放松和被動地被電影之流所帶動,不需要進行任何有意識的干預或介入,不需要像讀小說那樣在聚精會神閱讀的同時還要留心品讀語言與修辭,注意去翻頁。看電影完全不擔心失去故事的線索,電影就像意識那樣流動。

        “看電影”的這種精神狀態(tài)與故事欲結合,讓電影不斷生產和消耗人在生活中的欲望,而這恰恰是電影工業(yè)化的精神基礎。敘事的電影發(fā)生在我們生命中的空閑和煩悶之時,以讓我們對世界重新充滿期待。生活是平庸的,非虛構的,但工業(yè)化的電影是故事性的,電影讓人對生活中的非虛構性重新點燃希望。這樣,當人們走出黑暗的電影院時,才更加熱愛生活。與文學敘事相比,電影會自動進入我們的腦中。電影的放映與我們的意識在時間中同步交織,把我們的意識變成時間的素材,這是電影非常突出的特征:電影能夠模擬、解釋人的意識,并能與人的意識以同構的方式“彼此連通”(circuler)。用斯蒂格勒的話說,電影具有精神的特殊性,它是以技術的邏輯來發(fā)掘和消耗人類心靈的機制和技藝,這就是“元電影”(archi-cinéma)。

        三、電影與第三記憶

        1905年,為了抵制當時流行的聯(lián)想主義心理學對記憶的實證研究,胡塞爾在《內時間意識現(xiàn)象學》中提出,時間客體會產生兩種彼此連接的、不同的記憶經驗,他稱之為“第一持留”(第一記憶)和“第二持留”(第二記憶)。第一持留是即時產生的知覺,而第二持留是記憶,它對第一持留進行篩選和加工,兩者近似于后來認知心理學所說的“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而斯蒂格勒認為,電影及其代表的技術工業(yè)是“第三持留”,“第三持留指的是在記憶術機制中,對記憶的持留的物質性記錄”。[3]4第三持留亦稱第三記憶,因此第三記憶的顯著特征不僅是技術化,而且是物質化。胡塞爾提出時間客體對于建構記憶的重要作用,而電影作為特殊的時間客體,讓第三記憶的存在成為可能。

        電影作為意識有兩個根本性原則:第一原則來自于羅蘭·巴特在《明室》中對攝影特性的闡述,電影與攝影一樣,是兩個時刻的重合,即抓取的時刻和被抓取之物的時刻的重合,讓“現(xiàn)實性”與“過去”相重合;第二個原則是指電影與音樂一樣,它是一種胡塞爾意義上的時間客體,本質上是一種“流”(flux),電影不像攝影處于某個曝光的瞬間,電影只能存在于流動中,只有在流動中電影才能展現(xiàn)和構成自身。技術實現(xiàn)的“影片流”與觀眾的“意識流”相互重合。觀眾完全接受了影片流,并在故事欲的作用下,電影圖像的運動讓觀眾具有電影特性的意識活動得以啟動并獲得解放。[3]14

        與第一記憶和第二記憶相比,第三記憶的特點是可處理、可存儲、可交換,這讓第三記憶自身成為可銷售的商品,這種商品面對的是一個日益形成的新的龐大市場,即資本在以電影和電視為核心的文化工業(yè)中,建構的龐大的“意識市場”(marché de la conscience)?!霸谑袌鲋?,隨著文化工業(yè)的發(fā)展,意識的時間也成為某種商品。對于這一有關持留的資本問題,馬克思未曾思考,這就成了一個很大的缺陷,尤其在文化工業(yè)的時代,在文化工業(yè)數(shù)字化之后。”[3]105作為新的時間客體,電影成為一種非線性的、可離散的時間對象。在這個意義上,斯蒂格勒的理論可以得出與保羅·維利里奧(Paul Virilio)相似的結論,即電影成為意識的“義體”(prothèse)。這個詞來自于醫(yī)學用語,指可以取代人的某個器官以實現(xiàn)器官功能的“假體”,或者說是人的“替代器官”,比如假牙、假肢等。電影按照意識的方式把回憶物化下來,成為可以隨時消費的意識商品。

