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剛
(吉林省洮南市那金鎮(zhèn)中心小學,吉林 洮南 137100)
【摘 要】“五四”運動后,《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逐漸淡出各類課堂,《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等傳統“私塾”的經典教材也宣告廢止。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場空前的文化浩劫,更讓傳統中國文化遭遇生靈涂炭。整個中國文化出現令人可怖的文化斷層?!拔奈渲?,未墜于地,在人”。強化對漢語言文學的領悟,弘揚國學,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學習國學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國學小學語文
一、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國學教育
(一)小學語文教師對國學教育的立場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么無疑也包括了醫(y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這些當然是屬于國學范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國學可以啟迪孩子的天性,亦作用于成人。國學,教給了老師和孩子們更多的寬容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儒、釋、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學合構而成。在這種傳統文化基礎上孕育出來的傳統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順自然而以人為本;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循人倫而以和為本;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重體驗而以樂為本。同時,古代知識分子十分注重以“內省”來提高道德修養(yǎng),并且主張通過自身的體驗而體驗到快樂。也正是因為此,“順自然而以人為本,循人倫而以和為本,重體驗而以樂為本”成為了傳統人文精神的體現,對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有指導作用。
(二)國學教材
小學教材中的內容,除了富有時代感外,還有許多內容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氣息。課堂教學,不僅是了解傳統文化的一個大門口,更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接力棒。小學(1~6年級)學習的國學內容:
1.古典詩詞專題
1~4年級側重于五言絕句;5~6年級側重于七言絕句。
2.國學經典
1年級上冊、下冊《弟子規(guī)》;2年級上冊、下冊《三字經》;3年級上冊、下冊《千字文》;4年級上冊、下冊《笠翁對韻》;5年級上冊、下冊《增廣賢文》;6年級上冊、下冊《幼學瓊林》。
(三)小學國學教育的教法
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途徑和形式,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功不可沒。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們能與古代英雄、圣賢、偉人們對話,能領會到古詩詞、三字經、對聯、文言文的魅力。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涵,精心設計,將國學啟蒙教育貫穿課堂教學始終或某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之中。有課前導入、課中滲透、課后提升等教學方法。利用早讀、午休等時間每天安排10分鐘國學經典誦讀,并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分別教授不同內容的國學書籍,讓學生學得輕松、有趣。由語文教師具體組織,背誦內容是課題組在提前準備好的“一周一詩一語一言一經”內容(即一首古詩、一個成語、一句名言、一句三字經),并將其書寫在前黑板的專欄中,供學生們一周背誦用。對于國學課程的實施并不是單一的讀、背、誦。比如在中華經詩美文,要求學生掌握中華傳統美德故事的時候,我便采用了故事會的形式,這樣的組織形式學生喜歡,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大家更加興趣盎然。
(四)開展國學教育的意義
如今的小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長的眼里視作掌上明珠,一方面?zhèn)€性特征比較強,另一方面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立身處事方式、方法和風格的相互影響,表現出較強的“自我意識”和行為隨意性。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是對小學生教育內容的一個重組成部分。通過誦讀經典名作,學生不僅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知識,知曉方方面面的道理,而且可以對小學語文課文的學習得到有益的補充,從而提升自身的語言文字素養(yǎng)。不僅提升了孩子的文學能力,還可以提高自身素養(yǎng),更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愛國精神。國學講求“和”的理念,認為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處于適當、適度、適中的范圍之內,才能和諧。又比如,國學中蘊涵著豐富的愛國思想、民族優(yōu)秀品格和高尚道德追求,諸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仁、義、禮、智、信”的道德修養(yǎng);“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目標理想等。因此,我們只有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根本和中心開展國學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國學教育的功能和價值。
二、語文老師必須具備哪些國學知識
(一)必須有基本的品德修養(yǎng)
所謂基本的品德修養(yǎng),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一定要相信命運,要有知天命的基本素質修養(yǎng)??鬃又v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作為語文教師,最起碼的應該對“道”不迷惑。所謂不迷惑就是切實明白德為一切的根本,所以“君子務本”,這個本就是品德,要一切行為從培養(yǎng)自己和學生的品德入手,并每日“三省其身”,及時反省和總結: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的錯,都是自己德行感召來的。如果作為語文教師不能徹底明白德行在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那其他根本就不要再談了。
(二)一定要懂文字學
或者說“小學”。三字經上說,“小學終至四書”,這里的小學就是訓詁學或文字學。不懂文字學就無法從根本上幫助學生了解每個字乃至每句話的真實含義。
(三)四書五經至少要會背誦
像大學、中庸、論語里面的全部內容以及部分孟子和五經里面的重要章句。當然,像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這樣的童蒙教材更是需要背誦的。背誦是一切的基礎,自己不會背誦,何談指導學生學習國學?以及介紹學習方法呢?
(四)一定要了解佛學和道學的部分內容
真正的國學是貫通儒釋道三家的,作為語文老師即便不能讀大部頭的佛經,但對于佛家和道家的基本教義和內容也是必須了解的,有些經典像《道德經》《太上感應篇》等也必須要背誦,之后需反復揣摩,深入理解。
三、結語
總之,“讀經典的書,做有根的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必須從根基抓起。我們必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竭盡全力,以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為己任,為國學教學開辟出一條通暢之路。
【參考文獻】
[1]葉成珠.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教師.2011(31)
[2]張志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滲透中國傳統文化[J].閱讀與鑒賞(上旬).2011(07)
[3]姜海燕.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學苑教育.2010(16)