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朝雄踞北方百二十年,繼承了中原王朝的禮制文化,形成了具有本朝特色的禮制體系,與南宋共同發(fā)展著中華禮儀文明。祭禮在王朝禮制中所占分量最重,本人以此為研究對象,在具體研究中以祭禮中最重要的宗廟重點考察,并結合金代祭禮的特點,研究金代皇家宗廟祭禮。本文通過追溯金代宗廟祭禮的思想淵源,梳理其沿革損益,解讀其實踐功效,探究其精神內涵,力圖使讀者對金代宗廟祭禮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金代;太廟;祭禮
一、上京之太廟的發(fā)展過程
1.從“祭祀不修”到太廟初立。金朝建國之初祭祀不修,未設宗廟。太祖時期忙于征戰(zhàn),制度草創(chuàng),無暇顧及禮樂之事。隨著金帝國疆域的擴展,南北文化開始發(fā)生沖突,靖康之后,金兵南下中原,露居野俗,凡所經過,盡皆焚贊。
金上京是金源文化的發(fā)祥地,金朝的宗廟制度誕生在這里。金朝宗廟始建于天輔七年(1123年)九月,當時在上京宮城西南葬太祖,以太祖陵上的享堂作為最初的太廟。而這座太廟并非歷代中原王朝建國之后所興建的那種正規(guī)的國家宗廟,它未用于祭祀先祖,而主要是作為告捷獻俘之所,天會三年(1125年)亡遼,天柞帝被遷到上京,告捷于太祖廟。天會六年(1128年),讓宋二帝拜見的太祖廟。
2.上京正規(guī)太廟的創(chuàng)建。金朝建立真正意義的太廟是在熙宗時期。熙宗是一位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的帝王,史籍記載他“幼而聰達,貫綜經業(yè)。喜文辭威儀,早有大成之量,太宗深所愛重?!奔次恢?,效仿中原王朝的禮儀文明,追溢先祖。關于溢法,死而有溢始于周,及周公定禮,遂為成法。此后成為歷代相沿不絕的傳統(tǒng),金朝對此加以繼承。天會三年(1125年)六月,金太宗曾上太祖尊溢“大圣武元皇帝”,廟號太祖。熙宗即位當年(1135年)三月上太宗尊溢“文烈皇帝”,廟號太宗。
太廟是承統(tǒng)之地,金朝中都太廟實行的是“同堂異室”之制,中都太廟以熙宗建國初期在上京確立的包括建國前十位先祖在內的帝系為基礎,將遠祖和近世之祖均納入太廟格局之中。金朝沒有以開朝皇帝阿骨打為始祖,而是以先祖函普廟為始祖廟,終金一代,其永為不遷之廟的至高地位始終沒有變動。被熙宗追溢的始祖以下先祖依次入廟,除景祖、世祖、太祖、太宗之外,每當新主襯廟之前,都要依照與皇帝的親疏關系,親盡則毀,依次桃遷。金朝皇帝宗廟制度在大體沿襲漢族政權制度的同時,往往還有統(tǒng)治者當時出于某種特殊原因而做出變動情況,而且每次變動的背后皆隱藏著錯綜復雜的現(xiàn)實因素。
二、太廟制度的特點
1.講求“報本尊統(tǒng)”。金中都太廟禮制中體現(xiàn)了金朝皇帝“報本尊統(tǒng),貴始尚親”的特點。在推行禮制過程中,當情與禮發(fā)生沖突時,他們基本都能夠突破情的局限,依禮而行。自太祖始,依照本族舊的禮俗傳位太宗,這屬于王位繼承中的“兄終弟及”,而太宗的“舍子不立”雖出于無奈,但最終還是將帝位傳于太祖嫡孫,“使太祖世嗣不失正緒?!彪m然期間有時因為某種具體原因稍有變通之外,這一原則基本堅持到金末哀宗時期。
2.實行“七世之廟”制度。金中都太廟實行“七世之廟”制度,延續(xù)“同堂異室”之制,以熙宗確立的包括建國前十位先祖在內的帝系為基礎,將先祖和近世祖依次納入太廟統(tǒng)系;以相繼為帝的兄弟同昭穆同世次,其宗廟廟數不是依據宗廟神主數計算,而是按照皇帝宗法行輩世數來確定,因此,金朝實行的是東晉以來天子“七廟”禮制名義下的“七世之廟”,其實際室數已達十一室,后增展至十二室。而且,金朝的帝王基本遵循荀子的“有天下者事七世”的原則,太廟基本是七世十一室,期間雖稍有變通,亦是出于對宗法制的維護,其精神實質符合古禮。
3.堅守“尊尊”原則。金朝的皇帝(海陵王除外)基本堅持“尊尊”原則,能夠敬所尊而愛所親,在出現(xiàn)不合于禮的情況時,還能夠及時調整,太廟中從未出現(xiàn)被“追封”的皇帝位尊于先君的“逆祀”現(xiàn)象。有金一代的宗廟禮制建設從熙宗初定太廟帝系,創(chuàng)建正規(guī)太廟,到遷都后的中都太廟,再到沛京太廟的沿循舊制,金朝皇帝奉祀的先祖始終是始祖和在位君主六世祖以下的諸位先祖,而不只是其高、曾、祖、稱四親廟。從熙宗開始,金朝皇帝心目中尊祖敬宗的孝道理念和尊嫡卑庶的宗法觀念開始形成,以后皇帝一脈相承,延至金末,這一點超越了某些封建王朝帝王只尊祀近世先祖,而無視遠祖的心理。
三、金代太廟祀典
自古宗廟祭祀種類繁多,大體分時祭與間祀兩大類。就金代而言,太廟祀典中除每月的“薦新禮”之外,還有四時祭(時享)和蹄拾祭(間祀)等。
1.薦新禮。天德二年(1150年),海陵命有司議薦新禮,依典禮應該每月用新熟的五谷或其他時新的食物祭祀祖考,令太常卿行禮。
2.時享儀。時享儀即皇帝宗廟祭祀中的四時祭,西漢董仲舒曰:“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海陵朝每年只以二月、十月遣使兩次時享太廟,而按照唐朝禮制,四時各以孟月享于太廟,季冬又臘享,歲凡五享。大定十一年(1171年)議太廟祭禮時,禮官認為海陵時歲止兩享,非天子之禮,建議按唐朝典禮每歲五享太廟。世宗從之。
3.蹄拾之祭。史籍中沒有關于熙宗朝是否舉行蹄拾之禮的記載,但是海陵朝是行過蹄拾之禮的?!洞蠼饑尽分杏嘘P于海陵徙燕后行太廟蹄拾之祭記載:時奏議多陳郊祀配天之事,海陵恥效南朝舊制,令更討論之。
四、結語
金朝是由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政權,建國之初主要實行具有女真特色的傳統(tǒng)祭禮,隨著金帝國疆域的擴展,統(tǒng)治者鑒于“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參照中原禮制規(guī)范進行了本朝的儒家祀典建設,確立了國家的神抵體系,通過舉行莊嚴隆重的祭禮來證明王朝的正統(tǒng)地位,并達到“一軌度、正民俗、合人神、和上下”的目的。
總之,宋遼金夏時期的民族沖突和民族遷徙促進了民族融合。而在多元的文化融合中,占據主流的是各少數民族的漢化。金朝的祭禮建設是我國北方王朝制度史、政治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制度建設,對金統(tǒng)治者以禮治國,實施教化起到積極作用,對社會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3][魏]何晏等注.[宋]邢昌疏.論語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南朝]范嘩.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作者簡介:路文燕(1991-),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yè)為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