        四、記憶的工業(yè)化及其審美后果

        德里達結合精神圖像與客體圖像的關系來分析記憶。他認為精神圖像與客體圖像盡管有本質區(qū)別,但它們無法分割。客體圖像的存在是持久的,但精神圖像卻轉瞬即逝。因此,以客體形式存在的記憶是持久的,而以精神形式存在的記憶則注定會消逝。“從根本上說,強烈的記憶、曾體驗過的記憶都會逐漸衰弱,終將離我們而去。死亡不是別的,就是記憶的完全消逝?!盵4]59但精神圖像依賴持久的客體,而客體圖像依賴健忘的精神,兩者相互支撐。斯蒂格勒認為,這種依存關系成為意識工業(yè)存在的基礎。

        在斯蒂格勒看來,用技術手段綜合記憶導致了記憶的客觀化,而作為記憶客觀化的電影(電視是電影的某種存在形式)是意識的工業(yè)。在這個工業(yè)中,屏幕成為意識眼睛的視網(wǎng)膜,因此屏幕變成大腦物理結構的一部分。不管在銀幕上出現(xiàn)什么,對觀眾來說都是某種意義的“原始經歷”,這個經歷與第二持留對第一持留的篩選與加工彼此疊合,同步進行,相互建構。這種同步,讓電影獲得進入觀眾意識的時間。斯蒂格勒舉了一個電影例子,即費里尼1987年的電影《訪談錄》(Intervista)。這是費里尼晚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關于電影的電影,但與《八部半》有所不同,《訪談錄》的創(chuàng)作兼有夢幻和紀錄的色彩,講述晚年費里尼拍攝電影的故事。1960年,費里尼導演了他的名作《甜蜜的生活》(LaDolceVita, 1960),由意大利兩位著名演員馬塞洛·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和安妮塔·艾克伯格(Anita Ekberg)主演,影片當年首映后引起了激烈爭議,但在戛納電影節(jié)上獲得了金棕櫚獎。在《訪談錄》中,時隔27年之后,費里尼與馬斯楚安尼帶著劇組驅車走訪安妮塔·艾克伯格,在她的公寓里重新觀看了《甜蜜的生活》中最經典的噴泉接吻那場戲。在這里我們看到,電影作為獨立的可保存的記憶,成為某種“意識副本”,這場戲生動表明了演員的生命與電影的融合,即第一記憶、第二記憶與第三記憶融合在同一個事件中,斯蒂格勒認為這就是“典型的電影事件”,而費里尼成功地把這種意識的疊合搬上了銀幕。

        電影工業(yè)化的后果是把精神能力轉化為可以交換的消費品?!耙环矫妫洃浟ν藴p迫使人們把‘靈魂的糧食’儲存起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使它產生‘延遲差異’;與此同時,當代的記憶力退減技術,也即工業(yè)時間客體的技術則使人們得以捕獲靈魂的時間,讓工業(yè)時間客體在靈魂中相互交織。”[3]113圖像工業(yè)的發(fā)展摧毀了人的原始自戀,對電影進行大肆工業(yè)開發(fā),根除了圖像觀看的可能性,不斷生產“致盲”的圖像,這必然帶來以大量生產不可看圖像的方式帶來圖像的毀滅,“因為沒有什么圖像不被看見”。電影把夢現(xiàn)實化,而斯蒂格勒認為,阿諾德·施瓦辛格成為加州州長就是這種影像-夢幻-現(xiàn)實的絕佳例子。

        大型工業(yè)正運用圖像技術把世界轉變?yōu)槿魏问挛锒寄茕N售的市場,而這種轉變正是從改造觀眾的意識時間開始的。因此,觀眾的時間意識成為各種媒體爭奪的戰(zhàn)場,這場戰(zhàn)爭正改變兩件事:一是盡可能把人的意識時間與電影同時化,以控制人的身體在意識副本中消耗欲望,實現(xiàn)人的“無性化”;二是改變人一般性的審美經驗,個體的經驗完全變成可接受電子技術調節(jié)的經驗,美學開始服從工業(yè)發(fā)展,造成這個結果的主要技術就是電影攝影。[1]130-131比如,旅游的工業(yè)化一方面讓旅行的體驗細分化,一方面也摧毀了旅游中富有審美的凝視,而讓游客成為被清洗的時間消費者。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斯蒂格勒強調了電影的特殊性:“電影也是一種藝術。我想要表明,為什么這種藝術在控制社會的語境里有一種十分特別的責任:它是一種能夠在其自身的領地里反抗審美調節(jié)的非凡的審美經驗?!盵1]131這種反抗或許是通過記憶與未來建立的關聯(lián)。德里達在談到電影與記憶的關系時,強調了“檔案之惡”(Mal d’archive),電影作為記憶檔案,不完全是對過去的客觀記錄或回想,記憶不僅包含過去,也包含未來?!拔也徽J為存在只具有儲藏作用的檔案,這是我試圖在《檔案之惡》這本小書中指出的。檔案是始于官方和權力的一種暴力,是一種對未來的篡權,它預先占領了未來;它同時回收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我們都很清楚,沒有清白無辜的檔案?!盵4]335因此,斯蒂格勒認為電影必須創(chuàng)造一種超控制的藝術形式,去改變這個情形。

        [ 1 ] Bernard Stiegler. De la misère symbolique[M]. Paris: Flammarion, 2013.

        [ 2 ] [法]皮埃爾·諾拉. 記憶之場[M]. 黃艷紅,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28.

        [ 3 ] [法]貝爾納·斯蒂格勒. 電影的時間與存在之痛的問題[M].方爾平,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 4 ] Jacques Derrida, Bernard Stiegler. Echographies of television[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6.

        (責任編輯:李孝弟)

        CinemaandIndustrializationofMemory:BernardStiegler’sPhilosophyonCinema

        LI Yang

        (SchoolofArt,Beij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Bernard Stiegler’s philosophy on cinema. Stiegler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tertiary retention” based on Husserl’s two forms of memory: primary retention (perception) and secondary retention (recollection). Stiegler holds that audiovisual recording technologies create in a film “a container of consciousness” which becomes a memory-like “time object”, which can unfold itself only in time, or in other words, a copy of consciousness that can bring the past into the present as needed. “Tertiary retention”, depending on external material storage, however, is being industrialized rapidly, which has resulted in two consequences. Firstly, cinema and human consciousness are highly assimilated, leading to the collapse of the economy of desire; Secondly, man’s general aesthetic experiences have been transformed, and modulated by refined digital technologies, causing the loss of man’s primitive capability of self-love and image destruction due to blindness, a phenomenon called “symbolic misery” by Stiegler.

        Stiegler; tertiary memory; memory techniques; industrialization of memory; materialized consciousness; cinema as consciousness

        10.3969/j.issn. 1007-6522.2017.05.002

        2017-04-1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CC081)

        李洋(1976- ),男,遼寧海城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影視美學、歐洲電影史和當代西方美學研究。

        J912

        : A

        : 1007-6522(2017)05-0013-07

        猜你喜歡
        斯蒂格記憶意識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技術話語的歷史時空:貝爾納·斯蒂格勒的敘事之場
        斯蒂格勒技術哲學思想研究綜述
        搶過銀行蹲過牢,法國另類哲學家去世
        增強“四個意識”發(fā)揮“四大作用”
        人大建設(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識不會死
        奧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記憶中的他們
        強化五個意識 堅持五個履職
        人大建設(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国内自拍色第一页第二页| 91免费国产| 丰满少妇又爽又紧又丰满动态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模影院|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成人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特级黄色大片性久久久| 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视频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美女遭强高潮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丁香婷婷| 论理视频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免费看男女做羞羞的事网站|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av福利天堂在线观看| 性色av色香蕉一区二区蜜桃| 少妇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爽蜜月|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免费看| 国产一区亚洲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的区别| 精品国产福利久久久| 隔壁人妻欲求不满中文字幕|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在线| 日本熟妇中文字幕三级| 日韩中文字幕素人水野一区| 99视频30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毛片| 国产高清不卡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99精品无码a片在线1级| 播放灌醉水嫩大学生国内精品|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精品频道| 六月婷婷亚洲性色av蜜桃|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在线| 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 胸大美女又黄的网站| 欧美在线三级艳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